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S-苄基二硫代肼基甲酸酯(H_2NNHCSSCH_2C_6H_5)衍生出的两种希夫碱——邻氯苯甲醛希夫碱O—CIC_6H_4CHNNHC(S)SCH_2C_6H_5和亚苄基丙酮希夫碱C_6H_5CHCHC(CH_3)NNHC(S)SCH_2C_6H_5为配体,合成了与镍和铜的四种新的螯合物。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化学分析以及电导,磁性、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Ni(Ⅱ)与上述两种配体形成具有[NiA_2]和[NiB_2]形式的反磁性的平面正方形配合物,其中配体为单价双齿阴离子配体。Cu(Ⅱ)与邻氯苯甲醛希夫碱形成反磁性的Cu(Ⅰ)配合物[Cu(HA)A]。Cu(Ⅱ)与亚苄基丙酮希夫碱形成室温下磁矩为1.44B.M.的双核配合物[Cu_2Cl_2B_2],其中每个Cl桥与两个Cu(Ⅱ)相连,每个Cu(Ⅱ)具有平面正方形的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2.
从S-苄基二硫代时基甲酸酯(H_2NNHCSSCH_2C_6H_5)衍生出的两种希夫碱——邻氯苯甲醛希夫碱O—CIC_6H_4CHNNHC(S)SCH_2C_6H_5和亚苄基丙酮希夫碱C_6H_5CHCHC(CH_3)NNHC(S)SCH_2C_6H_5为配体,合成了与镍和铜的四种新的螯合物。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化学分析以及电导,磁性、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Ni(Ⅱ)与上述两种配体形成具有[NiA_2]和[NiB_2]形式的反磁性的平面正方形配合物,其中配体为单价双齿阴离子配体。Cu(Ⅱ)与邻氯苯甲醛希夫碱形成反磁性的Cu(Ⅰ)配合物[Cu(HA)A]。Cu(Ⅱ)与亚苄基丙酮希夫碱形成室温下磁矩为1.44B.M.的双核配合物[Cu_2Cl_2B_2],其中每个Cl桥与两个Cu(Ⅱ)相连,每个Cu(Ⅱ)具有平面正方形的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金刚烷胺水杨醛Schiff碱配体(C17H21NO,以HL表示)与5种过渡金属(Ⅱ)的新的配合物[MCl2(HL)2](M=Mn(Ⅱ)、Co(Ⅱ)、Ni(Ⅱ)、Cu(Ⅱ)、Cd(Ⅱ)),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1H NMR谱和热重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讨论了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键合情况,并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根据表征结果和参考文献得出:每一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与2个Schiff碱配体中的酚羟基氧及2个氯离子发生配位,配位数为4.  相似文献   

4.
胱氨酸水杨醛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胱氨酸水杨醛希夫碱配体及其与高氯酸钴(Ⅱ)形成的配合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推测其可能的结构式。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水杨醛邻氨基苯酚希夫碱配体及其与 Cd( SCN) 2 ,Zn( SCN) 2 ,Mn( SCN) 2 形成的配合物 ,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邻甲酰基苯氧基乙酸硫脲希夫碱与铅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邻甲酰基苯氧基乙酸与二氨基硫脲和水合肼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合成了3个新型的希夫碱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TGA,IR和^1H NMR等方法表征了它们与铅(Ⅱ)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配体分别以双碱基四齿和双碱基二齿形式与铅(Ⅱ)形成了1:1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7.
以一个新型的双希夫碱五齿配体N,N'-二-[(苯并咪唑)亚乙基]二乙撑三胺(LA)分别和Zn Cl2和Cd Cl2反应,得到了两个过渡族配合物.在Zn(Ⅱ)配合物中,五齿配体发生了水解,变成一个单希夫碱配体,配位中心呈现一个五配位的配位模式.而Cd(Ⅱ)配合物中的配体却是完整的,配位中心呈现一个六配位的配位模式.结果表明金属中心对配位模式和配体的水解有较大的影响.晶体结构分析表明:两个配合物中心的过渡金属离子与LA或LB的多齿配体螯合,端基的卤素离子协同参与配位,配位中心分别表现出三角双锥和八面体的配位构型.苯并咪唑上未参与配位的N—H基团和水分子产生了大量的氢键作用,最终形成了三维的堆积结构.  相似文献   

8.
碱土金属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合成了N,N’-双(2-水杨醛缩氨基苯基)1,3-丙二酸二酰胺配体及其碱土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UV分析,结果表明:配体与镁、钙、锶、钡均形成1:1型的配合物.并对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将2,6-萘二甲酸(H2NDC)硝化制得1,5-二硝基萘-3,7-二甲酸(H2NNDC),再以H2NNDC为配体,辅以1,2-二吡啶基乙烯(bpe)共配,用液相扩散法合成新颖的锰(Ⅱ)配合物[Mn(bpe)(H2O)4](NNDC)獉2H2O.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该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配合物中,Mn2+与bpe、水分子形成单核配阳离子[Mn(bpe)(H2O)4]2+,NNDC2-为外界抗衡离子,bpe分子桥连Mn2+形成线性一维链[Mn(bpe)(H2O)4]n2n+,一维链在配位水分子、溶剂水分子及NNDC2-上未配位羧基氧所形成的多重氢键作用下,形成三维超分子氢键网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过渡金属钴(Ⅱ)、镍(Ⅱ)、铜(Ⅱ)、锌(Ⅱ)与乙二醛双邻氨基苯甲酸希夫碱(H2L)配合物的合成,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是一类新的配合物,其组成为*4H2O(M=Co、Ni、Cu、Zn,L=乙二醛双邻氨基苯甲酸根),中心金属离子与希夫碱配体中的亚胺氮和羧酸根中的氧原子发生配位,配位数为4.  相似文献   

