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利用杂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技术产生了节节麦和黑麦杂种幼胚无性系.胚拯救直接成苗植株、继代培养60d的再生植株和继代培养420d的再生杂种植株PMCs减数分裂M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10.82I+1.57II+0.01III,9.96I+1.59II+0.25III+0.03IV,7.59Ⅰ+3.10Ⅱ+0.05Ⅲ+0.01IV.继代培养420d左右胚再生无性系其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频率大幅度提高,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表明其染色体配对频率提高和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无关.提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能是增加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增加属间种基因交流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细胞学观察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小麦-多枝赖草单体异附加材料减数分裂期外源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中期,附加的多枝赖草染色体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小麦同源染色体的正常配对,出现了未配对的小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后期,30.2%~35.6%的外源染色体随机走向一极,19.5%~20.9%的外源染色体提早分裂,多枝赖草染色体落后和断裂的频率分别为19.8%~21.1%和7.9%~10.5%,同时有少量小麦染色体也发生了不规则分裂现象,表明附加的多枝赖草染色体也影响了小麦染色体后期的正常分离,这为小麦与多枝赖草染色体间产生易位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维持姐妹染色单体的黏着是保证染色体正确附着在纺锤体上,从而实现正确分离的关键。黏连蛋白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对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分离具有重要作用。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四种减数分裂型黏连蛋白亚基RAD 21L、REC8、SMC1β和STAG3中,RAD 21L是具有配对同源染色体的主导蛋白质,在减数分裂前细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启动过程中起着中心作用。为揭示SMC1β和STAG3在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运动中的作用起始点,观察了异位表达蛋白在体细胞中对染色体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未转染)细胞相比,异位表达的GFP标记SMC1β或STAG3对两个FISH荧光信号之间的距离没有显著影响,这两个FISH荧光信号代表核内一对X染色体或一对11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配对过程开始之前,SMC1β或STAG3都不履行各自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的有分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作了报导,附有各期的典型图象,并提供了染色体组型资料。云南松的染色体数目2n=24,具有松属植物一般的染色体组型特征。在云南松的12对染色体中,有3对具次缢痕,分别位于ii、iv和v号染色体的长臂上。 云南松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是我省的主要造林和用材树种,对它进行全面的生物学研究无疑是必要的,本文就细胞学方面提供初步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非整倍体和人类生殖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整倍体即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于生殖细胞则可能导致不育不孕、自发流产和先天出生缺陷.精子非整倍体发生率为5%~7%,卵子非整倍体发生率为22%~90%;在早期自然流产中,非整倍体率高达50%.绝大多数临床上常见的非整倍体患儿的异常染色体来自卵子(母亲),而且母亲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是除13和18号染色体以外的各种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主要原因.母亲的年龄是迄今唯一被证实的与生殖细胞非整倍体发生密切相关的流行病学因素,减数分裂遗传重组(频率和位点分布)异常可能是导致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不分离的主要细胞学和遗传学因素,减数分裂前最后一次DNA复制时cohesin复合体的加载及其之后的维持异常则可能是引起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的分子生物学因素.减数分裂遗传重组和cohesin复合体的加载均发生于女性胚胎发育的8~30周,而非整倍体卵子的形成多发生在35岁以上的女性,因此我们认为导致非整倍体卵子形成的"罪恶种子"早在35年前即已埋下,随着女性年龄增大,其体内保障染色体精确分离的保护机制如纺锤体聚合检验点被"磨损"削弱,而最终导致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讨遗传重组改变的原因、机理及如何导致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了解卵母细胞中cohesin复合体、纺锤体聚合检验点的功能是否随女性年龄增大而减弱及其生物学机制,从而为有效防止非整倍体的发生、减少人类生殖相关非整倍体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昆虫染色体一般选择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阶段.七星瓢虫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计数为2n=16+X,减数分裂中期,n=8、n=8+X,染色体形态多为短棒状(参见照片).其性染色体是属XD型,雌性XX,为同配性别,雄性为异配性别,即X0(2n—1).昆虫染色体数量、组型,以及减数分裂的配对情况均与分类学亲缘关系有相关性,是昆虫正确鉴定和系统分类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直接涂片法获得了野生烟草(N.plumbaginifolia)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处于粗线期、背景浅的分裂相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该分裂相中染色体宽度为(0.980±0.036)μm;高度为(5.408±0.040)μm;同源染色体互相靠近,有宽度为(0.379±0.022)μm、深度为(0.033±0.014)μm的大沟相隔;部分区域大沟消失,可能为减数分裂期相关蛋白结合所致,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可见,直接涂片法获得的N.plumbaginifolia减数分裂期染色体可以用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8.
