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基于PSIR模型的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城市处于高碳发展阶段,只有郑州和洛阳处于中高碳发展阶段,没有处于低碳、中低碳、中碳发展阶段的城市;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川"字形特征,以郑州和洛阳为界,界线西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界线东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不同市域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畜牧业竞争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畜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以河南省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选取综合反映畜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38个指标,通过分类对比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畜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从18省辖市畜牧业竞争力得分排名,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08年18个省辖市畜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可分为几种区域...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18,(11):21-24
科技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因素之一。为对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研究,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样本,采用经济发展环境、科技服务业资源投入、科技服务业发展规模和科技服务业服务绩效4个维度16个指标建立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评价结果对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11年18个省辖市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旅游业发展与各项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明:制约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人均GDP、城镇人口、旅游资源禀赋.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GDP对旅游业发展的正向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则旅游总收入增加1.409%;人均GDP增加1%,则旅游总收入增加1.282%.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平衡性,这可能和河南省各城市的区位因素、基础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城市文化底蕴和景点知名度有关.从实际情况来看,较差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旅游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公路专线运营,来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和乘车时间,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例,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和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构建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评价体系,对2012-2016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市紧凑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变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市紧凑度和土地利用集约度二者整体水平较低,但都有上升的趋势,且二者各自内部差异也在增大;(2)河南省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集约度协调性水平不高,2012年许昌市和郑州市分别为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到2016年仅有郑州市达到初级协调,洛阳、新乡、濮阳和周口4市达到勉强协调;(3)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集约度协调发展关系的整体情况变化不大,大多数城市在2012年和2016年均保持着城市紧凑度超前或土地利用集约度超前状态.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既是一个地区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条件,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选取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河南省各省辖市科技创新的相关指标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河南省各省辖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科技创新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有4个城市在研究期间均达到了DEA有效,分别为郑州市、洛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 2011—2013年和2013—2015年,大部分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有改善,且部分城市改善幅度较大,研究期间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城市发展水平对河南省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较大,高等教育水平和对外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旅游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广西区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2003年~2013年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并对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数的时空演变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旅游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紧密,且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均表现出较好的上升态势;基于时间维度,广西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从较低水平耦合协调过渡到高度耦合协调阶段,现已进入良性耦合协调时期;而空间维度上,广西区域内部关于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差异性显著,其中仅桂林、南宁和柳州3市达到了中度以上耦合协调类型,而其他城市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大都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类颉颃阶段.由此可见,区内部分城市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区域生态维度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借助于生态学中对生态位内涵的描述,提出了旅游生态位,构建了影响旅游地生态位的核心生态因子体系.运用区域城市生态位的测量方法,选用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个维度,共17个指标,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旅游综合生态位.依据综合生态位的宽度把河南省旅游综合生态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更为直观地理解河南省的旅游发展、竞争、合作规律和一般的特征,发现各个地市旅游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以优化河南省旅游发展系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区域生态维度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借助于生态学中对生态位内涵的描述,提出了旅游生态位,构建了影响旅游地生态位的核心生态因子体系.运用区域城市生态位的测量方法,选用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个维度,共17个指标,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旅游综合生态位.依据综合生态位的宽度把河南省旅游综合生态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更为直观地理解河南省的旅游发展、竞争、合作规律和一般的特征,发现各个地市旅游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以优化河南省旅游发展系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给排水能源、道路交通、城市环境、邮电通讯和社会文化卫生5个方面构建了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从发展排序、等级划分和空间分异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18个省辖市划分为五大类型区:高水平地区、较高水平地区、一般水平地区、较低水平地区和低水平地区.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空间差异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城市内部各基础设施子系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短板约束,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17-122
