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华法令抗凝治疗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肺栓塞住院患者81例,分为2组: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治疗组为试验组,共48例;低分子肝素及华法令治疗组为对照组,共33例。通过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结果,肺动脉CT或核素通气/灌注恢复情况,了解治疗效果。通过比较凝血指标,了解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7 d,试验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通气指标,凝血指标比较,2组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疏血通联合抗凝治疗在治疗7d的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组,且治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综合检查诊断为肺栓塞患者58例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周围血管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直接征象例,其余皆表现为肺动脉高压与右心系统形态改变。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肺栓塞各种检查无创而有效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对临床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27例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手段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主动脉造影证实的27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5例,叶外型2例。所有病例都摄有胸部正侧位片,23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螺旋动态增强CT扫描),6例行磁共振成像删检查,3例行血管造影。结果: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21例)及囊性病变(6例)。CT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18例,病变为肺气肿所包裹5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83%)高于普通CT检查(59%)。MRI中4例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2例为含气囊肿,3例显示出异常的主动脉供血血管。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CT(尤其是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RI可取代血管造影立体地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口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53例肺动脉口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处狭窄中超声正确诊断78处,超声诊断确诊率为94%.结论 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口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栓塞的诊断方法,分析常见误诊原因,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降低误诊、误治。方法:收集了3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误诊情况,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肺栓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尤其是部分外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故误诊率高。30例病例误诊肺炎11例,肺结核4例,胸膜炎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肺心病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急性左心衰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结论:肺栓塞早期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病症的认识,对有高危因素患者新近出现气促、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新发肺部浸润影,经治疗症状无缓解,应考虑肺栓塞可能,尽早完善CT肺动脉造影检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防止高龄病人髋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对50例高龄病人髋部骨折术前术后给予丹参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内生电+气压治疗,配合下肢足踝泵、股四头肌运动,同时密切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情况。结果:本组50例病人,有2例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经静脉溶栓治疗后效果良好,未发生肺栓塞严重并发症。结论:上述治疗可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胸部X线平片及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X线平片、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24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2例,叶外型2例(包括膈下1例).所有病例都有胸部正侧位平片及CT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DSA)检查.结果:患者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19例),囊性病变(5例).CT表现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20例),病变周围见肺气肿(4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为75%.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螺旋CT,尤其是增强螺旋CT加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和曲面重建技术(CPR)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其它检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谢静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4):207-208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定量估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方法: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5例、室间隔缺损(VSD)2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通过测量瓣膜返流速度、心内分流速度及测量肺动脉血流频谱时间间期参数估测患者肺动脉压力,并与心导管测量测量肺动脉压力相对比。结果:通过瓣膜返流速度、心内分流速度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压力高度相关(p〈0.01);通过测量肺动脉血流频谱时间间期参数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估测肺动脉压力相对比,PASP、PAMP与肺动脉血流曲线加速度相关性较好(r=0.75),与PEP/AT相关性较差(r=0.51)。结论:通过瓣膜返流速度、心内分流速度可准确估测肺动脉压力;肺动脉血流频谱时间参数受检查切面、取样容积位置及大小、超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θ)等因素影响,根据这些参数估测肺动脉压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首过期内双输入肺灌注成像对肺结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肺部疾病需要进行增强扫描的133例患者,包括36例炎性肺结节和97例恶性肺结节,采用东芝320排CT对其进行首过期容积灌注成像,采用自适应迭代重建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并使用双输入数学模型最大斜率法进行灌注指数的定量分析,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测量肺结节及正常肺组织的肺动脉血流量(P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比较正常肺组织及不同肺内病灶的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的差异.结果:肺部CT灌注成像总的最大有效剂量为6.47 mSv;36例炎性肺结节的PAF均值为(140.6±50.8)mL/min/100mL,BAF均值为(28.1±27.3)mL/min/100 mL;97例恶性肺结节的PAF均值为(53.1±25.2)mL/min/100 mL,BAF均值为(84.4±20.6)mL/min/100 mL;133例患者在病灶对侧同层面正常肺组织的PAF值为(130.6±20.8)mL/min/100 mL;BAF值为(1.6±2.7)mL/min/100 mL.3者之间的灌注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技术能评估肺组织及肺结节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情况,对恶性及炎症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r对肺栓塞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本组收集2008年2月。