通过直接涂片法获得了野生烟草(N.plumbaginifolia)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处于粗线期、背景浅的分裂相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该分裂相中染色体宽度为(0.980±0.036)μm;高度为(5.408±0.040)μm;同源染色体互相靠近,有宽度为(0.379±0.022)μm、深度为(0.033±0.014)μm的大沟相隔;部分区域大沟消失,可能为减数分裂期相关蛋白结合所致,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可见,直接涂片法获得的N.plumbaginifolia减数分裂期染色体可以用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小麦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基因Ph1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对该基因的结构和调控机理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创造和分子标记鉴定Ph1缺失突变体,利用分子生物学及比较基因组学技术,该基因位点被界定于5BL上一个2.5 Mb的区域内,含有一个类cdk基因簇,且在该类cdk基因簇中插入一个亚端粒异染色质片段.细胞学研究显示,Ph1基因通过控制亚端粒的互作启始染色体识别和配对伙伴选择.与此同时,生物信息学揭示,这些类cdk基因与人类和老鼠的cdk2基因高度同源,它们与细胞周期中DNA复制、染色质凝集、碱基错配修复等事件相关.减数分裂时,该基因位点通过"感知"染色体的同源性程度而触发染色质的构象变化,从而控制染色体的配对和重组.此外,小麦中可能存在一种与Ph1相关的类似于酵母中的粗线期检查点机制.预测未来的研究将可能集中在Ph1对染色体同源性的"感知"机制、Ph1的开启与关闭、植物减数分裂重组的忠实性及减数分裂过程的检查点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黑麦未经组织培养直接结实杂种及幼胚无性系变异再生杂种为材料,观察再生杂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Ι染色体配对情况,发现杂种幼胚无性系变异再生杂种中存在一些配对频率大幅度提高的突变体,表现在有多个二价体及三价体、四价体.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未经组织培养直接结实杂种及高配对无性系杂种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无性系变异提高了W-R、R-R间的联会,表明组织培养对小麦和黑麦染色体配对造成了一定影响;进而利用基因组AFLP技术研究亲本和两种类型的杂种DNA序列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种类型的杂种F1代均发生了广泛的基因组改变,主要表现为小麦、黑麦两亲本片段的缺失,且高配对无性系杂种基因组的变异大于未经组织培养直接结实杂种.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高配对变异的分子机理并利用该变异进行染色体重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对云南松林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土壤分布、坡向分布、坡位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境内,云南松林水平分布范围北至28°23′33″N,南至23°01′20″N,东至97°46′39″E,西至105°54′05″E;垂直分布海拔跨度在710~3320m之间,其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区间为1500~2500m,占云南松林总面积的66.66%;云南松林下的土壤包括8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多,占61.58%,其次为紫色土和黄棕壤;就分布的坡向而言,在阳坡的分布多于阴坡,前者占58.29%,后者占41.71%,但分布于阴坡的云南松林质量总体上优于阳坡,前者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9.1m3/hm2,后者平均为74.0m3/hm2;坡位分布方面,分布于中坡位的云南松林最多,其次为上坡位,下坡位的居第3,分布于山脊的居第4;从林分质量上看,山脊上的优于上坡位的,上坡位的优于下坡位的,出现了林分质量与立地质量相背离的情况,但下坡位到山脊受到的人为干扰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存云南松林中,人为干扰因素取代立地质量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云南松林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滇中3种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比较,对滇中区域桉树林的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降雨再分配比率受到自身特性与环境影响较大.场降雨与连续降雨的降雨再分配比率不同;场降雨事件中,云南松林的林冠截留率较大;除云南松林在降雨量和雨强较小时,树干茎流比率较小,达到2.40%以外,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的分配比率接近;连续降雨事件发生时,3种群落林冠截留、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分配比率一致,穿透降雨量、茎流产生量与降雨量成正相关,林冠截留趋于恒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云南松、兰桉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选择出蒸煮的工艺路线,并进行了云南松、兰桉按不同比例混合蒸煮的实验研究,发现云南松-兰桉混合制浆是可行的.按常规硫酸盐蒸煮以兰桉占60%为好,最佳工艺为170-150-23-20(最高温度-保温时间-硫化度-用碱量),而按改良的硫酸盐蒸煮(利用深度脱木素技术的蒸煮),在显著降低成浆的K值(高酸钾值)的同时,浆的得率比常规硫酸盐蒸煮提高(平均提高2%-3%),合适的兰桉比例为50%、60%、70%,较好的工艺为165-150-23-25.  相似文献   

14.
