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新型反向温敏凝胶在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通过粘度跟踪法考察了“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柠檬酸钠”三组分体系在体温下的凝固特性,分析了凝胶配方对于凝固过程的影响;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凝胶配方对体外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纤维素使体系具有反向温敏性,高分子量聚乙二醇具有加速胶凝的作用,柠檬酸钠的盐析作用能降低成胶温度。通过调整凝胶配方,能使体系在体温下在10m in内迅速凝固,并使5-氟尿嘧啶的释放时间达到24 h以上。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提法提取绿茶籽水溶性物质(TSW),通过热凝胶法制备质量分数15%的TSW凝胶。使用DPPH法和试剂盒法,测定提取物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利用乳析指数和显微观察判断其稳定乳液的能力,测定TSW凝胶的凝胶指数和凝胶保水性。结果表明:TSW质量分数为0.3%时,DPPH清除率最大,为17.53%,证实TSW质量分数越大,抗氧化能力越强;油相体积分数增加可提高TSW乳液的储存稳定性;质量分数15%的TSW溶液在90℃完全成胶,室温下凝胶保水性均大于98%。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添加不同食品胶体对马铃薯淀粉凝胶3D打印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3种胶体的马铃薯淀粉凝胶体系结构和打印特性。以马铃薯淀粉和大豆分离蛋白的糖基化产物作为基础原料,添加明胶、结冷胶和可得然胶作为结构改良剂,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流变仪检测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胶体对马铃薯淀粉凝胶的流变特性、稳定性和质构特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马铃薯淀粉凝胶相比,马铃薯-明胶、马铃薯-结冷胶和马铃薯-可得然胶复合凝胶硬度分别比马铃薯淀粉凝胶升高了390%、233%、469%,说明胶体的添加可有效提高马铃薯淀粉凝胶的机械强度;3种胶体中,马铃薯-明胶复合凝胶体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降低最为明显;添加胶体后,3D打印样品的打印直径和高度与贮藏后的直径和高度较为接近,说明胶体的加入显著提升了样品的打印稳定性。通过对比3种不同胶体的添加对马铃薯淀粉凝胶打印特性的影响,发现结冷胶对马铃薯淀粉凝胶的打印特性影响显著,在室温下可长时间存放并保持形状的稳定。研究结果旨在为马铃薯淀粉基材料3D打印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的提高,为数字化的食品营养精准设计和调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柠檬酸钠”三组分反向温敏凝胶体系的特性,向其中添加了海藻酸钠。通过粘度跟踪法考察了新体系在体温下的凝固特性,分析了凝胶配方、pH值对于凝固过程、凝胶强度的影响;研究了海藻酸钠的加入对小分子药物体外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的加入提高了胶凝速度、凝胶强度及凝胶稳定性;体系在生理pH附近具有较快的胶凝速度和较好的凝胶强度;新体系对于小分子药物,尤其是亲水性强的小分子药物具有更好的控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5.
κ-卡拉胶与魔芋胶复配可以形成热可逆、弹性优良的凝胶,适用于果冻的生产。以κ-卡拉胶与魔芋胶复配作为凝胶剂,添加白芽奇兰茶粉和白砂糖制成茶果冻。通过优化实验,探究κ-卡拉胶与魔芋胶复配比例、复配凝胶剂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白芽奇兰茶粉添加量对茶果冻质构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κ-卡拉胶和魔芋胶复配比为7∶5、复配凝胶剂添加量为0.4%(质量分数)、白芽奇兰茶粉添加量为0.11%(质量分数)、白砂糖添加量为8.0%(质量分数)时,茶果冻的配方最佳,研制的果冻具有茶汤的橙黄色,茶香怡人,滋味协调,口感爽滑,质构优良。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复杂结构核-壳微颗粒的制备方法。对微流控装置进行模块化分析,组装了不同结构的微流控装置。装置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扩展性强等优点。利用这些装置分别制备了包含不同尺寸或组分内液滴的W/O/W型复合乳液模板。之后结合紫外聚合反应,合成了包埋不同尺寸内核的核-壳微颗粒。此外,引入海藻酸水凝胶优化体系,解决了内核包埋物扩散问题,合成了包埋不同组分内核的核-壳微颗粒。对乳液模板及颗粒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其具有单分散性高、结构均一性强的特点。此种复杂结构核-壳微颗粒在药物控释、微反应器、示踪颗粒等方面均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均匀设计法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对重组大肠杆菌生产类弹性蛋白多肽-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ELPs-PDOR)重组蛋白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装液量为30%,诱导剂浓度为6.3mmol·L-1,诱导温度为30℃,诱导时间为2h的优化条件下进行培养,重组菌融合蛋白表达量是原始表达量的3.3倍,酶活力提高到10.84mkat·L-1,提高2.1倍.  相似文献   

8.