11.
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金属钌(Ⅱ)联吡啶配合物[Ru(bpy)2L]PF6的电化学性质;通过单光子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的发光是典型的配体L* L型发光。并就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氨基硫脲和乙二醛为原料合成了乙二醛双缩氨基硫脲及其与Mn(Ⅱ)、Ni(Ⅱ)、Co(Ⅱ)、Sr(Ⅱ)、Zn(Ⅱ)、Cu(Ⅱ)的金属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表征,并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自行合成的一种新型希夫碱——胡椒乙胺缩吡啶-2-甲醛(L)作为有机配体,与PdCl2配位反应合成一种希夫碱-钯(Ⅱ)配合物[PdCl2L](1)。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电喷雾质谱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其晶体结构。通过MTT法测定了配合物1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1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其IC50为(6.98±1.43)μmol/L,对其他4种肿瘤株的抑制活性则较低,表明配合物1对于不同肿瘤细胞表现一定的毒性选择性,表现出潜在的抗肿瘤药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两种三核配合物 N,N′—双(2—氨基苯甲酰基)乙二胺钯(Ⅱ)/铂(Ⅱ)(N,N′—bis(2—aminobenzovl)cthylenediaminc Pd(Ⅱ)/Pt(Ⅱ))已被合成.其配体 N,N′—双(2—氨基苯甲酰基)乙二胺(N,N′—bis(2—aminobenzoyl)cthylenediaminc,简称 abcaH_2)的合成机理初步被论证.反应物、吡啶及亚磷酸三苯酯三元中间体的形成可促使酰胺键的形成.经元素分析,IR、UV—Vis、~1HNMR、MS 及摩尔电导的测定.确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结果发现三核配合物的生成仅需一步反应.力图一步合成过渡金属(M=Cu(Ⅱ)、Co(Ⅱ)、Ni(Ⅱ)、Mn(Ⅱ))的三核配合物尚未成功.三核配合物中分别与酰胺 N 和芳胺 N配位的金属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3种吡啶-2,6-双酰胺分子吡啶-2,6-二[N-(1'-羟乙基)甲酰胺]、吡啶-2,6-二[N-(2'-羟丙基)甲酰胺]、吡啶-2,6-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的镉(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方法确定配合物的组成,比较分析配位前后游离配体与配合物的红外和紫外吸收光谱,推测了配合物的可能结构,并采用紫外光谱滴定法对配体与Cd(Ⅱ)离子在溶液中的配位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3种镉(Ⅱ)配合物的配位模式相同,均为1∶1 ML型,配体中两个酰胺键N原子和吡啶环N原子作为配位原子参与金属离子Cd(Ⅱ)配位成键。  相似文献   

16.
合成和表征了芬布缩二氨基硫脲(H2L)及其Mn(Ⅱ),Ni(Ⅱ),Zn(Ⅱ),Cu(Ⅱ)配合物,Mn(Ⅱ),Ni(Ⅱ),Zn(Ⅱ)配合物中芬布芬缩二氨基硫脲为硫酮式,通过甲亚胺基氮原子,羟酸根氧原子和硫代羟基硫原子向金属配位,形成1:2的六配位配合物[M(HL)2],而Cu(Ⅱ)配合物中该配体为烯硫醇式,通过甲亚胺基氮原子,羟酸根氧原子和硫醇式硫原子向金属配位,形成1:1的配合物[Cu(L)(L2O)].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通过水杨醛、香草醛分别与2-氨基-5-偶氮苯吡啶缩合而成新的双齿(N,O或N,N′)杂环息夫碱。将这两种息夫碱作为配体分别与过渡金属盐作用合成了两个系列10种杂环息夫碱配合物M(L_Ⅰ)_2,M(L_Ⅱ)_2Cl_2[其中L_Ⅰ=2-(2′-羟基)苯甲亚胺-5-偶氮苯吡啶;L_Ⅱ=2-(4′-羟基-3’-甲氧基)苯甲亚胺-5-偶氮苯吡啶],并利用元素分析、电导、熔点、磁化率法测定,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基于以上研究推测出配合物可能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合成新的Schiff碱配体——2,6—二乙酰吡啶缩N—吡啶基—3—甲氧基-4-羟基—5—氨基苯甲胺(H2L)及其Cu(Ⅱ)、Co(Ⅲ)、Ni(Ⅱ)、Zn(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1HNMR和^13CNMR谱,质谱等测试手段对配体和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9.
以Schiff碱杯[4]芳烃衍生物H4L为配体,合成了两个新的铜(Ⅱ)和锌(Ⅱ)配合物,分别为H2LCu2SO4,H2LZn(OAC)2。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初步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与具有微弱荧光发射能力的H4L相比,锌(Ⅱ)配合物的荧光发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铜(Ⅱ)配合物的荧光发射能力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以2—巯基吡啶为配体的钴(Ⅱ)、锰(Ⅱ)二种螯合物.经EDTA络合滴定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确认了螯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配体2—巯基吡啶是以S,N两原子为配体原子,与Mn(Ⅱ)以2:1、与Co(Ⅱ)以3:1的配比形成中性螯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