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发现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肝胰腺上皮、肠上皮和甲壳下表皮细胞质中1种杆状病毒粒子,为中国对虾杆状病毒(CBV).该病毒直径44~45nm,长度170~200nm,中央是高电子密度的核心,外裹的衣壳不明显,但囊膜清晰可辨,在囊膜与核心之间有一个中宽端窄的间隙,本病毒仅在胞质中增殖,不形成包涵体,但形成封人体,它们所造成的靶细胞病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养殖中华鳖一种球形病毒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观察福建省四个主要养鳖市县现场采集的鳖出血病样品.首次发现了一种感染养殖中华鳖的球形病毒(Trionyxsinensisspherovirus,TSSV).该病毒分布在病鳖的肺、胃、咽喉粘膜和腹甲皮层.主要靶细胞是这些组织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TSSV粒子近球形,直径35~39nm,无囊膜包被,有的成群聚集在内皮细胞质中,有的由单位膜包裹在包涵体中.病毒感染的内皮细胞病变明显.还讨论了TSSV与出血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褐牙鲆耐热性状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褐牙鲆耐热相关特性,为耐高温褐牙鲆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合适的分子标记.褐牙鲆经过热处理,将其区分为耐热组与不耐热组,用于实验分析.采用酚-氯仿抽提法抽提褐牙鲆肌肉组织的DNA,进行微卫星引物PCR(SSR-PCR)扩增,所用引物为已知的20个褐牙鲆微卫星位点的侧翼保守序列.对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个体统计,最后进行微卫星位点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6个微卫星位点的某等位基因片段与褐牙鲆耐热性状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位点Po13(AB046746)跟耐热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66;有3个微卫星位点的某等位基因片段与耐热性存在负相关性,其中位点Po42(AB046754)与其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08.微卫星位点Po13与Po42所扩增出的等位基因片段可作为分子标记指导耐热褐牙鲆的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4.
用3H-TdR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了分离自患病大黄鱼的溶藻弧菌和健康大黄鱼的7株拮抗菌对大黄鱼鳃粘液的粘附动力学以及拮抗菌对溶藻弧菌粘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和7株拮抗菌对大黄鱼鳃粘液的粘附都属于饱和粘附;溶藻弧菌对大黄鱼鳃粘液的最大粘附量为4.1×105cells/well,7株拮抗菌的最大粘附量和亲和指数都高于溶藻弧菌;各菌株的分离常数都高于自身的最大粘附量,总体上呈现最大粘附量高的菌株其分离常数也大的趋势.7株拮抗菌在置换条件下都能显著降低溶藻弧菌对鳃粘液的粘附量,在竞争条件下有5株能够显著降低溶藻弧菌的粘附量,在排斥条件下仅有3株能够显著降低溶藻弧菌的粘附.结果表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鳃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7株拮抗菌能够抑制溶藻弧菌的粘附,其中置换作用效果最好,排斥作用效果最差;拮抗菌和病原菌的粘附动力学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它们的相互作用效果,但是仅仅根据各菌株自身的粘附动力学特性无法推断其对病原菌粘附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副溶血弧菌野生型菌株BB22 FlaI基因cDNA序列,通过合理的引物设计、链延伸反应、PCR反应以及分子克隆等技术,成功地合成出编码极鞭毛蛋白的FlaI基因全长片段,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质粒上.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显示FlaI基因得到了正确的合成和克隆.  相似文献   
6.
耐温牙鲆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分子标记进行耐温牙鲆的辅助选育.首先应用已知的与耐温性为极显著负相关的牙鲆微卫星引物Po42对50尾牙鲆亲鱼DNA进行PCR分析,根据PCR分析结果将其分成耐温组和非耐温组.经过人工催产,耐温组的产卵量明显大于非耐温组和对照组.耐温组繁育的子代仔鱼变态率明显比非耐温组和对照组子代高.在人工增温的条件下,耐温组仔鱼成活率比非耐温组和对照组的仔鱼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证明,牙鲆微卫星引物Po42可用于耐温牙鲆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同时也进一步确认其与牙鲆耐温性状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九孢鲍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及病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9年2-5月,山东县养殖九孔鲍暴发了大规模流行病,不少养殖场全场覆没,病鲍表现为分泌粘液增多、肝脏红肿、中部僵硬和反应迟钝,应用磷钨酸负染、超薄切片的电镜和现场检测等方法,对病鲍的病原及肝肠组织的病理情况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引发这次养殖暴发严重病害的主要病原是致病力很强的病毒和弧菌,电观察到病毒发生在细胞质中的一种称为“封入体”的泡状结构,证实了病原的入侵造成九孢鲍肝及肠等组织、细胞产生病变,描述了细胞和病毒混合感染导致九孔鲍细胞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