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快速、灵敏、可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用于同时测定治疗稳定期精神分裂患者血浆中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和2种的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脱氢阿立哌唑的浓度.血浆样品通过液-液萃取进行纯化并采用Agilent XDB-C18柱(150×2. 1 mm,3. 5μm)进行色谱分离. 6种分析物及其同位素内标均用正离子模式下的ESI源电离,并通过选择性反应监测进行测定. 6种分析物线性关系良好(r 0. 995 8),批内批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小于13. 8%,准确度的偏差在±11. 7%以内.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抗精神分裂药物单药或多药治疗的稳定期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2.
研究大黄苷元对大鼠体内药物代谢酶CYP2A6、CYP3A4活性的影响,以预测大黄与临床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大鼠分组,分别灌胃不同质量浓度大黄苷元、质量分数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苯巴比妥钠(PB)、地塞米松(DEX)、β-奈黄酮(β-NF)和酮康唑(KET),取各给药组给药后24 h的肝微粒体(RLM)与CYP2A6、CYP3A4的探针底物香豆素、睾酮进行体外温孵,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各底物的代谢产物7-羟基香豆素、6β-羟基睾酮的生成量,考察大黄苷元对CYP2A6、CYP3A4活性的影响.大黄苷元高、中、低剂量给药组代谢产物7-羟基香豆素的生成量高于空白给药组和KET给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大黄苷元高剂量给药组代谢产物6β-羟基睾酮的生成量高于空白给药组和KET给药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着大黄苷元给药剂量的增加,7-羟基香豆素、6β-羟基睾酮的生成量均随之增加.大黄苷元对CYP2A6、CYP3A4均有诱导作用,并且随着大黄苷元剂量的增加,其对CYP2A6、CYP3A4诱导作用均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的合成路线及工艺.方法:通过优化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加料方式,以7-羟基-3,4-二氢-2-(1H)-喹啉酮为起始原料,经N-溴丁基化和O-烃基化合成了阿立哌唑.结果:阿立哌唑的结构通过IR、1H-NMR(CDCl3)及13C-NMR(CDCl3)确认.结论:本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且提高了反应收率.  相似文献   

4.
制备阿立哌唑长效注射制剂,并对其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进行研究.用高压匀质法制得混悬剂,冷冻干燥后得成品;家兔大腿内侧肌注给药,高效液相法测定血药浓度.制得的长效注射混悬制剂粒径均匀稳定,对动物组织没有明显刺激性.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阿立哌唑长效注射制剂在体内缓释效果良好,可持续释放15d.阿立哌唑长效注射制剂质量可控,可相对持续平稳地释放,有望为精神分裂病人提供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给药新剂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用建立并验证的LC-MS/MS方法测定大鼠尾静脉给药后血浆中丹参素、丹酚酸A浓度,比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和单体组的丹参素、丹酚酸A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所建立的LC-MS/MS法方法学验证结果均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剂量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中丹参素的C_(max)、AUC_(0-t)和MRT_(0-t)约为单体组的1.7~1.8倍,丹酚酸A的C_(max)、AUC_(0-t)和MRT_(0-t)约为单体组的1.5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的丹参素、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暴露量明显高于单独给药组,且消除更慢。本实验从药动学的角度研究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增加单体成分丹参素、丹酚酸A的体内暴露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联合给药在大鼠、小鼠中导致横纹肌溶解的情况,为后续进行哈夫病等 病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辛伐他汀、吉非罗齐联合给药及单独给药对 Wistar 大鼠 (5 周龄) 、ICR 小鼠(5 周龄)连续灌胃给药 14 d,测定血清肌酸激酶( CK) 、肌红蛋白( MYO) 、谷草转氨酶( AST) 、谷 丙转氨酶( ALT)的含量,对其肌肉损伤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取后肢肌肉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 ( HE)染色病理切片检查。 结果 辛伐他汀、吉非罗齐连续联合给药 10 d 后 Wistar 大鼠 CK、ALT、AST 升高,与给药 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 P<0. 05) ,肌肉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肌纤维坏死。 ICR 小鼠给药前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生 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Wistar 大鼠在药物作用下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提示在后续进行哈夫病等不明原因横 纹肌溶解动物实验研究时,可考虑使用 Wistar 大鼠。  相似文献   

7.