以2011—2015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河南省五大旅游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集聚.研究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持续增大的态势;五大旅游区在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上也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河南省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五大旅游区分离系数减小,核心城市旅游区聚集态势显著,空间集聚增强,而且洛阳市、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五大旅游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性主要与当地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设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2):100-105
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的研究至关重要.采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等研究方法,选取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测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并构建区域产业集聚度竞争态模型,分析各省辖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集聚水平降低;各省辖市之间旅游产业集聚度差异显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的竞争态势空间分布不均,豫西、豫北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其他地区集聚水平较低.最后,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选取河南省18个城市224个乡村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1空间分析平台,采用集中化指数、经济—地理联系率、人口—地理联系率等指标,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从均衡度来看,河南省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均匀且各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和西部,形成以市区边缘旅游带、山地景区旅游带、过渡区旅游带以及小规模旅游带等4个旅游地带.影响空间分布的驱动力主要有自然驱动力和人文驱动力,其中自然驱动力包括地貌、地形、河流等因素,而人文驱动力则包括经济、人口、交通、政策、高级别景区的辐射等.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有利于实现河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郑西高铁和京广高铁的开通,标志着河南进入到了高铁旅游时代。高铁旅游时代有利于河南省酒店市场需求的发展、酒店企业服务质量和酒店产品品质的提升;但是,旅游者对中高档酒店的需求以及特色的绿色环保酒店建设也成为制约河南旅游市场做大的障碍。河南省酒店发展策略的调整也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王香玉  张辉  郑海博 《河南科学》2013,(11):2083-2088
根据1988-2012年安徽省入境旅游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安徽省入境旅游与当地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并建立两者间的“推拉效应”模型.结果表明:①安徽省入境旅游与当地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入境旅游就增长1.828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推动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481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②安徽省入境旅游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小于100,入境旅游发展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刺激入境旅游发展仍是今后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刘军胜  马耀峰  高军 《河南科学》2012,30(5):647-651
运用偏离份额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基于河南1999—2010年入境旅游产业部门数据,分1999—2005年、2005—2010年两个阶段对河南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各部门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入境旅游产业各部门外汇收入与入境旅游总收入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各个阶段河南入境旅游产业结构总体竞争力较好,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两阶段产业结构效果指数较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各产业部门中,长途交通、住宿与商品销售具有部门整体优势,整体竞争力强;饮食、游览和其他服务等部门竞争力较强;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竞争力最弱.游览、住宿、其他服务、长途交通、商品销售等部门与入境旅游收入关联度强;饮食、邮电通讯、娱乐、市内交通部门与入境旅游收入关联度弱.  相似文献   

17.
选取贵州省为研究样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空间探索性分析(ESDA)、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借助Open GeoDA、ArcGIS等工具从时空两个视角分别探究贵州省旅游经济时空演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 2009年-2018年贵州省各市州间旅游经济差异明显且总体差异上有扩大趋势,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性格局特征明显.2) 整体上贵州省东南部各州市旅游经济发展优于西北部地区,空间结构实现了从“贵阳-黔东南”双核结构向“贵阳”单核结构的转变,贵阳市“一枝独秀”的发展趋势日益凸显.3) Moran's I为正且随时间推移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局部自相关随着时间的变化,H-H型的市州数量变少,L-L型市州数量先增后减,L-H型数量从无到有,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离散型发展趋势.4)旅游资源、接待能力、交通条件、科技创新、政府投入、人力资源和经济水平对山地省区旅游发展均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空间回归模型SLM检验发现,政府投入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调控力表现最为强劲,人力资源、旅游资源和经济水平等动力因素保持持续正向驱动,科技创新助推智慧旅游建设由负转正,交通条件因区域协作不充分转为负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伴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各市县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在测度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2005年、2010年、2015年为时间截面,选取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等评价指标,通过Ucinet6软件,对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特征及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联系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的网络布局.2005年~2015年,海南省旅游经济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呈现相互交织的网络形式,联系不断增强,尤其2010年后联系的密度增大较明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效显著;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呈现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且核心区多居于东部地区,东西部旅游发展差异明显,但近年来差距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9.
河南是文化大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