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龙桂开开银浸法,对蛤蚧小肠的嗜角,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发下:1.蛤蚧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小肠上段最高由中段到下段,逐渐减少.2.在粘膜上皮的嗜银,亲银细胞密度较高,而肠腺则较少.3;基底部有突起,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董鸡小肠嗜银,亲银细胞的分布形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嗜银,亲银细胞逐渐减少。嗜银细胞数量大于亲银细胞,这两种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集中在肠腺,在回肠主要集中于绒毛,嗜银,亲银细胞可能具有内,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3.
三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方法:取中华大蟾蜍、黑斑蛙、泽蛙等动物各段消化管,以改良龙桂开浸银染色法与Fortana—Messon银染法制做石蜡组织切片,光镜下观测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范围与分布密度。结果与结论:嗜银细胞分布于三种动物消化管从食管后半至泄殖腔粘膜层的粘膜上皮与腺体中,从消化管始端至末端方向嗜银细胞的密度呈波浪形变化,在胃贲门、胃幽门与小肠末段处有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嗜银细胞的形成与大小与其所在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4.
蜥蜴胃肠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5.
用龙桂开银浸法对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在胃贲门部和幽门部分布密度大,胃体部密度小,呈“U”形分布;在十二指肠密度大,从空肠到回肠密度逐渐变稀;在大肠上、下段分布密,中段稀,也呈“U”形分布;从食道中段到下段密度中等,并呈递增分布.细胞颗粒被染成黑色、棕黑色,细胞形态多样,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和腺上皮之间,在结缔组织里发现有少量的嗜银细胞,细胞充满嗜银颗粒,嗜银颗粒在细胞外有时可见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2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为进一步研究黄羽鹌鹑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取消化道各段,运用浸银法处理,观察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并测量各消化段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果:除食管、嗉囊、肌胃、泄殖腔未见嗜银细胞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嗜银细胞多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上皮细胞基部;腺胃为一分布高峰,其余差异不是很明显,其分布曲线大致呈"U"型,且雄性的分布密度大于雌性;嗜银细胞有的呈梭形具有突起,而有的呈锥形或圆形.结论:根据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推测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2种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8.
两种蜥蜴类动物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龙桂开银浸法,对变色树蜥和蛤蚧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和比较。嗜银细胞的形态在两种蜥蜴中大致相同,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变色树蜥嗜银细胞以幽门部密度为最高,直肠最低;蛤蚧以十二指肠密度为最高,回肠最低。结论两种蜥蜴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性,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小麦根端分生组织经整体银染色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看到,间期集缩染色质中分布有许多大小不等、数量各异的银染颗粒,这些银染颗粒形状的图象分析结果显示,大的银粒 状,小的银粒有的为点状,有的实际为短纤维状,这些结果表明:小麦间期集缩染色质中存在着非组蛋白性质的骨架结构,骨架蛋白以颗粒和纤维状的形式分布于整个集缩染色质中,最后对染色质骨架、染色体骨架和核基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南方鲇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及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化学技术Masson氏银浸法,对鲇形目鱼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胃肠道嗜银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的胃肠道嗜银细胞多为开放型,有梭形、角锥形、梨形、椭球形、楔形、蝌蚪形等形态,只分布于胃中,常以细胞群的形式存在于胃小凹底部胃上皮细胞之间和胃腺腺泡之间,从胃贲门部、胃盲囊部到幽门部,分布密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1.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中华乌塘鳢消化道中的Som、5-HT、PP、VIP、SP和CT等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Som细胞在贲门胃、中肠分布较多,食道与幽门胃较少.5-HT细胞在食道较为丰富,胃中次之,前肠较少.PP细胞仅分布于肠道,后肠居多,前肠、中肠较少.VIP细胞分布于食道及贲门胃,食道处较少.SP细胞在后肠较为丰富,前肠分布较少.CT细胞集中在胃部,前肠偶见,其余部位未发现.不同种类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对其可能的内分泌方式和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赤腹松鼠消化腺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腺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消化腺由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组成.小消化腺由单管泡状腺的舌腺,单管状腺的胃腺、小肠腺和大肠腺以及管泡状腺的十二指肠腺构成;食管内未见食管腺,大肠内可见大量杯状细胞.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腺.大唾液腺由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组成,均为复管泡状腺.肝脏分为5叶,由肝小叶和门管区组成.肝小叶包括中央静脉、肝细胞索和肝血窦,门管区内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胰由外分泌部的复管泡状腺胰腺和内分泌部的胰岛构成.研究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腺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茶多酚(TP)对小鼠小肠黏膜组织结构及5-羟色胺(5-HT)分泌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28只,随机均分为A,B,C,D组.A组为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剂量为0.20 mL/d;B,C,D组以茶多酚灌胃,剂量分别为0.50、1.00、2.00 mg/d,连续灌胃30 d.于第31 d取小鼠血清放免测定5-HT含量;取小鼠小肠以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示肠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示肠黏膜内5-HT分泌细胞数量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小鼠血液5-HT含量较低,小肠绒毛疏松,肠腺萎缩,黏膜内5-HT分泌细胞数量明显较少.结论:连续服用TP对小鼠小肠黏膜组织结构和5-HT分泌均有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七彩山鸡胃肠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三只120日龄七彩山鸡(phasianus colchicas)的胃肠道结构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七彩山鸡胃肠管的黏膜层、肌层和管状消化腺发达,整个消化管黏膜固有层中都有淋巴组织存在。腺胃内有较多的单管状腺和复管状腺,肌胃肌层发达。小肠黏膜层最厚,绒毛致密且有分支,绒毛轴中心未见中央乳糜管,固有膜中单管肠腺丰富,黏膜下层缺如或很薄。大肠管壁具四层结构,有环状皱襞,皱襞上绒毛宽短稀疏,黏膜上皮中杯状细胞增多。将观察结果与其它鸟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大鲵消化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中国大鲵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长度和组织结构,并观察了饥饿和饱食后消化道的变化,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柱状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肠粘膜上皮为含有杯状细胞的柱状上皮;在肠粘膜上皮下,有许多细胞隐窝。饥饿后,胃肠萎缩,粘膜层减薄、胃腺和隐窝等组织结构减少。饱食后,则胃肠上皮和胃体积增大,细胞处于旺盛的消化吸收状态。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的消化系统、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由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及消化腺等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除食道外缺乏肌层.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食道、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粘液细胞.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  相似文献   

17.
中华蟾蜍消化道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结果表明:舌有粘膜腺,口咽腔具有皱褶,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食道-贲门区具绒毛。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关的重要适应性特征。整个消化道有5类粘液细胞-大型柱状粘液细胞,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Ⅱ型矮柱状粘液细胞,巨型杯状细胞,普通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