2010年12月经CT肺动脉增强扫描证实为肺动脉栓塞患者15例,并将图像进行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再处理,回顾性分析其像学表现。结果通过64层螺旋增强扫描以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有效显示肺动脉栓塞累及的范围和肺动脉栓塞间接征象。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CTA并图像后处理技术是诊断肺动脉栓塞无创、安全、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3个月病死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此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其病死率。收集我院135例急性重症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出院后随访3个月,对引起死亡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每个病人均通过脑CT或MRI扫描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并测定心肌酶谱水平。ST改变、T波改变、CK-MB升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钠尿肽升高和射血分数50是急性重症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诊断肺栓塞的检查方法、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MSCT图像.21例患者均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延迟约20秒,从肺尖到膈下行MSCT扫描,图像传至ADW4.2工作站行MPR、MIP、VR重建.结果21例患者肺动脉充盈良好,血栓表现为部分或完全腔内充盈缺损.对PE的显示MPR效果更佳.结论MSCT是肺栓塞安全、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对肺栓塞的治疗及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2例有完整病历资料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使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平扫和对比剂增强扫描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MSCTA及MPR、MIP、VRP等重建处理后可显示双侧肺动脉主干、叶动脉、段及业段肺动脉。受累动脉9支,其中肺动脉分支栓塞者4例,肺段及段以下栓塞苦8例。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FA)的直接征象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和完全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A诊断肺动脉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CT扫描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经低剂量薄层CT扫描的肺结节患者,后采取粗针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学诊断确诊的246例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低剂量薄层CT扫描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46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恶性结节84例,其中肺内原发淋巴瘤1例,肺内原发类癌1例,恶性原发性肿瘤45例,转移瘤37例。良性结节162例,其中硬化性肺细胞瘤1例,矽肺2例,肺脓肿5例,肺出血机化6例,错构瘤9例,结核硬结灶37例、炎性结节102例。诊断符合率为92.68%(228/246)。低剂量薄层CT扫描能较为清晰的显示肺结节的形态,有利于提高影像科医师对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因此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1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DVT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经过溶栓、抗凝、祛聚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后病情均完全缓解,深静脉再通,无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由CO_2气腹引起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机体凝血纤溶改变及内皮细胞损伤是腹腔镜手术区别于开腹手术后DVT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09年5月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122例进行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成功实施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21例,成功率99.18%;冠脉正常31例(25.41%);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8例(31.15%),其中37例经桡动脉完成;11例为门诊患者,当日离院回家,占9.02%。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外科搭桥术及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无穿刺点血肿、动脉瘤、栓塞及桡动脉搏动消失病例。结论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只要方法得当,安全可行;经桡动脉途径是行冠脉造影检查尤其是门诊患者的冠脉造影检查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华  李国杰 《科技信息》2012,(19):476-477,461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8例乳腺肿块,常规高频彩超检查后,再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31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后,总结其超声形态学特征。结果:恶性肿块的一般特征为: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或在造影后呈蟹爪状、放射状,肿块体积测值在造影后增大;内部回声不均,部分有粗细不等呈簇状的钙化灶;造影后呈高增强,回声不均可伴有充盈缺损;肿块血流丰富杂乱。结论:CDFI和CEUS对乳腺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麻疹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及其远期并发症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91例患者均行胸部CT扫描,总结其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胸部CT表现:肺间质损害91例;片絮影57例,其中受累肺叶数≥3者32例;肺实变34例,累及肺叶数≥3者18例;磨玻璃影54例,胸膜增厚24例;纵隔气肿5例,气胸2例.63例患者存在小气道病变,其中,细支气管壁增厚52例,马赛克灌注征26例,小叶中心结节影22例,树芽征9例.17例重症麻疹肺炎患者在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胸部HRCT一直显示有小气道病变.结论:儿童麻疹肺炎以肺间质损害合并双肺多灶性斑片影为主要改变,常常伴有磨玻璃影、胸膜病变;合并小气道病变常见,如出现小气道改变,尤其是重症患者,应进行临床及胸部HRCT随访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CT引导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技术的应用.方法:分析自2009年以来的76例病例,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AR型CT机做引导,根据患者CT扫描结果确定穿刺体位和穿刺部位,继而确定进针点、进针深度和进针角度.结果:76例(100%)穿刺成功,74例(97.37%)获得正确诊断,2例(2.63%)未确诊.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操作简便,诊断准确,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在320排CT急性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44例采用320排CT行胸痛三联检查的患者,与54例单独行320排CT主动脉成像、52例肺动脉成像及48例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生成的图像分别进行对照,针对患者基本资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三联组与对照组中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联组与对照组中降主动脉、右冠状动脉中段、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左冠状动脉旋支近段及左冠状动脉旋支远段血管强化CT值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所有血管增强CT值均大于300 HU.两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结果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HP技术可以一次扫描完成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与单纯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CTA成像对比,图像质量无区别,对于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