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由芳香醛、异丁醛、三氯化磷和乙醇为原料制得中间体5,5-二甲基-4-芳基-1,3,2-二氧磷杂环己烷-2-氧(DPDO),用DPDO与由芳醛和对苯二胺缩合制得的席夫碱(SB)经Pudovik加成反应,合成了系列膨胀型阻燃剂N,N'-对苯二胺基-二苄基-α-氨基-1,3,2-二氧磷杂环膦酸酯(A1~A12),并用IR、NMR、MS等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由2,2-双(羟甲基)-1,3-丙二醇开始,经溴ZA人,磷酰氯化,和酰基化等步骤,合成三种新的2,2-双(溴甲基)-1,3-丙二醇和多溴代酚的环状磷酸酯,即:5,5-双(溴甲基)-1,3-二氧-2-磷酰基-2-(2,4,6-三溴苯氧基)环乙烷;5,5-双(溴甲基)-1,3-二氧-2-磷酰基-2-(2,3,4,5,6-五溴苯氧基)环乙烷;双[5,5-双(溴甲基)-1,3-二氧-2-磷酰基]-2-(2,3,5,6-四溴苯氧基)环乙烷。通过对产物元素分析,IR和质子NMR测定,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3.
以二(1,3-二硫杂环戊烯-2-硫酮-4,5-二硫)合锌酸四乙基铵盐(I)为原料,合成四种未见文献报道的4,5-亚乙二硫基-1,3-二硫杂环戊烯-2-硫酮及酮IVa,IVb,Va,Vb,其中由路线A和B分别制得了Va;对IVc和由路线A制备Vb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物活性基团拼接的分子设计方法,将两类活性杂环N-多氟烷基-4-苯基5对碘苯基-1,2,4三唑-3-硫酮和N-多氟烷基-5-对碘苯基-1,3,4-噁二唑-2-硫酮以Sonogashira偶联的方式进行拼接,设计并合成了几个新型双杂环化合物,其结构经过^1HNMR,^19F NMR,IR和MS谱以及元素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5.
对氯苯甲醛(或3,4-二甲氧基苯甲醛),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醋酸铵为原料在无溶济条件下经微波辐射得9-对氯苯基-3,3,6,6-四甲基-1,8-二氧代-1,2,3,4,5,6,7,8,9,10-十氢吖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元素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N,N-1,3-二溴-5,5-二甲基乙丙酰脲对羟基的氧化作用,结果表明N,N-1,3-二溴-5,5-二甲基乙丙酰脲对醇及仲醇生成相应的醛或酮;氧化α一羟基酸生成少一个碳醛或酮;而氧化α-羟基酯则生成相应的酮酯,当含有β-H时,氧化的同时发生溴代,一步生成溴代酮酯,该氧化剂性能优良,反应温和,产率明显同于NBS,如氧化溴化乳酸生成重要的医药、农药中间体α-溴代的丙酮酸酯,产率高达83%。  相似文献   

7.
以苯胂酸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中间体1,5-双(苯胂基)戊烷,用该中间体与四甘醇二氨醚进行环缩合反应合成了砷杂冠醚1,13-二苯基-4,7,10-三氧杂-1,13-二砷杂环十八烷。目标物的组成和结构通过IR,^1HMNR,MS等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从均苯三甲酸出发,经酯化、部分水解、选择性还原、与硫酸氯反应制得-1,3-苯二甲酸二甲酯,然后与二氰基二氢醌反应制得新型酞菁类染料的单体3,6-二(3,5-二甲氧羰基苯甲氧基)-1,2-苯二腈,并用IR,^H-NMR确认其结构。  相似文献   

