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泥方池内 ,采用多种饲料对黄颡鱼进行小规模饲养 ,对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食性、生长与繁殖等进行研究 ,并对其进行了人工催情试验。结果表明 :黄颡鱼为偏肉食性的杂食性动物 ,食谱广泛。人工条件下 ,黄颡鱼的繁殖习性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颡鱼的人工催产人工授精与人工催产自然产卵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这两种繁殖方法在生产上均行之有效,但也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可根据不同的生产季节、生产条件及亲本体质状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人工繁殖生产。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黄颡鱼,其症状仍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因此确认分离菌株YC-1为黄颡鱼"败血症"的致病菌.根据菌株形态学特点、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患病黄颡鱼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Pelteo bagrus fulvdrace (Richardson),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该鱼分布广、产量大、肉质嫩、少细刺、含脂肪多、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因此,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面积为2000m^2的鲫鱼池套养培育黄颡鱼亲鱼;采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进行人工催产;利用家鱼孵化池进行流水孵化。实验结果表明:黄颡鱼在性成熟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用LRH—A2 DOM PG(LRH—A2、DOM、PG分别为4ug、0.8mg、2.2mg)的配合药物来进行生产,催产率可达到95%。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是一种淡水鱼类,是国内1个新的名优养殖品种,其含肉率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黄颡鱼疾病少,饲养管理简单,养殖效益较好,适合于多种养殖模式,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讨添加不同含量的小球藻对黄颡鱼生长、肉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22.15±0.12)g的健康黄颡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0%(对照组)、0.20%、0.40%、0.60%、0.80%、1.60%、3.20%小球藻的试验饲料,分别标记为Diet 1~Diet 7。在试验中期和试验结束后测定黄颡鱼生长指标、肉质指标及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小球藻对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肌肉保水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小球藻含量的增加,黄颡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呈增加趋势,饵料系数呈降低趋势,并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变化幅度加大,在小球藻含量3.20%时,生长最佳,饵料系数最低,且在此水平下,黄颡鱼肌肉的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最低,提示小球藻的添加可以改善黄颡鱼肌肉的系水力。在抗氧化能力方面,添加小球藻可显著提高黄颡鱼肝脏和血清中的S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以添加3.20%水平的小球藻时,效果最好。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小球藻不仅可以促进黄颡鱼生长、提高黄颡鱼肌肉的系水力,还可以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最佳添加量3.20%。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生物学形态测量及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方法,分别对洞庭湖水系沅水和澧水的长须黄颡鱼和光泽黄颡鱼的形态特征及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形态测量表明,沅水和澧水的长须黄颡鱼在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眼间距等比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两条水系的光泽黄颡鱼在外形上则无明显差异.染色体分析表明,两条水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技术,对外形上易混淆的鲿科Bagridae 4种初级淡水鱼:中间黄颡鱼Pelteobagrus intermedius、普通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和Pseudobagrus kyphus进行线粒体控制区489 bp序列的分析. 结果显示:4个种间的碱基差异为12.88%,28个样品共得到7个单倍型,通过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可见,粗唇鮠和Pseudobagrus kyphus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而中间黄颡鱼、普通黄颡鱼和另外2种鱼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0.
江黄颡鱼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通常个体在250g左右,最大个体达1kg以上。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少骨刺,尤其是江黄颡鱼头锅令人垂涎。故该鱼历来属优质高档河鲜,深受消费者欢迎。现广州市场每kg市价60元以上,商品供不应求。长期以来,江黄颡鱼上市一直依赖天然捕捞,无人工养殖。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贸出口  相似文献   

11.
