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4种浓度中药废水胁迫湿地植物茭白,研究其对茭白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谷胱甘肽含量、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药废水胁迫浓度的增加,茭白叶片中超氧阴离子含量、谷胱甘肽含量先增后减;丙二醛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根系活力均先降后升;脯氨酸含量逐渐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呈现波动趋势.因而,茭白在中药废水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与耐受性,可以作为人工湿地处理中药废水的主要备选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荞麦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与黄酮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荞麦幼苗及幼苗不同器官中黄酮含量随着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变化而变化。X射线处理可增强荞麦幼苗中苯丙烷类代谢途径,致使黄酮含量提高。由此推测,苯丙氨酸酶活力黄酮类次生物质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瓜花叶病毒诱导烟草抗病性的生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瓜花叶病毒诱导处理后,烟株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形成受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总酚、类黄酮含量与品种抗性相关密切;抗病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苯丙氨酸解氨酶和α-淀粉酶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酶与油菜生长的关系,对十字花科(Cruciferae)植物油菜不同器官(根、茎、花、叶)的过氧化物酶、α-淀粉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含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活性电泳方法,对过氧化物酶及α-淀粉酶同工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仅油菜不同器官的过氧化物酶、α-淀粉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含量存在着差异,而且其过氧化物酶和α-淀粉酶同工酶谱条带在不同器官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以40株含苯丙氨酸解氨酶的酵母为出发菌株,用L-苯丙氨酸和肉桂酸为底物对苯丙氨酸解氨酶活进行双向测量筛选,得到了一株高活力苯丙氨酸解氨酶菌株1001-20-6R。在1%肉桂酸,7.4mol/L氨,pH10.0,30℃条件下反应4小时,肉桂酸转化率达58.3%,其酶活为492u/g细胞干重。  相似文献   

6.
研究黄瓜花叶病毒新疆株(cucumber mosaic virus-XJ,CMV-2-XJ)感染抗性不同的甜瓜品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相比,受感染植株的酶活性均有所增高,但抗性品种“新玉”增高的幅度是感性品种“网纹香”的2倍,酶活性峰早出现12 d,即抗性品种酶活性增高幅度大,酶活性峰出现早;叶绿素的变化则与抗性呈负相关,抗性品种“新玉”受CMV-XJ感染后的叶绿素含量与健康对照差异不大,而感性品种“网纹香”的叶绿素含量则比健康对照下降了62.9%.说明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均与甜瓜品种对CMV-2-XJ的抗性呈现规律性的相关性,这种规律性可用于甜瓜品种对CMV-XJ抗性鉴定的生物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将矮牵牛花冠的发育分为5个时期。研究各时期花瓣中花色素苷、还原糖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刚开放时,花色素苷、还原糖含量最高;花瓣发育过程中花色素苷的生成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所选3种花色中,紫色花瓣的花素苷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蓝蛤为原料,研究了经超高压处理后蓝蛤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等含量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挥发性风味物质、蛋白质结构和外源添加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对风味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有激活作用,且对风味蛋白酶激活作用更强;超高压处理蓝蛤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琥珀酸及味精当量高于常压处理的酶解液;超高压处理酶解液鲜味及整体滋味更好,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增加,不良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减少,改变了其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从而达到增香的作用。超高压能破坏蛋白质结构,促进了呈味氨基酸的释放,改善了酶解液的风味,提高了蛋白质利用率。超高压处理是通过提高蛋白酶活性特别是风味蛋白酶活性,破坏蛋白质结构,从而增加了蛋白质水解度,促进了呈味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等的释放,改善了酶解液的风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秋季叶片变色期相关生理指标含量变化,揭示其叶色变化与生理特征间的内在规律。【方法】以变色期的黄连木为研究对象,对其叶色参数、色素、渗透物质、全氮、全磷含量和关键酶活性变化进行定量测定及分析。【结果】变色期黄连木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下降,花青素含量增多,叶片变为红色;黄连木变色期叶片中花青素与色相参数a*值、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质量比、花青素与叶绿素质量比、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花青素合成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全磷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黄连木秋季变色期叶片中花青素与叶绿素质量比及花青素含量在变色中期剧增是导致叶片变红的物质基础,可溶性糖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是影响呈色的关键因子,同时,变色期矿质元素氮和磷含量显著降低,共同促进花青素合成进而对叶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作者的实验室发现的变异单株紫叶甘薯为材料,采用形态性状、花色素相对含量和ISSR为遗传标记,对其与普通甘薯品种(系)之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观赏开发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紫叶甘薯的地上器官均呈紫色,在20个形态标记中,紫叶甘薯与9个甘薯品种(系)最明显的形态差异是茎叶的色彩;(2)紫叶甘薯茎叶等地上器官的花色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种(系),并且各器官之间的花色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叶叶柄茎;(3)使用9条引物从10个甘薯品种(系)中共扩增出93个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为78个,占总条带数的83.8%;依据ISSR分子标记绘制聚类图,紫叶甘薯与白骨企龙及渝紫263的亲缘关系最近;(4)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紫叶甘薯的观赏开发价值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表明,紫叶甘薯具有较高的观赏开发与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龙陵紫皮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紫茎为试材,研究其色素的抑菌作用。用溶剂法提取花色苷,通过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龙陵紫皮石斛花色苷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作用。3种类型紫皮石斛花色苷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作用较为显著,且抑菌作用与花色苷浓度呈正相关。抑菌作用大小为: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2.
