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第二类代理理论中公司控制权的概念,本文首次从并购中上市目标公司的视角对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控制权转移型并购为目标公司创造价值,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通过影响控制权收益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倒U型),并且这种影响受到股东制衡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侵占与外部监督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析上市公司治理中大股东侵占与外部投资者监督的博弈过程,在分析外部投资者与大股东不同策略下各自的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应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双方的博弈关系.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的侵占成本,监督管理层的收益,中小股东诉讼对大股东的罚金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博弈结果.外部投资者和大股东两个群体,在三种情况下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大股东的股权比例,都显著影响到大股东的策略选择.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同时表明了大股东控制对公司治理的"激励"与"侵占"效应.  相似文献   

3.
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问题是公司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测算控制权私人收益可以了解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程度。对我国控制权私利进行了度量,在限售股解禁背景下,检验了限售股解禁给控股股东所带来的市场预期收益与控制权私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同时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公司盈利水平、公司规模、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有收益负相关,非流通股溢价倍数、公司负债率、股权转让比例、股权离散度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正相关;流通股规模可能并不是影响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全流通条件下,国有股权转让和上市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品市场竞争与大股东控制下的自愿披露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愿披露的竞争劣势成本动机理论基础上,假设大股东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在博弈论的指导下,利用古诺模型探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决策。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劣势成本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在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情况下,尽管可能损害公司价值和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管理层仍以大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调整公司的自愿披露决策,但有效的投资者赔偿诉讼机制可以纠正管理层的信息披露决策。分析了模型结论对经济实践的借鉴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实物期权模型,研究了在大股东控制下,拥有成长期权的公司的投资时机决策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受控制权利益驱动的大股东会产生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延迟投资行为.(2)当公司拥有成长期权时,成长期权对大股东的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投资行为具有缓解作用,可以使大股东投资时机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更趋接近.(3)成长因子越大,大股东所持股份越多,成长期权对大股东延迟投资行为产生的缓解作用越强,大股东投资时机与公司价值最大化投资时机越接近,在此过程中公司价值上升.最后,对上述结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6.
基于跨期投资视角的控股股东两期控制权私利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控制权收益理论为基础,构建跨期投资下的控股股东两期利益侵占模型,研究现金流权比例、远期投资收益率和股东法律保护力度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金流权比例、股东法律保护力度与控股股东的即期和远期最优侵占水平均负相关;远期投资收益率与控股股东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负相关,但与远期最优侵占水平无关;控股股东在两期侵占中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低于其单期侵占中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远期最优侵占水平则保持不变;控股股东非短视,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控制权私利的长期收益最大化,而获取控制权长期收益最大化也是导致其两期侵占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股东与管理层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的视角,通过构建管理层和投资者的博弈模型解释股票流动性对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股票流动性通过收购威胁和股东类型两种途径影响企业科技创新:在收购威胁下,股票流动性会抑制企业科技创新;在不同股东类型下,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使得股票流动性降低企业科技创新,大股东作为投资者时,股票流动性既可通过提高增长率提升股票估值促进科技创新,亦可通过降低短期收益降低股票估值阻碍科技创新,综合影响取决于二者效应之和.非国有企业股票流动性对其科技创新为阻碍作用,国有企业股票流动性对其科技创新起促进作用.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博弈模型所得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与博弈模型结论相符,较好地验证了博弈模型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均有负债下的并购决策模型,在求解目标企业和合并企业的破产时机和股权价值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主并企业破产时机和并购时机的内生确定问题,并探讨了负债情形下并购的财富转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负债的存在降低了主并企业的并购收益,并延迟了并购的发生。此外,并购不仅使得财富从股东向债权人进行转移,而且使得财富从低杆杆率并购企业的债权人向高杠杆率并购企业的债权人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包含序贯进入阶段和竞价阶段的动态竞争并购模型,分析了不确定竞争环境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主并企业竞争并购策略,重点求解了均衡状态下竞价阶段的最优竞价策略,序贯进入阶段后进入主并企业的进入决策、先进入主并企业的初始报价策略和进入时机. 研究表明,先进入的主并企业可以通过抢占式报价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并购竞争,且存在随机冲击的一段区间,使其可以单方并购目标企业. 通过把模型扩展到进入顺序内生情形,确定了主并企业抢先进入的必要条件,并对主并企业的最优竞争并购策略及其相应的并购期权价值进行了求解. 结论表明,抢先进入威胁将加速并购的发生,并且竞争主并企业之间进入成本差异越小,并购竞争越激烈.  相似文献   