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英  刘琦 《甘肃科技》2009,25(16):135-136,141
比较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按照CCMD-3诊断标准选择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30例)和氯氮平组(30例)分别进行治疗,疗程为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阿立哌唑组显著低于氯氮平组(p<0.05);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氯氮平相仿,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Risperdal? Consta?在犬体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收集比格犬肌肉给药Risperdal? Consta?后的血样,使用LC-MS/MS方法测定利培酮(RIS)和9-羟基利培酮(9-OH-RIS)浓度,采用Phoenix NLME软件建立总活性物质(RIS+9-OH-RIS)的PPK模型。结果表明,最终建立的三相并行一级吸收、一室消除的基础模型很好地描述了总活性物质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体重和药物批次为协变量对PPK模型没有显著影响(P>0.01)。本研究建立的PPK模型精度和拟合效果良好,可用于预测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鼠肠道微生物和小檗碱进行体外厌氧共培养,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MS)分析小檗碱的代谢产物,探讨大鼠肠道微生物对小檗碱的生物转化过程.采用UPLC的方法,有效分离得到小檗碱及其代谢产物,再采用串联质谱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解析及鉴定.研究结果发现,在体外条件下,大鼠肠道微生物通过脱甲基、脱羟基、去亚甲基等反应将小檗碱转化为小檗红碱,药根碱等5种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PCC0104007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剂的潜力,采用MK-801和5-HTP诱导的大鼠模型进行体内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PCC0104007可减轻MK-801诱导的大鼠高自发活动。PCC0104007可显著抑制5-HTP诱导的甩头反应。在NOR试验和MWM试验中PCC0104007显著改善了MK-801慢性给药引起的认知症状。Golgi染色结果表明,PCC0104007可显著缓解MK-801造成的mushroom树突棘密度降低。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蘑菇棘的数量来实现。PCC0104007与一线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相比非劣势,是精神分裂症新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应用MTT法检测了靶向性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分别与阿霉素(ADM)、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和紫杉醇(PTX)等4种化疗药物按照不同给药序贯联合作用对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吉非替尼与4种化疗药物联用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效果均要好于单药治疗,其对细胞的IC50较单独用药时明显较低.联合用药效果受到给药序贯的影响,用靶向性药物前先用化疗药物的效果要好于先用靶向性药物后用化疗药物.研究结果可供肝癌临床治疗参考,有助于临床降低用药剂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阿立哌唑联合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与观察组(35),对照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舍曲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NSS、SAN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8.57%,对照组为42.8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为25.71%,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阿立哌唑联合舍曲林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测定兔子血浆中岩白菜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岩白菜素在兔子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将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以甲醇-水(体积比22:78)为流动相,测定不同采血时间点兔子血浆中的岩白菜素浓度,采用PKS程序拟合出岩白菜素在兔子体内代谢的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岩白菜素在兔子血浆中的代谢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特征,是一种吸收快、消除快的药物.该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实验得到的一系列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岩白菜素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阿立哌唑血药浓度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其快速有效的检测对准确把握用药剂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液相色谱法以艾司唑仑为内标建立了测定阿立哌唑血药浓度的方法,其主要的色谱条件为:Symmetry C_(18)反相色谱柱(4.6mm×250mm×5μm),检测波长为254 nm,流动相为V(甲醇):V_水=9:1,流速为1.0 mL/min,柱温控制在25℃,进样量为20μL.获得的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R~2=0.9997,线性范围为20~800 ng/mL,检测限为10 ng/mL,相对回收率为101.8%~102.7%,日间和日内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2%.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靠性高的特点,并可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究藤茶总黄酮口服给药后大鼠肠道代谢的产物及其体外抗肝癌活性。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HRMS)联用技术分析总黄酮在大鼠肠道中的代谢产物,并以MTT法检测代谢产物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活性。通过UPLC-HRMS测定,总黄酮在大鼠粪便中检测到6个代谢产物。其主成分二氢杨梅素主要通过硫酸化、去羟基化、甲基化、还原去羟基化等反应发生代谢转化;其他成分杨梅苷、杨梅素则分别发生水解、去羟基化反应生成相应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对HepG2细胞增殖有较好抑制作用,在不同作用时间点(48 h、72 h),其IC50分别是179.58、103.24 μg/mL。藤茶总黄酮口服后在大鼠肠道中可发生多种代谢反应,其代谢产物具有体外抗肝癌活性。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一种LC/MS方法测定犬血浆中利培酮及其代谢产物9-羟基利培酮浓度的方法、以氯氮平为内标,使用液液萃取的方法提取待测物,经液相梯度洗脱后在质谱进行检测.液相使用Agilent eclipse XDB C18(150mm×4.6mmI.D.,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睁水(10mmol·L^-1醋酸铵+醋酸调pH至4.6).质谱使用正离子扫描,检测离子对为利培酮的411.4→191.0和9-羟基利培酮的427.2→207.2.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线性范围均为0.05—100ng·mL^-1,最低定量限均为0.05ng·mL^-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7.8%;方法的准确度在±8.7%.此方法可满足肌肉注射利培酮微球后犬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测定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通过钙沉淀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将3-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乙酸、3,4-二羟基苯乙酸与4种亚型酶(CYP1A2、CYP2C9、CYP2E1和CYP3A4)的特异性探针药物(非那西丁、甲苯磺丁脲、氯唑沙宗、睾酮)在体外孵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探针底物浓度,间接获得相对酶活性和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从而对不同羟基位点苯乙酸对大鼠肝微粒体主要的CYP450酶系活性进行评价。发现不同羟基位点苯乙酸对大鼠肝微粒体主要的4种CYP450酶无抑制作用,药效作用安全,可为药物合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含葛根素量的方法,并应用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使用HPLC检测葛根素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质量浓度,并应用Kinetica软件对葛根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均良好,方法回收率和萃取回收率均符合药代动力学要求.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为:C_(max)=(1 569. 67±216. 67) ng/mL,T_(max)=(0. 22±0. 075) h,AUC=(1 647. 87±108. 76)(h)*(ng/m L),t_(1/2)=(1. 61±0. 11) h.本实验明确了葛根素口服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情况,为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羟地吗啉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组织分布.方法: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组织中羟地吗啉的浓度.取大鼠血浆0.2 m L,用10%HCl O4沉降蛋白,加乙酸乙酯提取,取有机相氮气吹干后,残留物溶解后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C_(18)柱(150 mm×4.6 mm ID,5μm),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水(87∶13);流速为1.0 m L·min~(-1);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或组织样品,测定血浆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羟地吗啉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仅为(5.28±1.39)min.AUC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提示羟地吗啉在大鼠体内的处置属于线性动力学.羟地吗啉静注给药,主要分布于肝、肺、脾、肾、胃、肠和心脏.结论:静注给药后,羟地吗啉迅速从大鼠体内消除,并可在体内广泛分布和代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胰岛素、尼莫地平单药及联合用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组使用不同药物并进行对照,采用原位末端凋亡荧光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用药各组的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给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胰岛素、尼莫地平联合用药可以明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凋亡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