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环状碘鎓盐光引发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3种环状碘鎓盐,表征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研究了碘盐-酮-胺三元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酸?-羟乙酯(HEA)-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的自由基聚合,结果表明,向酮-胺体系中加入环状碘盐可大大加快聚合速度。根据实验结果,推出了光引发机理。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3,6-二-(二甲氨基)-二苯并碘六环(Q^+)的三种盐,表征了它们的紫外吸收特征。根据引发丙烯酸β羟乙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环氧669、环氧丙烯酸酯的聚合实验,推出了光引发机理。  相似文献   

3.
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引发丙烯酰胺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江 《山东科学》1996,9(2):43-45
本文研究了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引发丙烯酰胺聚合的反应动力学,得出聚合速率方程式为RP-KP(AIBA)^0.5(AM),测定了聚合表现活化能,并研究了聚合条件对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利用该引发-聚合体系,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上千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4.
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体系引发烯类聚合反应的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有机过氧化物(BPO)分别与含叔胺基结构的药物(如利福中,奋乃静,水杨酸毒扁豆碱,硝酸毛果芸香碱)组成的引发体系,在40℃的温度下引发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并与纯BPO、BPO-DMT体系引发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比较.实验表明:(1)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与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相似,其引发活性比BPO-DMT体系的低.(2)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能在40℃温度下引发HEMA聚合成型,聚合过程放热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5.
首先利用阴离子聚合,合成了含有胺端基的大分子引发剂聚环氧乙烷(PEO-NH2),然后利用铈离子与聚环氧乙烷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水溶液中合成了聚丙烯腈与聚环氧乙烷的嵌段共聚物(PAN-b-PEO),通过FT-IR,NMR,GPC等分析测试确定了嵌段共聚物的生成,并对反应条件对聚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随着经发剂PEO-NH2含量的增加,产率开始呈增加,然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报道合成八个有机硅化合物,均可用作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基团转移聚合(Group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GTP)引发剂,在相同单体、催化剂、溶剂配比和聚合条件下,进行反应,所得产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作了分子量及分量分布的表征,引发剂的结构和活性对产物的分子量和分布宽度均有显着影响,所用引发剂中以1-甲氧基-1(三甲硅氧基)-2-甲基-1-丙烯和双(乙氧基)-3-甲氧…  相似文献   

7.
以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ACPDA)为引发剂,先热分解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得到含有4,4-二甲胺基端基的预聚物,它与BPO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后,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研究了反应组成及反应条件对嵌段共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嵌段共聚物中,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含量随反应组成及反应条件而异,其含量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8.
采用沉淀法、以CuCl/乙二胺(EA)/α-氯乙苯(I-PECl)为引发体系,研究了丙烯酰胺水溶液的聚合反应,测定了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聚合反应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聚合反应体系是按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机理进行反应的。  相似文献   

9.
以2,4-二异氰酸甲苯,丙烯酸β-羟丙酯、正戊醇,正壬醇为原料,合成了2种不饱和丙烯酸化异氰酸酯单体(AAT,NAT),并用自动记录膨胀计测定了2种单体在2-羟基-2-甲基-1-苯基-丙-1-酮(Darocur1173),α,α-二甲氧基苯乙酮(DEAP),α,α-二甲氧基-α-苯基苯乙酮(DMPA)为光引发剂时的聚合速率。结果表明,单体的活性NAT>AAT,引发剂的引发活性为DEAP≥DMPA>Darocur1173,单体的聚合速率受溶剂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稳定自由基存在下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2,2,6,6-四甲基-1-哌啶氧化物(TEMPO)作为稳定基,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三氟乙酸酐(TFA)为加速剂,极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在TFA的促进下,聚合速率明显加快,17h可达62%的转化率,在单体化率低下30%时,分子量随转率线开增长,分子量分布较窄,转化率较高时,分散性变大,分子量变化不大,随着聚合体系温度升高,分散性变窄,140℃为其较理想的聚合温度,通过对模型聚合物的核磁共振(^1HNMR))分析,发现氧氮自由基部分脱落,解释了极性单体洒能在稳定基存在下进行活性聚合的原因,对氧氮自由基易从主链脱落的可能解释是酯基的强电子效应削弱了C-O键,从而使氧氮自由基与主链的连接减弱,导致分子量不可控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引发聚合技术,选取合适的光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AM)反相微乳液聚合。用UV光引发AM/水/白油/(Span80+OP-10)体系聚合,所得聚合物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达10^6.考察了光引发剂类型及质量分数、单体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和聚合时间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光引发合成聚合物的较优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法鉴定出所得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PAM)。  相似文献   

