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比较阿苯达唑粉剂和纳米化阿苯达唑在体外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的影响。方法将阿苯达唑粉剂溶解于DMSO后与纳米化阿苯达唑分别配成3.13、6.25、12.5、25μg/m L浓度,按照所设分组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药物处理组经伊红染色后原头节的形态及活力。ELISA试剂盒测定药物作用3、6 d后原头节体内抗氧化酶NQO-1的活性变化。结果将相同条件下阿苯达唑粉剂和纳米环阿苯达唑各浓度组原头节的活力较空白对照组降低。12.5、25μg/m L浓度组纳米化阿苯达唑酶活性变化高于阿苯达唑粉剂组。结论阿苯达唑粉剂和纳米阿苯达唑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纳米化阿苯达唑在体外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作用优于普通阿苯达唑粉剂,有望成为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汁对体外培养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分别加入纯胆囊胆汁组(Ⅰ组)、RPMI-1640+肝内胆汁(2:1)组(Ⅱ组)及RPMI-1640组(Ⅲ组)中体外孵育。0.1%伊红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形态变化、活动度、顶泡形成情况、头节外翻及成囊发育等生长情况。结果Ⅰ组中95%原头蚴在第9天其外观及内部结构完全破坏;其在胆汁的刺激下第1天活动度达60%,约过半数的头节外翻,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在第7天活动度逐渐降低,原头蚴在第6天后其头节外翻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原头蚴死亡。Ⅱ组中80%原头蚴在第14天仍能观察到清晰的外观及内部结构;该组原头蚴的活动度在第7天开始下降;头节外翻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Ⅲ组中的原头蚴第14天仍可观察到具有较好的外观及清晰的内部结构;活动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该组中的原头蚴在第4天开始出现顶泡并随时间的延长出现顶泡的原头蚴数量逐渐增加;头节外翻率逐渐增加。通过连续培养观察,Ⅰ组中的原头蚴无成囊发育;Ⅱ组培养的大部分原头蚴体积缩小,头节内陷,仅少量培养的原头蚴成囊发育,大部分原头蚴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走向死亡;Ⅲ组中原头蚴逐渐向囊方向发育,且数量逐渐增多。结论 (1)纯胆汁不能在短时间内灭活原头蚴,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原头蚴的活性降低;(2)胆汁可以抑制原头蚴的成囊发育,但在胆汁存在环境下仍有原头蚴成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蚴与特定浓度大肠埃希菌体外共培养的条件下活性、形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部分参与通路。方法 将羊源性原头蚴重悬计数,分为空白组、0.5麦氏浓度大肠埃希菌组(实验组),并以12、24、48、72、96 h为时间节点,使用0.1%伊红染液按照体积1∶1的比例染色2 min后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两组原头蚴的存活率;使用活性氧试剂盒在上述时间点检测两组原头蚴体内ROS水平;在12、48、96 h分别检测Caspase-3、9;Bax、Bcl-2、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原头蚴存活率随时间延长降低,在96 h降至为0%;两组原头蚴体内活性氧检测显示:实验组ROS水平明显提高,12 h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38,P<0.05),在72 h ROS水平与空白组相近;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凋亡蛋白Bax(T=4.997,P<0.05)、Caspase-3蛋白(T=6.118,P<0.05)、Caspase-9蛋白(T=3.435,P<0.05),实验组的蛋白水平大于空白组,有统计学意义。抗凋亡蛋白Bcl-2,实验组的蛋白水平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TOR抑制剂AZD2014在体外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活性的影响。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分成6组进行体外培养,其中四组加入AZD2014使其浓度分别为200、100、50、25μmol/L;继续培养10 d,期间利用伊-红染色方法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活力,实验重复3次后,绘制原头蚴活力曲线;Western-blot检测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原头蚴4 d后的p-Akt1、p-4EBP1、p-S6K1的表达量;Caspase-3试剂盒检测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原头蚴4 d后的Caspase-3酶活性。结果 100μmol/L的AZD2014作用4 d后,原头蚴活性开始下降,存活率为(75.93%±7.28%);体外培养10 d后,100μmol/L组原头蚴活力仅为(24.03%±1.01%),200μmol/L组原头蚴活力为(2.40%±1.14%);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4 d后,原头蚴蛋白因子p-Akt1、p-4EBP1、p-S6K1表达量明显下降;在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原头蚴4 d后,其Caspase-3酶活性下降。