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作品翻释了再现原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应重在保持原文的美学功能,注意L(一)保持原文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二)再现原文中叙述,描写,抒情等艺术手法;(三)保持原文美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理解是表达的前提,理解包括理解语言现象、逻辑关系、原文所涉及的事物,特别是一些特有的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专门术语、典故和习语等。世界各国语言都有数量繁多的习用语,英汉两种语言都拥有大量的习语。翻译时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的习语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其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等,尽量保持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翻译之难莫过于双关,原因就在于找到完全对等的双关几乎不可能。通过大量英语双关语汉译实例证明,幽默双关语的替换译法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双关语翻译中,译者应当尽量保持原文审美信息,再现原文修辞效果,这才是翻译双关修辞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6.
要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必须对译文反复推敲,精益求精.首先要吃透原文,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实质,包括其文体、分寸和语气.其次要超脱原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含义和语言形式,确切而又灵活地再现原文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杨天 《科技资讯》2007,(33):231
《苔丝》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对翻译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比较两译本对意义的准确性,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和原文意境的再现,指出翻译不仅是内容的表达,也要再现原作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艺术,是再创造,是语言和文学互输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它使读者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外贸知识”,丰富译入语语言和译语文学。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殊途同归,应兼收并存,共同为再现原文文学色彩、艺术风格、体现文学价值服务。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是艺术,是再创造,是语言和文学互输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它使读者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外贸知识”,丰富译入语语言和译语文学。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殊途同归,应兼收并存,共同为再现原文文学色彩、艺术风格、体现文学价值服务。  相似文献   

10.
建筑工程英文标书的语域由语场、语式和语旨构成。其语场专业技术性强,译者必须如实译出原文的概念意义;其语式为正式程度较高的书面语,译者须从词汇和句式等方面再现原文的语篇意义;其语旨体现了招投标双方平等的法律关系,译者需选用适当的语气结构、情态系统再现原文的人际意义。准确把握上述三个变量,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英文标书翻译的语域对等。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近代翻译家严复说过,译者有三难: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对原文忠实;“达”就是语言要通顺畅达;“雅”是指文字古雅。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而灵活地再现原文。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史上很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两种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1、直译法所谓“直译”,是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文较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  相似文献   

12.
马静 《中州大学学报》2004,21(3):71-72,91
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文化意义的再现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所以译者应该在分析原作的文化意义的基础上,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义为基本原则,全面衡量各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对原文文化意义的再现.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文化缺省的成因,并运用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分析和重构,强调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采用不同的策略,实现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再现原文的美学特质,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微型小说以小见大,以微显著。它的短小篇幅决定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精练,并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微型小说翻译不仅要求有文学翻译忠实再现原文的艺术审美效果,还应在人物语言表达的含蓄与丰富的潜台词方面尽量保持忠实。  相似文献   

15.
赵玉闪  王淼 《科技信息》2013,(14):190-191
本文运用巴塞罗情景理论及情景模型对诗歌语篇的翻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翻译过程中从语篇中快速读出其中的文本信息,同时要获得原作者的认知环境,才能真正的再现原语语篇的情景模型。译者在语境中理解原文方可再现原文的风采,译出最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呢?本文从中英语言差异出发,强调译者应理解原作,尽量使用原文结构,在翻译活动中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语义翻译与语用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译意。这“意”既包括语义意义也包括语用意义。本文认为,把再现原语的语义意义的语义翻译和传达原文语用意义的语用翻译两大翻译策略结合起来,能使译文更好达到翻译里的意似,神似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谷秀春 《科技信息》2011,(23):I0223-I0223,I0258
陌生化的本质就是反常化,前景化,偏离常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这一论断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从陌生化的概念入手,分别从审美体验、视野融合和风格再现三个方面论述了陌生化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指出文学翻译应尽量保留或再现原文的陌生化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化和历史的相异必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容易产生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并增加理解障碍和翻译困难。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直译、音译或加注释相结合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对原文的文化及比喻进行对等处理;借词;意译时注意原语和译文在内涵和文化方面是否对等;意音兼译,生动再现原语的文化色彩;创造性地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如何再现原文的审美意旨是翻译该文的一个关键点,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分析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的译文的美学效果的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