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显化是翻译活动广泛运用的一种翻译策略,目前显化翻译较多关注文本语言符号和逻辑形式的维度。本文指出显化翻译策略同样具有艺术层面的价值,并结合相关译例分析了文学翻译中显化翻译策略在感情抒发和艺术张力凸显等方面的艺术价值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自建《六祖坛经》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六祖坛经》中文原本及其相应的黄茂林英译本、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英译本和克里斯玛·韩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英译本的检索分析,发现三个英译本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翻译文本的语际显化特征,但黄译和韩译更倾向于忠实中文源语文本,而戈译则更多地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生活背景以及身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大环境对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译本的高频词使用和语句的复杂程度以及译文的可读性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食品说明书的翻译为读者提供信息的同时呼唤着消费者潜在的需求.翻译目的论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使得翻译不再受"源文本"的束缚,并为实用文本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分析了中文食品说明书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提出中文食品说明书的三个翻译技巧:增词法、缩减法和归化法,并就这些技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不借助辞典等工具的情况下做课堂定时翻译,其译文能够真实体现学生瞬间的翻译决定。基于学生课堂定时笔译的调查表明,学生译文中"了"、"着"等英语视点体的翻译反映了学生翻译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具体而言,含有完整体意义的一般过去时在译文"了"的使用中占绝对地位,其次是含有未完整意义的一般现在时的译文"了",而译文中"了1"和"了2"所占比例差异增大,说明学生语法意识的严谨和显化。译文中动词加上"着"的用法也表明学生在翻译中自觉的语法意识。通过分析视点体"了"和"着"汉译过程中的正迁移现象,不仅可以解释翻译语法显化、进一步验证翻译共性理论,而且使师生共同参与翻译认知学习,有利于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5.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是一门比较科学、全面的翻译方法,其在商品说明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说明书译本的规范化提供依据。好的说明书翻译应与源文文本在功能上相似,在指称、言内、语用意义上相符。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来探讨英文商品说明书的翻译策略,不仅能准确传达原文的产品信息,而且可使译文更容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翻译文本中评价意义显化现象的表现及其动因。研究表明,在翻译实践当中,态度意义显化现象十分突出。其表现形式主要为:显性评价具体化;隐性评价显性化;隐性评价内部明晰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译者的主观意识和中西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熊雪英 《科技信息》2010,(12):I0156-I0156
虽然语言教师不赞同翻译在语言学习中的使用,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翻译。学生常常通过翻译来理解文本、记忆以及产出(口语,写作)。然而,关于翻译在英语学习中的使用缺乏研究。这篇论文旨在研究翻译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角色,特别是他们对翻译的观点和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PACCEL语料库中笔译子语料库的汉译英部分进行考察,描述了英语专业学生汉英翻译中显化现象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总体来说英语专业学生显化策略的运用不够好.对于不同类型的显化,学习者在策略运用上存在差异,而且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在理解环节.文章提出汉译英应重视对中文原文的透彻理解.  相似文献   

9.
张爽 《科技信息》2011,(28):178-179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驱动下,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有效分析手段。翻译成为参与文学文本构建的一种确切的方式,并因此使文学文本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在原文与译文的交互参照下,神奇地呈现出某些全新涵义和独特魅力。译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缺省所造成的模糊语言的处理起到了显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对《红楼梦》中“冷笑”一词在原著及霍克斯、闵福德译本中的再现情况进行检索与分析,借以探求其“冷笑”翻译在意义显化与隐化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译本中“冷笑”的翻译51.20%存在显化现象,33.60%存在隐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关玮玲 《科技信息》2010,(34):I0169-I0170
显化作为翻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策略,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现有的显化研究多从显化本身出发,即:显化定义,显化假说和显化类型等。鉴于此,本文将从意义理论的视角进行论述,以期唤起显化研究新的领域。本文将以Leech的七种意义类型为基础,对显化现象进行研究,进而对译者翻译时的意义传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英文电影的字幕翻译效度,作为评价字幕译文的标准,反映了影视作者交际意图的实现程度,实现效度就是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英语的语言形式化程度高于汉语,译文需衔接隐化;字幕文本的瞬时性特质,译文需措辞简化、语法范化和文化显化;影视多模态符号的辅助性,译文可适度异化。无论是重现还是调适,都要关注汉语受众的认知期待,既保证字幕的可接受性,又体现汉语的字字珠玑,以实现字幕翻译的效度。  相似文献   

13.
赵静  路东平 《湖州师专学报》2011,(4):97-100,116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越来越注意到了翻译主题的多元性,也更加强调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文本的意义只有在主体间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上才会彰显出来。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主体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的翻译语境,并在翻译语境的结构特点的影响下,通过四个主要层面的填充和弥补,完成对"空白"和"未定点"的填充,从而成功完成对文学文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概念转喻理论,探讨转喻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转喻翻译的原则,提出转喻翻译的具体策略。认为翻译是具有转喻性的认知活动,翻译过程中文本的理解和表达皆体现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同时指出概念转喻也是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泰山学院学报》2001,23(1):67-70
本文首先探讨了人称指示中第二人称代词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原文采用第二人称与其他人称代词混用的写作手法,一般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而译文中的处理方式必将影响语篇的连贯.在详细分析了一个此类译例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尽量在中译文中省略人称代词主语,使用无主句.其次,探讨了合作及礼貌原则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且进一步指出,译者面对的会话含义可能不象语言学中所论述的(只违反一条合作原则的准则等)那么单一和明确.最后,提出"言外之力",往往要"显化"翻译.  相似文献   

18.
陈春莉 《科技信息》2013,(14):201-201
许多人认为原文文本的精髓是不可能通过翻译完全表现出来的。如果目的语翻译不当,原文和译文会有很大差距。本文通过梳理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提出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证明再创造是文学翻译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准确性和等效性是商务翻译效度实现的重要体现。由于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国文化存在差异。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商务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商务文本翻译的效度高低。要成功地对商务文本中的文化进行翻译并非易事,这需要译者谙熟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掌握灵活的翻译策略与技巧,方能最大化地提高商务翻译的效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互文性这一理论引入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中,讨论并分析了中医药说明书中的互文现象,并就翻译中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提出了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文章认为互文性在翻译中起了切实的指导作用,也给医学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