首次研究了国产湿地松及云南松树皮单宁的化学组成。二者均为聚合的原花青定。在组成单元中,前者以2,3-顺式为主,后者含2,3-反式单元较多。对单宁的分子量,甲醛值及凝胶时间也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元素.通过在不同梯度的磷营养液中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苗217 d的培养发现,云南松根系生物量、侧根数、根部全磷含量、茎叶全磷含量随磷浓度变化而呈二次函数曲线变化.在较低磷浓度下云南松对供磷变化反映明显,但随磷浓度的增加,这种变化呈减弱趋势.在缺磷处理还导致云南松茎叶生物量减少,主根长度增加.在云南松根系分泌物中未发现有机酸的大量分泌,说明缺磷可以导致云南松体内酸环境的变化,但不是植物根际酸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云南松松针中莽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NX 5μC18110A(4.6mm×250mm)色谱柱,以甲醇∶1%磷酸水溶液(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5nm,流速1mL/min,柱温为30℃.结果:莽草酸进样量在0.101 2~2.02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9.76%,RSD为0.89%(n=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稳定性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松针中莽草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对其土壤蚯蚓数量(密度)及生物量时空动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击法研究了云南省昆明市3种森林群落类型的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用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方法,分析3种森林类型的样地土壤理化环境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①森林群落类型显著影响蚯蚓密度(P=0.001)和生物量(P=0.006),各森林群落类型下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分别为:云南松群落>桉树群落>疏林群落、云南松群落>疏林群落>桉树群落。②蚯蚓密度和生物量时间变化总体上表现为:9月>10月>11月。垂直分布表现为:桉树群落与云南松群落蚯蚓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5~10 cm土层,而疏林群落主要集中于0~5 cm土层。③桉树群落土壤温度、pH及水解氮与蚯蚓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等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它们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云南松群落和疏林群落下蚯蚓密度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等相关性不显著。【结论】3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样地土壤理化环境(温度、水分、pH、土壤氮等)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COI基因)部分序列,对我国西南地区15个地点共计240个云南切梢小蠹个体进行扩增和测序.研究发现,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地理种群间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样性,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区的采样点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而西北的丽江和宁蒗遗传多样性比较单一,四川的3个采样地在地理上很近,多样性也较为丰富;研究证实,云南切梢小蠹为单起源,源于云南中部,随后向四周扩散分布;云南切梢小蠹的分布与云南松分布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云南松的地方亦没有云南切梢小蠹.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云南金合欢(Acacia yunnanensis)进行了染色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金合欢为八倍体植物,染色体数目为2n=8x=112,属小型染色体。首次报道了云南金合欢的染色体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划分群落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石屏县牛达林区天然云南松中幼年林林木生物量和蓄积量与林木结构、林木密度、单纯林和阔叶树混交林以及与生境因子(海拔、土壤水分、坡向和坡度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云南松林的生产力指标。试图探索云南松林木高生物量的林分特征及其生境条件,为云南松营林造林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