9.
N-(2-甲氧基-5-甲酰基苄基)亚胺基二乙酸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4-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在无水氯化锌催化下,用浓盐酸和40%甲醛溶液进行氯甲基化反应制得取代氯苄,再以新制的无水碳酸钾为质子吸收剂、干燥的乙腈为溶剂,与亚氨基二乙酸二乙酯进行N-烷基化反就,然后用Ba(OH)2-水悬浮液进行了水解得到N-(2-甲氧基-5-甲酰基苄基)亚胺基二乙酸的钡盐沉淀,最后用烯硫酸处理得到N-(2-甲氧基-5-甲酰基苄基)亚胺基二乙酸,该方法产率高,工艺简单,通过^1H NMR、IR和元素分析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用核磁共振和稳态荧光等方法研究了2,5-二苯基1,3,4-二恶唑(PPD)和2,5-二苯基1,3-恶唑(PPO)分子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包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发现疏水作用是形成PPD(或PPO)-β-CD包合物的主要作用力,直链脂肪醇(正丙醇-正戊醇)的加入使得PPD(或PPO)分子从β-CD内腔排斥到水相中,实验结果表明:恶唑类分子能否与环糊精形成纳米管聚合物,立体选择性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3(3‘-氯苯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Ia)和3(3‘-吡啶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Ib)在POCl3存在下,分别和已二酸反应,制得了两种含双稠杂环的化合物,1,4-[6-3-(氯苯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3-基]正丁烷(IIa)和1,4-(6-3-吡啶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3-基正丁烷(IIb),并利用EA,IR,^1HMR等确认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1,12,15-三氮杂-3,4:9,10-二苯并-5,8-二氧杂环十七烷-N-乙酸HL,并在无水甲醇中制得了其Cu(Ⅱ)和Ni(Ⅱ)固体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摩尔电导等方法对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氢氧化钾作为催化剂,利用丙烯腈与二甘醇反应制备3,3′-(二乙醚ββ′-二氧)-双正丙腈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制取3,3′-(二乙醚ββ′-二氧)-双正丙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制取相应的含醚键二胺化合物准备了必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4.
标题化合物C14H15O4N(3)是由3,4-二甲氧基苯甲醛(1)与氰乙酸乙酯(2)在KF/蒙脱土催化以下N-N-二甲基甲酰胺(MDF)作溶剂反应而得。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其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α=1.3101(3),b=0.8032(2),c=1.3854(2)nm,β=114.21(1)&;#176;,Mr=261.27,V=1.3296(5)nm^3。Dc=1.305g/cm^3,Z=4,μ(MoKα)=0.096mm^-1,F(000)=552,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使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对原子参数进行修正,最后的偏离因子R=0.0398,Rw=0.0816。单晶X衍射分析表明标题化合物为(E)式异构体体产物,说明该反应具有立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Simon等 [1 ] 和 Weber等[2 ] 在 2 0世纪 70年代研究和开发的开链冠醚 ,具有很强的与金属离子选择性配位能力 ,易合成、结构富于变化、低毒或无毒 [3] ,可广泛地用于镧系及锕系元素的萃取分离[4~ 6] 和分析化学[7~ 9] .稀土元素已被证明具有许多生理作用[1 0 ] ,一些稀土制剂作为药物已进入临床 .因此研究开链冠醚与稀土离子的配位性能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也具有应用价值 .本文报道了以酰胺型开链冠醚 N,N -二乙基 - N,N -二苯基 - 3 ,6-二氧杂辛二酰胺DDD与轻稀土氯化物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1 实验部分1 .1 原料及试剂…  相似文献   

16.
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0±0.1)C、I=0.1mol·dm-3 KNO3条件下测定了钴(Ⅱ)、锌(Ⅱ)离子与6(2'-羟基-3',5'-取代苄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5,7二酮形成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钴(Ⅱ)-5-取代邻菲罗啉与6-(2'-羟基-3',5'-取代苄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5,7-二酮形成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并探讨了二氧四胺大环配体与5-取代邻菲罗啉的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17.
4—二氟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氨基苯酚在TEBA相转移催化下,与氟里昂-22进行醚化反应制得对二氟甲氧基苯胺(2),2用乙酸酐乙酰化得对二氟甲氧基乙酰苯胺(3),3经浓H2SO4和浓HNO3混酸硝化得N-(2-硝基-4-二氟甲氧基)苯基乙酰胺(4),最后在室温下直接以NaOH水溶液将4水解得标题化合物1,总收率达到30%,研究了不同条件对醚化反应的影响,获得了合成2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8.
含有杂环核的化合物 ,其数量占了数以百万计的有机化合物的一半 ,它在医药、农药、染料、高分子助剂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含有 3个杂原子的 1 ,3,4-噻二唑类杂环类化合物因具有除草、植物生长调节、防治水稻百叶枯、杀菌、驱虫及消炎等多种生物活性而引人注目 [1~ 4] .该环系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主要归因于噻二唑母核 .取代基一般在 2 ,5 -取代的 1 ,3,4-噻二唑杂环化合物的制法众多 ,而采用 1 ,4-二酰基氨基硫脲在酸性条件下环化 ,制得该类结构衍生物的反应 ,迄今为止报道甚少 .深入研究将各种生物活性基团导入噻二唑环母核 ,以制…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双功能联结剂2,3-二巯基丙酸(DMP)的前体N-琥珀酰亚胺基-2,3-二-S-乙酰硫代丙酸酯(SATP),经过了NMR,IR,MS的验证确认,用SATP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偶联,去除巯基的保护并经过SEC(分子筛析色谱)纯化后制得DMP-HS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80nm处监控收集蛋白,并用Ellman方法测定每个蛋白分子上偶联的巯基数目,用SnCl2作为还原剂,所制得的99mTc-DMP-HSA的标记率高于90%。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同的氧化剂对ω[5-(1-苯基-5-甲基-1,2,3-三唑-4-基)-4-芳基-1,2,4-三唑-3-硫基]-ω-(1H-1,2,4-三唑-1-基)苯乙酮进行了氧化,结果发现KMnO4作为氧化剂时,氧化产物十分复杂,难于分离,而H2O2-AcOH及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又不能将其氧化,最后采用NaIO4作为氧化剂时没有得到相应的砜或亚砜而意外得到3-羟基-4-芳基-5-(1-苯基-5-甲基-1,2,3-三唑-4-基)-1,2,4-三唑衍生物,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和波谱确证,并对其生成机理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