12.
偶氮二异丁腈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一种新的Y型乳化剂12-丁酰氧基-9-十八烯酸(BOA),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含量高达20%的微乳液,并以油溶性引发剂偶氧二异丁腈(AIBN)引发其聚合。实验表明,与单体含量较低的微乳液聚合相比,MMA在其含量较高的微乳液中聚合时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同的特征,如在聚合初期,聚合主要在大粒子内进行。MMA的 聚合与非极性单体的微乳液聚合相比也比较特殊,其聚合速度和聚合物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单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新型无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聚合引发体系─—抗坏血酸(ASA)-过氧化氢(H2O2)体系,通过对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中体系酸度、氧化还原剂配比及氧含量等影响因素的实验与分析.研究了作为还原剂的ASA存在的分子状态对聚合的影响及H+在ASA—H2O2反应过程的催化作用.由此推导了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并通过实验和分析证明了该反应机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有机过氧化物(BPO)分别与含叔胺基结构的药物(如利福中,奋乃静,水杨酸毒扁豆碱,硝酸毛果芸香碱)组成的引发体系,在40℃的温度下引发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并与纯BPO、BPO-DMT体系引发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比较。实验表明:(1)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与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相似,其引发活性比BPO-DMT体系的低。(2)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  相似文献   

15.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研究了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ACPDA)在65℃引发丙烯酰胺(AAM)聚合的动力学行为,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该温度下的聚合速率方程:Rp=K(ACPDA)^0.48(AAM)^1.03,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26.4kJ/mol。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氯乙酸甲酯,氯乙腈,氯化苄和三氯乙酸甲酯作引发剂,氯化亚铜/2,2′-联吡啶配位化合物作催化剂,进行了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对聚合速率及所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考察了各种引发剂的引发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引发剂C-Cl键断裂能低于聚合物末端C-Cl键断裂能时,才能得到较好的引发效率,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也较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合成了4-[(3,5-二异丁基-4-羟基苯)(3,5-二异丁基-4-苯醌基)甲基]苯乙炔单体(EPHG),由铑络合物和手性胺催化体系引发聚合,利用CD-UV谱图确认生成的聚合物是螺旋结构.讨论了聚合机理,调查了溶剂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四氢呋喃溶液中,铑络合物[Rh(cod)Cl]2和(R)-苯乙基胺催化体系引发EPHG聚合成同一手性的螺旋聚合物,并且有较高的收率。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引发剂二-4-溴甲基过氧化苯甲酰[(BrCH2)2BPO],以(BrCH22BPO为引发剂,在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T)存在下进行苯乙烯的本体聚合,再以所得聚苯乙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在80℃下进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根据所得聚合物GPC谱图,对稳定自由基聚合中热引发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双分子引发体系的苯乙烯稳定自由基聚合,反应体系T浓度越高,热引发产生的聚合物链在所得聚合物链中所占的比例也越高。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7种具有不同阳离子结构和不同配阴离子的芳基碘、硫(钅翁)盐,并测定了它们的光谱特征。其中以双[4-(二苯锍基)苯基]硫(钅翁)盐(BDS)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光聚合中的引发活性最高。用苯酚钠终止氧化环已烯光聚合中的活性中心,从而测得活性中心浓度,发现至少在低转化率(10%)以内,活性中心浓度随聚合时间而线性增加;在相同转化率时,溶液聚合的活性中心浓度高于本体聚合者,表明溶剂可能参与引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报道一种基团转移聚合新引发剂-苄硫基三甲基硅烷,并对其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实现了一步合成且得率较高。新引发剂贮存稳定性好且有较高的引发活性,能引发丙烯腈暴聚,以也使丙烯酸酯类单体在高得率下快速聚合,但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速度较慢。率也较低,还用新引发剂合成了二元嵌段共聚物及A-B-C型三元嵌段共聚物。探讨了新发剂引发各类单体基团转移聚合的机理。并将新引发剂与最常用基团转移聚合引发剂进行活性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