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铝薄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 -凝胶法在普通玻璃载片上制备了Al2 O3 薄膜 .通过XRD ,DSC -TGA以及椭圆偏振测厚仪等测量手段研究了勃姆石溶胶的制备条件 ,氧化铝薄膜的光学参数以及勃姆石凝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结果表明 :异丙醇铝的浓度、水解温度和胶溶剂的加入量直接影响了勃母石溶胶的稳定性 .45 0℃热处理所得薄膜单层厚度为 31.3nm ,折射率为 1.72 ,表面均匀 ,透光性好  相似文献   

9.
用聚乙烯醇(PVA)凝胶包埋固定法对Burkholderia cepecia JS-02细胞进行了固定化,所得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和稳定性.固定化凝胶最佳质量分数为9%,最适湿细胞包埋量为0.28g/mL,固定化JS-02细胞酶活回收率为75%,连续反应6批后,固定化细胞活力为初始活力的86%.固定化细胞的最适pH为9.0,最适温度为50℃,固定化细胞的储存稳定性及操作稳定性高于游离细胞.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叶黄素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建立由骨保护素配体(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共同细胞因子的小鼠破骨细胞骨髓诱导体系,将不同浓度的叶黄素作用于破骨细胞.受试细胞分为对照组、叶黄素低剂量组(10-1mol/L)、叶黄素中剂量组(10-7mol/L)和叶黄素高剂量组(10-6mol/L),并设立空白对照组.7 d后取细胞玻片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并计数;取骨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统计骨吸收陷窝面积;测量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以及破骨细胞表面NF-κB活化受体(RANK)mRNA表达量.诱导培养的破骨细胞形态特征明显;叶黄素中、高剂量组在细胞数量、TRAP活性上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叶黄素各剂量组在(RANK)mRNA表达量上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呈量效关系.研究表明叶黄素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粘合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研究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胶乳粒子的制备工艺及影响乳液性能的因素,成功地合成了以聚氨酯(PU)为壳、丙烯酸类单体(PA)为核的核-壳结构乳液。胶乳平均粒径为 100nm,且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水性聚氨酯的共聚反应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水性聚氨酯乳液共聚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研究了MMA添加量对PUA复合乳液的制备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并应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反应产物的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研究发现随MMA添加量增大,PUA复合乳液平均粒径增大,粘度减小,PUA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涂膜光泽度下降,机械性能变好,涂膜耐水、耐乙醇性增加.合适的MMA添加量为体系总固体质量的20%~30%.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细胞海藻酸钙凝胶内的扩散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浸入法,测定葡萄糖、苯乙酮酸和扁桃酸等3种物质在固定化酵母细胞海藻酸钙凝胶内的有效扩散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葡萄糖的有效扩散系数De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提高而下降,优化的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0.02.葡萄糖的有效扩散系数大于扁桃酸和苯乙酮酸.初始包埋量为54.4 g.L-1的固定化酵母细胞经增殖8 h后,扁桃酸在胶珠内的有效扩散系数为0.36×10-4cm2.min-1,明显小于未增殖或未包埋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化vMIP-II/MB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Mal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条件,并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纯化。方法:通过接菌、诱导表达,实验了解诱导时不同的温度、诱导时间、IPTG浓度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并进行SDS-聚丙烯酰氨凝胶(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发现该菌在含0 3mmol/LIPTG的TB培养基中,28℃诱导表达4h,可使诱导蛋白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10%。结论:vMIP-Ⅱ/MBP的表达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低温诱导时表达水平较高。从而为该工程菌的中试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将燕麦β-葡聚糖分别以质量分数0、0.2%、0.4%、0.6%、0.8%、1.0%添加到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中,研究燕麦β-葡聚糖对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布、ζ-电位)和凝胶性(保水性、凝胶强度、白度值、内部水分分布、流变特性、微观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显著增加了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活性、稳定性和ζ-电位的绝对值(P<0.05),并减小了粒径。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能显著增加凝胶保水性、凝胶强度和白度值(P<0.05);燕麦β-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能够显著缩短凝胶的弛豫时间,显著增加不易流动水峰面积百分数(P<0.05),显著提高加热终点时凝胶的储能模量和损失模量(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能够使松散的蛋白质凝胶网络变得致密均匀。添加燕麦β-葡聚糖可以通过在蛋白质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液滴聚集以提高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性;通过在加热过程中与肌原纤维蛋白相互作用以提高蛋白凝胶性。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添加量为1.0%时,对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性和凝胶性的提高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6.
