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汽车起步过程的离合器控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是对使用手动齿轮变速箱和干式摩擦离合器的传统动力传动系统进行改造,实现操作自动化而形成的一种机电一体化装置.汽车起步过程的离合器控制按照快-慢-快3个阶段进行.离合器滑磨阶段的控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汽车起步过程中离合器接合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降低起步冲击度和减少离合器滑磨功为原则,提出了一种离合器控制策略.在装用AMT的桑塔纳轿车上进行的坡道起步道路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离合器控制策略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
汽车离合器起步接合过程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汽车起步时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分析,在建立离合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关键变量进行了详细阐述,且对影响离合器接合品质及部件寿命的滑磨功、冲击度、温升等进行了分析评价。结合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对某具体车型离合器起步接合全过程进行仿真,得到了较好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3.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优化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中的离合器自动控制问题,对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冲击度和滑磨功进行分析,提出了冲击度与离合器分离轴承接合速度的关系模型,编制了仿真程序进行求解。采用人体主观感受和实际试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挡位离合器接合的冲击度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不同挡位离合器接合过程的优化控制准则,该准则为离合器的优化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道路负荷的AMT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离合器接合的动力学模型和换挡品质进行理论分析,针对车辆起步过程中,由于离合器接合而引起的冲击或滑磨功增加的问题,提出三参数的模糊控制方法.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车辆起步过程进行仿真试验,将标识车辆起步外部路况的油门开度、油门开度变化率和车辆的道路阻力3个参数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量,以控制离合器的接合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增加车辆的道路阻力作为控制器的输入量,能有效改善车辆起步过程中离合器的接合质量,提高离合器的接合性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离合器接合过程存在的非线性、外界干扰和参数不确定等因素带来的接合品质问题,提出了一种离合器接合过程的鲁棒控制方法。首先,以某5t装载机V型工况重载后退换挡离合器接合过程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以冲击度和滑磨功为性能评价指标的多目标泛函基础上,依据Pontryagin极值原理和终端约束,求解干扰矩阵中包含参数化非平稳随机项的泛函极值,获得了其时变最优控制律和权值组合下的扭矩最优轨迹。其次,通过变量转换,将时变扭矩最优轨迹转化为非线性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参数摄动下的压力跟踪轨迹。最后,采用自适应滑模控制策略以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和鲁棒性能,并利用Lyapunov理论对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冲击度和减少滑磨功,实现了在0.7%误差范围内的最优控制轨迹跟踪。所提出的非平稳随机循环工况下离合器接合过程时变扭矩轨迹优化及其跟踪鲁棒控制的方法,对解决同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最优化理论的离合器接合曲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最优化理论的离合器接合曲线的修正算法. 根据原始曲线基本结构,通过对哈密顿函数的判断来修正原始曲线,得到新的离合器接合曲线. 建立与发动机实时反馈的离合器模型,对修正算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结果表明,该算法原理正确,修正所得到的新曲线在接合过程中比原曲线在滑磨功和冲击度方面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基于单轴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特性,提出一种电机-发动机-离合器协调控制起步方法,在最小化电量消耗的同时,实现比离合器滑磨起步更快的起步速度和更佳的平顺性。 通过增量式PID方法控制电机输出小扭矩,调节电机转速,弥补离合器接合过程的非线性缺点。 并对采用了助力方法及仅依靠离合器起步的车辆进行起步试验,从起步速度、冲击度和电量消耗方面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DCT双离合器联合起步模式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CT)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建立起步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归纳车辆起步时离合器传递转矩和节气门开度的变化规律,实现发动机恒转速起步.制定1挡单离合器及双离合器同时接合的起步控制策略,并针对大油门急起步情况制定了2挡单离合器和双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针对车辆爬行起步时容易造成摩擦片温度过高的缺点,制定双离合器交替滑磨的爬行起步控制策略,并应用积分分离PID算法仿真实现对目标车速的跟随.仿真结果表明,双离合器同时接合的起步控制策略使两个离合器共同分担总体滑磨功,有利于提高离合器寿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大差速比平地机离合器接合过程中车辆冲击和摩擦片温升问题,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大差速比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换挡过程中油压上升速度以及油压大小对车辆冲击加速度和离合器滑摩功的影响规律。为了改善离合器的接合性能,以平地机设计许用加速度为依据,以减小滑摩功为目标,提出了油压快速上升和慢速上升两阶段控制方案,为平地机离合器的设计提供依据。仿真结果表明:离合器的滑摩功随着油压上升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冲击加速度随着油压上升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离合器的滑摩功随着接合油压的增大而减小,冲击加速度随着接合油压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及所提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某款SRV AMT离合器起步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离合器接合过程中2个性能评价指标,即冲击度、滑摩功,通过对离合器起步接合过程的详细分析和某款SRV AMT起步试验的数据量化分析,确定离合器接合量和接合速度作为控制对象,并得出了"快-慢-快"的接合控制规律,最后指出了离合器起步控制的关键阶段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其在飞行中稳定性差的问题,笔者根据四旋翼飞行器的结构及其飞行原理,建立了飞行器的惯性坐标系和物体坐标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动力学特性建立了飞行动力学模型;与此同时,笔者采用基于趋近率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在满足李雅普诺夫稳定条件下进行控制器设计;最后在给定参数的基础上,利用SIMULINK对所设计控制器进行控制仿真。  相似文献   

12.
分析比较了空调器控制中一般模糊控制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调整因子α和控制规则在线连续调整的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用此方法设计的控制器有良好的控制品质,而且该控制器既结构简单、效率又较高。  相似文献   

13.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损叶50%以下为轻度为害,损叶51—75%为中度为害,损叶75%以上为严重为害,并根据害虫损叶量和毛竹产最损失的关系,提出了刚竹毒蛾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计算机对汽车的各个系统进行最佳优化控制,不断地满足人类对汽车在节能、环保、安全、舒适及动力等方面性能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近30年来从事汽车事业的人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世界汽车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的主要标志,本文综述了目前在国内外汽车上应用计算机指令实行控制的主要系统和内容,介绍了电控汽车的发展现状与主要成果,并对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现行质量控制中以“3σ”作为控制图控制界限的方法,以X—R控制图为例,通过对控制图控制界限(K)与两类错误(α和β)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费用的分析,提出了最优控制界限的观点,建立了两类错误损失费用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主要研究过程和最优控制界限(K)的算式,并对其结果的一般性和优化性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文章通过实例对其优化结果和“3σ”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以说明其优化性。  相似文献   

16.
用锥-扇形理论研究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的鲁棒性.设计系统时首先对非线性环节进行补偿,补偿误差归入建模误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修正的投影算法,并用锥-扇形理论证明了算法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参数容易选择,控制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遥操作机器人的特点决定了其与虚拟现实的特殊关系,虚拟现实技术为机器人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文阐述了遥操作机器人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内容,研究现状和技术特点,并指出了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自调匀整方案中,应用以方差最小为性能指标的新的控制方案,对改善匀整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目的,在已得到对象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广义最小方差控制律,求得控制算式,研制了用微机实现控制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现场试验表明:整定得好的新控制方案较之原有PI控制,输出棉条线密度方差确有明显战小。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自适应控制简化算法。应用该算法使单片机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易于实现。结合我们在传动系统进行的大量现场实验表明,性能优于一般PI算法。  相似文献   

20.
再制造系统的库存控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再制造系统库存控制的特点,提出了两个简单有效的库存控制策略:PUSH策略和PULL策略,比较了不同参数条件下传统制造过程和混合系统中库存控制分别采用PUSH策略和PULL策略情况下系统的平均生产费用,结果对于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