瓦氏黄颡鱼脑垂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不同季节瓦氏黄颡鱼成鱼脑垂体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脑垂体为背腹型腺体.神经垂体居中,前腺垂体位于垂体背面前部和后缘,由PRL细胞和ACTH细胞组成;中腺垂体位于垂体中部及背面后部,包括GH细胞、GTH细胞和TSH细胞,后腺垂体位于垂体腹面后方,组织学研究仅见一种分泌细胞.前腺垂体ACTH细胞形态、中腺垂体GTH细胞形态和数量在繁殖前后有明显变化,与生殖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乌苏里拟鲿苗种繁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苏里拟鲿和黄颡鱼都是鲇形目鳞科鱼类,同科不同属,乌苏里拟鲿个体大、生长速度慢,黄颡鱼个体小、生长速度快,为了结合它们各自的优点,2008年6月10日,我们在做乌苏里拟鲿、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同时做了黄颡鱼♀×乌苏里拟鲿♂的杂交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为进一步了解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及杂交子代的生长特性,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做了苗种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为(31.84±0.05)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采用3×3双因子设计,制作9种叶酸(0.15%、0.30%、0.45%)和VB_(12)(0.05%、0.10%、0.15%)不同配比的饲料,以不添加叶酸和VB_(12)的饲料为对照组,探讨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生长、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的生长和饵料系数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各试验组黄颡鱼生长性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终末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背部皮肤L*、a*、b*值,腹部皮肤a*、b*值变化无显著影响(P0.05),对腹部皮肤L*值变化影响显著(P0.05)。当饲料中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腹部L*值最高。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在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饵料系数最低,且在此水平下,黄颡鱼腹部皮肤的亮度值最高,说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体表色度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记叙了5月份野生黄颡鱼性腺的基本情况,描述了黄颡鱼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从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中克隆了与减数分裂密切相关基因Scp3的全长cDNA,并对它的序列、系统进化、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克隆得到的Scp3cDNA全长为1 143bp,编码240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黄颡鱼Scp3蛋白与同为鲇形目(Siluriformes)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tus)Scp3蛋白同源性最高;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Scp3蛋白含有脊椎动物Scp3蛋白保守的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 coil domain)和2个保守基序(CM1和CM2);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的研究显示Scp3基因仅表达于黄颡鱼雌雄性腺:1)在精巢中仅表达于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2)在卵巢中仅在初级生长期和卵黄发生前期表达。本文首次从黄颡鱼中克隆得到Scp3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的研究,为后续研究脊椎动物生殖细胞的分化及其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4种幼鱼临界游泳速度和运动耐受时间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瓦氏黄颡鱼(Pseudobagrus vachelli)、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锦鲫(Caras-sius aumtus)等4种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条件下分别测定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1.5倍Ucrit条件下的耐受时间.通过比较两种方式的游泳能力发现,4种幼鱼的Ucrit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南方鲇的Ucrit最低,而锦鲫的Ucrit最高,青鱼和瓦氏黄颡鱼的Ucrit则介于两者之间;南方鲇和瓦氏黄颡鱼之间的的耐受时间差异不显著,二者却显著高于青鱼和锦鲫,而锦鲫的耐受时间在4种幼鱼中最短(p<0.05).上述结果表明,南方鲇和瓦氏黄颡鱼在较高速度下的运动耐受能力更强,而临界游泳能力相对较低;锦鲫和青鱼则与此相反;它们的两种运动能力之间均存在着权衡,这种权衡可能与鱼类的生态习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7.
选用鳙鱼、黄颡鱼、罗非鱼和鲤鱼作为背角无齿蚌的寄主鱼,对寄生效果进行分析,并对罗非鱼寄生变态发育脱落早期(6 d)、高峰期(9 d)、后期(12 d)的稚蚌及黄颡鱼寄生变态脱落高峰期(10 d)的稚蚌进行了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鳙鱼的平均寄生量达833只/尾,黄颡鱼842只/尾,罗非鱼2 872只/尾,鲤鱼728只/尾;不同时期脱落的钩介幼虫的存活率和壳长均无差异,早脱落和晚脱落对后期生长没有影响。综合寄生量及变态率,罗非鱼是最适合作为人工繁殖背角无齿蚌的寄主鱼。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黄颡鱼脾脏和头肾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颡鱼脾脏小梁明显,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黄颡鱼头肾与后肾明显分离,实质中无肾单位,主要由淋巴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于1988—1989年在洞头沿海进行了羊栖菜人工栽培技术的探索性试验,经过2个栽培周期的培养,初步了解了羊栖菜的生态习性及其在洞头沿海的生长、繁殖规律。并总结出了羊栖菜人工栽培技术的要点,同时在试验过程中产生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性成熟黄颡鱼精巢的年周期变化:Ⅰ.生精部的周年 …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颡鱼的精巢从外形上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生精部,下段为贮精囊。性成熟黄颡鱼精巢的生精部为小叶型结构,其周年变化经历如下过程:Ⅲ期-Ⅳ期-Ⅴ期-Ⅵ期-Ⅲ期。4上月下旬开始生精活动的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