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凝胶(胍尔胶)压裂液体系中添加质量分数为3.8%~16.7%的单相微乳液,40~100℃下可快速形成单相微乳凝胶压裂液体系.单相微乳凝胶压裂液体系的破胶时间可控制在60~120 min,且单相微乳的加入对破胶后体系的黏度没有影响.单相微乳凝胶压裂液体系与常规凝胶压裂液体系相比,破胶前,黏度要高10%,滤失量低50%,摩阻要低8%~10%.破胶后,单相微乳凝胶压裂液体系呈微乳特性,表面张力约为常规凝胶压裂液的一半,且悬浮残渣能力强,返排压力低.经单相微乳凝胶压裂液体系处理后的岩心渗透率恢复值高30%,裂缝导流段渗透率恢复率高30%~40%.因此,单相微乳凝胶压裂液体系具有高黏度、低滤失量、低摩阻、良好的破胶性能和较强的悬浮残渣能力等独特性能,使其在压裂后返排能力强,残渣滞留量少,对储层伤害低,岩心和裂缝导流段的渗透率恢复值高.  相似文献   

17.
含氟单体对聚氨酯-氟化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和丙烯酸酯为单体,以水性聚氨酯作种子乳液,通过单体滴加法和单体预乳化法两种不同的聚合工艺制备聚氨酯-氟化丙烯酸酯(FPUA)复合乳液.对FPUA胶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检测与表征,探讨了含氟单体、不同聚合工艺对FPUA复合乳液聚合稳定性及胶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制备稳定性更好的米糠油乳液,以酪蛋白酸钠和米糠油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处理方法,研究了酪蛋白酸钠添加量、脂水比、超声波强度对制备米糠油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酪蛋白质量分数为0.6%时,蛋白利用率较高,乳液的蛋白吸附量达到90%,乳液中油滴的平均粒径比质量分数为0.5%的样品明显减小。油相比例的增加会明显增大米糠油乳液的黏度,通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发现,脂水比为3∶2的米糠油乳液中油滴的空间分布密集,此时乳化活性比脂水比1∶2的乳液高出16 m2/g左右。当蛋白质量分数为0.6%、脂水比为3∶2、超声波强度在240~360 W时制备的酪蛋白酸钠–米糠油乳液蛋白利用率较高且稳定性好。超声处理明显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超声波改变了酪蛋白酸钠的二级结构,影响了β–转角和β–折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心肌蛋白表达图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双相凝胶电泳分离大鼠冠状动脉总蛋白,胶态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GS-800凝胶扫描仪获取凝胶图像,并用PDQUEST软件分析,检测出2626个蛋白质斑点,并且得到不同条件下的蛋白质组的差异图谱,在相同的参数设置下,不同谱图间的匹配斑点数为1841,匹配率达70.1%以上,测量了凝胶蛋白斑点的在IEF、和SDS—PAGE方向上的位置偏差;对比分析了两种心肌组织的差异蛋白,发现33个蛋白质斑点只在正常大鼠心肌蛋白检测到表达;46个蛋白点在两种细胞中表达量上有显著变化,为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防治药物和药物的构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同时为深入研究AS的发病机制和药效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在环氧树脂乳液中分别加入了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DMDC)和7k型水溶性胺类固化剂,以提高碳纤维上胶剂的集束性。研究了固化剂用量、种类对上胶剂稳定性、集束性及复合材料界面粘接性能的影响。采用离心沉降法评价了上胶剂的稳定性,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上胶剂的化学结构和复合材料的破坏断口。结果显示,7k型水溶性固化剂可以提高环氧树脂乳液的稳定性,明显改善碳纤维的集束性,同时提高碳纤维与环氧648基体树脂间的界面粘接性能,使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从77MPa提高到86.5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