10.
以在控制权私利驱动下公司的非效率投资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增长期权对控股股东的非效率投资决策和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 研究表明,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会产生投资不足行为, 但当公司拥有增长期权时,由于控股股东偏好控制权私利的可持续性,增长期权能够减轻投资不足程度,使得控股股东的投资决策与公司价值最大化 目标更加一致,显示出增长具有激励作用. 同时, 投资不足程度会随着,增长因子的增大和控股股东所占股份增加, 而得到更快、更明显的缓解,而且在此过程中公司价值将会上升.  相似文献   

11.
恐怖袭击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本文针对两个易受恐怖分子攻击的目标间的防御竞争问题进行了模型分析.首次将空间范围因素考虑进来,并基于Hotelling模型求得了最优防御范围.通过建立及对比同时和顺序博弈两种模型发现:同时博弈时会引发防御竞赛,而顺序博弈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当两目标区域对称时,目标价值越大,达到均衡时受到袭击的概率会越小,与博弈类型无关.相对于扩大防御范围,增加防御密度对反恐更加有效.同时博弈时最优防御范围在中点处,与目标价值大小无关,而顺序博弈时防御范围与目标价值大小有关.研究结果为防御竞争目标间的防御体系构筑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把控股股东代理的影响内生到实物期权模型中,分析了控股股东代理对负债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控股股东的存在加大了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负债融资的代理成本,并导致企业过早投资.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提高,负债融资代理成本逐渐降低,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具有激励效应;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的加大,资产替代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表现为负债代理成本逐渐提高,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具有侵占效应.  相似文献   

13.
By incorporating the factor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to real options models, the effect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on the agency costs of debt financing is analyzed synthetical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creases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creditors and shareholders and induces more early invest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cash flow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he agency costs of debt financing decreases, which testifies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With the increase of separation of cash flow rights and control rights, asset substitution problem becomes severe and the agency costs of debt financing increase, which testifies the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相似文献   

14.
The popularity of concentrated ultimate control rights and the deviation between cash flow rights and control rights around the world show that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udies changes to study on the confliction of interests between real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invest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reality, integrating the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d reputation mechanisms, a unified framework is built to study the condition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real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unneling, monitoring, and propping behaviors. This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the pyramid ownership structures determine the real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behaviors and then affect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us, this research modifies the jump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yramid ownership structure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5.
In recent years,bank credit business is booming with the increasing borrowing intention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and debt financing has become the major approach among listed companies’financing strategies.As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bout rights,responsibilities and benefits between different shareholders,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st of debt financing.This paper employs variable coefficient panel data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listed company’s debt financing cos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term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 series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s show that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both Board of Directors and Board of Supervisors,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management incentive system and reduc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ownership properly can directly contribute to a lower company’s debt financing costs.Meanwhile,property rights have an interactive influenc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from four aspects,which indirectly effect in company’s debt financing costs.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维  邹高峰 《系统工程》2004,22(12):10-16
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通过场外交易的公司控制权转移是否也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一个需要实证的命题。本文以中国2000~2003年发生的108起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发生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事件为研究样本,应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作用进行检验。本文的标准化残差方法克服了事件研究中因控制权转移事件引起收益波动性变化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在控制权公告期内股票成交量的异常变化,比较了沪深两市对控制权转移事件的不同反应程度。研究结果发现,控制权转移期间上市公司的股东平均获得6.359%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信息存在明显的提前泄漏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概股企业私有化退市背景,分别建立了中概股企业继续海外上市与私有化退市两种情形下的企业价值模型,模拟控股股东私有化退市决策的权衡过程。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净现金流临界值,当中概股企业的净现金流大于该临界值时,继续海外上市时的企业价值更大,控股股东应选择继续海外上市;反之应选择私有化退市。中概股企业继续海外上市的资本成本率和上市维持成本越高、获取净现金流的能力越弱,净现金流临界值越高。私有化退市后的资本成本率越低以及获取净现金流的能力越强,净现金流临界值越高。最后,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并以智联招聘私有化退市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研究结论对中概股企业私有化退市决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控股股东利益导向和非理性分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非理性分红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监管层的政策引导不能完全解释该现象。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股权分割的特殊背景下,控股股东个体利益最大化是影响公司非理性分红的重要因素。在控制了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后,发现民营控股的比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非理性分红倾向更强。股东间的权力制衡和内部监控机制对抑制非理性分红的作用不明显,而负债对非理性分红行为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