结论 AZD2014在体外具有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作用,理论上,可做为临床上抗包虫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小鼠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条件培养基(CM)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分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和差速贴壁法提取培养MSCs和EPCs,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双荧光染色和体外成管实验对EPCs进行功能鉴定。将MSCs分为0%EPCs-CM组(对照组)、25%EPCs-CM组和50%EPCs-CM组。qRT-PCR检测各组CD31、v WF、e NOS的mRNA表达水平。体外成管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体外成管能力;免疫荧光检测各组MSCs CD31、CD34表达情况;对各组上清中的NO进行检测。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第3代MSCs高表达Sca-1,低表达CD34、CD11b;EPCs高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可吞噬Dil-AC-LDL和结合UEA-1。在基质胶上可形成管腔样结构。qRTPCR显示3周时50%EPCs-CM组CD31、v WF、e NOS表达(2. 28±0. 25,1. 76±0. 71,8. 27±1. 65),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 05)。50%EPCs-CM组MSCs可体外形成管腔样结构;免疫荧光显示50%EPCs-CM组MSCs CD31和CD3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细胞与实验组细胞上清液中NO的含量(8. 81+3. 41,20. 93±9. 47)μmol/L,差异显著(t=3. 96,P0. 05)。结论 EPCs-CM能提高MSCs体外成管能力,并促进MSCs向ECs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IGF2BP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3)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 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系HuH-7、MHCC97H中转染IGF2BP3过表达质粒后IGF2BP3的mRNA和IGF2BP3、AKT、p-AKT、S6、p-S6蛋白表达水平;CCK-8、EdU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皮下成瘤实验检测IGF2BP3对肿瘤生长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2BP3、Ki67在过表达IGF2BP3组和对照组的表达。结果 在肝癌细胞中转染IGF2BP3过表达质粒后,IGF2BP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过表达IGF2BP3促进肝癌细胞增殖(P<0.01);过表达IGF2BP3促进肝癌体内生长,免疫组化显示IGF2BP3、Ki67表达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KT、p-S6表达上调;抑制AKT活性后,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1)。结论 过表达IGF2BP3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总结体外连续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生长发育的规律。方法在5%CO2培养箱中37℃条件下,以RPMI-1640为基础培养基含20%胎牛血清的单相培养体系中体外培养原头蚴,在倒置显微镜下定期动态观察原头蚴的体积及形态学变化,计算其成囊率、蒂端发泡形成率等指标随时间变化情况,总结其体外培养生长发育规律。结果体外培养原头蚴在第1周开始形成蒂端发泡,在体外培养的前6周,原头蚴的形态学以蒂端发泡为主要变化特征,其数量逐渐增加,体积逐渐增大。第5周可观察到原头蚴外周形成一层角质层,开始向成囊方向发育;原头蚴的体积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观察到最大囊的直径约为:1.2mm,在体外培养的第17周部分原头蚴囊外周的角质层开始变得毛糙,囊的体积缩小,其内部结构变得模糊不清,浓缩聚集成团,与外周的角质层有明显的界限,培养至7个月时,90%以上的囊泡出现上述形态学改变;原头蚴的最大成囊率约为11%。结论 1、体外培养原头蚴的体积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存在从小到大再逐渐缩小的规律;2、体外培养原头蚴在成囊发育过程中可出现多种不同的形态学变化,是否存在多种成囊方式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GF与TGF-β1在形成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45例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及周围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TGF、TGF-β1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呈现特异性分层表达,CTGF、TGF-β1的阳性率在外囊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5.56%、42.22%。靠近肝实质侧的外膜中CTGF、TGF-β1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80.00%、88.89%。在2层中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0.05)。结论:肝包虫周围纤维性囊壁可分为内层和外层,且各自形成机制不同;CTGF、TGF-β1与肝实质侧纤维囊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