刺槐幼苗中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刺槐种子吸胀1h后,就显示出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力,随着刺槐幼苗的长大,PAL活性不断增强。30d苗龄的刺槐幼苗不同组织的PAL活力差别很大,以幼茎为最高,幼叶次之,幼根最低。PAL活力与刺槐胚轴或幼茎的维管系统即导管分子的数量和木质化程度增长趋势相一致。它可能对提高树苗品质、抗病虫能力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紫甘薯花色苷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肝癌细胞HepG2为模型研究紫甘薯花色苷的抗肿瘤活性.通过MTT实验检测紫甘薯花色苷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变化.MTT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紫甘薯花色苷处理HepG2细胞24、48、72,h后,低浓度的紫甘薯花色苷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高浓度的紫甘薯花色苷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800,μg/mL花色苷处理72,h抑制率高达80%.HE染色结果表明,正常HepG2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清晰可见,而加入花色苷后,出现细胞核固缩、染色质浓集于核膜表面、形成新月形致密小斑块、细胞膜形态变得不规则等凋亡的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花色苷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且细胞的凋亡率随花色苷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西兰花为对象,考察不同浓度乙醇处理的鲜切西兰花在贮藏期内菌落总数、失重率、感官品质、相对电导率、总酚、叶绿素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对鲜切西兰花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溶液处理鲜切西兰花,不同程度地保持了鲜切西兰花的质地,延缓了营养物质的损失,抑制了PPO和PAL活性,有效地提高了鲜切西兰花贮藏期间的品质,延长了货架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红叶’杜仲不同时期叶片生理指标变化规律,为揭示其特殊叶色转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叶’杜仲和‘小叶’杜仲为材料,选择5个时期进行叶片色素含量测定。分别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使用CR2500型色差计(日本MINOLTA公司)测定L(明度值)、a*(变红度值)及b*(变黄度值),利用a*b*计算出色泽饱和度(Chroma,C*)和色调角(hur angle,h),并进一步计算叶片颜色指数(color index)。对叶色转变过程及花色苷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裂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进行提取和酶活性测定,研究各时期差异显著性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各指标间的关联程度。【结果】① ‘小叶’杜仲虽与‘红叶’杜仲变化规律相似,但两品种各指标的初始值及变化幅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小叶’杜仲颜色指数始终属于黄绿级,而‘红叶’杜仲第1、2阶段属于黄绿级,第3、4阶段属于粉红级,第5阶段达到深红级。② 两个品种各种色素含量均为逐步上升,但在Ca(叶绿素a含量)、Cb(叶绿素b含量)、CT(总叶绿素含量)、CCar(类胡萝卜素含量)、Cf(类黄酮含量)和CA(花色苷含量)这几种物质含量变化中,叶片颜色变红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花色苷含量。分别比较两品种第5时期(38 d)相对于第1时期(6 d)各色素含量的增幅,得到‘红叶’杜仲的CA增幅是‘小叶’杜仲的553.96%。③ 无论‘小叶’杜仲还是‘红叶’杜仲,不同时期的PAL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且各时期两品种的酶活性值大小相近。而‘红叶’杜仲CHI酶活性随着叶色的转变直线上升,第5时期(38 d)为第1时期(6 d)的306.14%,不同阶段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小叶’杜仲CHI酶活性随着叶色转变也有逐步升高的趋势,但是增幅较小,不同时期的酶活性无显著差异。④ La *b*与类胡萝卜素含量、花色苷含量及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而与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比无显著相关关系。CHI酶活性和杜仲叶片La*b*、类胡萝卜素含量、花色苷含量及类黄酮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PAL与叶片色差值间则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红叶’杜仲叶片颜色转变过程中,花色苷含量变化幅度远大于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是其呈色的直接原因;‘红叶’杜仲CHI酶活性高在‘红叶’杜仲典型叶色转变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胡萝卜愈伤组织的培养,发现在不同植物激素的White培养基上可产生花色素苷。结果表明,花色素的累积与激素种类和细胞分化有密切关系,但与愈伤组织在培养周期中出现两次PAL活性峰无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旱芹(Apiumgraveolens)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在MS+1.0mg/L2.4-D+0.5mg/LKT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然后转入MS+1.0mg/LABA诱导产生胚状体后用于人工种子包埋,在有菌土壤中获得7%左右的转株$.当人工种子外面包裹一层酯类共聚物作外膜,并在人工胚乳中加入6%的麦芽糖和1%的活性炭后,使人工种子在有菌蛭石土中的转株率提高到51%.还测定了芹菜胚状体分化过程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木质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POD及PAL的第二个活性峰在第八天前后出现,似可作为组织启动分化的标志酶.结果表明:PAL、POD活性,木质素合成和管状分子之间有紧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19.
Plants have developed a multitude of inducibledefense mechanisms against aggressive biotic and abi otic agents[1]. Wound and herbivory induced plantresponses can negatively affect herbivore’s physiologydirectly by stimulating the synthesis of toxic metabo lites[2—4]. In addition to such direct defense mecha nisms, plants can also emit specific blends of volatilesthat attract carnivorous enemies to defend themselvesagainst herbivores[5—9].Herbivory induced plant volatiles can 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