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八反"、"十九畏"作为中医药领域传统的配伍禁忌,一直沿用至今,但由于临床不乏反药同用治疗某些疾病突显奇效的病案,其是否确属绝对配伍禁忌,是众多学者及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是卫生部为解决中药材品种混乱问题,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颁布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定标准.据统计,其1~20册共收载成方制剂4052个品种,其中含反药配伍的成方制剂65个,包括含"十八反"药对的品种43个,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25个,既含"十八反"又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3个.经分析可知,该标准含反药药对的成方中以乌头类与半夏、官桂与赤石脂配伍使用为多;其临床应用特点,含"十八反"药对的成方主要用于风湿痹病、跌打损伤,剂型以丸剂、膏药、橡胶膏剂为主,口服与外用比例相当;含"十九畏"药对的成方主要用于月经不调,以丸剂口服为主.在处方药味数方面,含反药药对的成方以16~30味的处方较多.  相似文献   
2.
 探讨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对大鼠甲状腺肿大的治疗作用。实验将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7 组,空白组灌服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连续14 d灌服丙硫氧嘧啶复制甲状腺肿大模型,以优甲乐作为阳性对照药,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药物,1次/d,连续28 d。测定甲状腺系数、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 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甲状腺组织形态。结果显示,海藻玉壶汤全方组、去海藻组、去甘草组以及去海藻甘草组的甲状腺系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各组T3、T4水平较模型组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给药各组对TSH 的水平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方组的TRH 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去海藻组、去甘草组和去海藻甘草组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HE 染色镜下结果显示,给药各组对甲状腺肿大均有恢复作用,全方组效果最为显著。根据检测结果,优选配比条件下,含反药配伍的海藻玉壶汤全方组对甲状腺肿大的恢复作用以及甲状腺各项指标回调效果优于全方去单味海藻、甘草或同时去掉海藻甘草的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3.
葛花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每日予大鼠白酒灌胃方法复制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观察中药葛花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11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葛花醇提物低剂量组、葛花醇提物中剂量组、葛花醇提物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东宝甘泰片组。在造模的同时灌胃葛花醇提物及东宝甘泰片水溶液。连续灌胃8周,8周末取材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含量;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出现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血清ALT、AST、ALP活性较空白组显著增加,TP、ALB含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且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葛花醇提物组大鼠的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均较模型组有所减轻,血清ALT、AST活性较模型组显著降低,TP、ALB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肝组织SOD活性较模型组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GSH含量较模型组也明显升高。研究表明,葛花醇提物具有明显预防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相反”药物配伍应用自古不乏其例,一味遵循“十八反”,是否制约着治疗用药,使一些疑难杂症无法治愈,使中医药“相反相激”的快捷疗效无法体现?而全盘否定,是否又会误用后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而涂炭生灵?这些均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鉴于临床应用中,“相反”药物配伍多用于特定的病理条件下,本文提出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选择含有反药配伍的经方,针对其主治病证病理条件下“相反”药物配伍的不同条件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基于临床应用的中药“十八反”宜忌条件及配伍关系,对完善中药配伍理论和指导临床“相反”药物配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的甘遂半夏汤对腹水模型大鼠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筛选甘遂与甘草反药组合对肝毒性影响的配比宜忌条件。将甘遂与甘草按照2因素7水平的均匀设计实验原则设置不同配伍比例,观察甘遂与甘草不同配比的甘遂半夏汤对癌性腹水模型大鼠血清转氨酶、总蛋白(TB)、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及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并利用中药组方优化软件对生物效应指标进行甘遂与甘草配比的优化分析。研究表明,配比1组(10.40﹕1.17)和配比6组(20.80:0.78)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谷草转氨酶(AST)水平(P < 0.05);配比4组(3.47:0.39)较模型组显著增加谷丙转氨酶(ALT)、ALB水平(P < 0.05);配比5组(0.21:1.56)、配比7组(17.34:1.94)及呋塞米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ALT水平;但各给药组AST/ALT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病理形态变化显示,配比2组(6.94:2.33)、配比5组(0.21:1.56)、配比7组(17.34:1.94)及呋塞米组较模型组病变程度重。结果显示,甘遂用量在1.5g以上的配比组,肝细胞组织结构损伤较其他给药组严重,提示配比组的肝损伤作用可能与甘遂用量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十九畏"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提出下一步开展"十九畏"研究的建议。回顾了"相畏"的含义衍变、"十九畏"歌诀的出现、目前《中国药典》对"十九畏"的相关规定。从文献记载、临床报道、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十九畏"的宜忌争论。分析整理文献,总结"十九畏"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可以看出,临床方面的研究多是从文献的角度,进行回顾性总结,从中挖掘整理"十九畏"反药组合的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配伍应用规律。关于"十九畏"的实验研究主要从化学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几方面开展。总结了关于"十九畏"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十九畏"今后研究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十八反”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提出下一步开展“十八反”研究的建议, 回顾了“相反”理论的提出、“十八反”歌诀的出现、目前药典对“十八反”的相关规定。从文献记载、临床报道、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十八反”的宜忌争论。分析整理文献、总结“十八反”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 可以看出临床方面的研究多是从文献的角度, 进行回顾性总结, 从中挖掘整理“十八反”反药组合的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配伍应用规律。而关于“十八反”的实验研究则主要从化学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8.
葛花对酒后血中乙醇浓度和肝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葛花对急性酒精中毒的防治作用,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葛花提取物组。给药30min后,模型组与葛花组灌酒0.10mL/10g^-1,在灌酒后0.5,1,1.5,2,2.5,3h分别摘眼球取血和取肝组织。采用生化酶法测定小鼠酒后不同时间内血中乙醇浓度和肝中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结果显示,小鼠血中乙醇浓度在酒后0.5-2h达到高峰,与模型组相比,葛花提取物组0.5-3h内的血中乙醇浓度数值降低。葛花提取物组对小鼠酒后0.5-1h肝中ADH的影响较为明显,使其活性增加;酒后1.5-3h肝中ADH活性虽然也增强,但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果显示,葛花提取物可降低酒后血中乙醇浓度,增强肝中ADH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消化道对乙醇的吸收,从而起到有效的降醇解酒作用。  相似文献   
9.
 比较单味海藻组、生甘草组、炙甘草组、海藻与生甘草合煎组、海藻与炙甘草合煎组、海藻玉壶汤(生甘草)组、海藻玉壶汤(炙甘草)组不同组别的小鼠急性毒性,进行单味药、反药组合及含反药组合复方的急性毒性观察与评价,为基于临床的十八反研究提供用药依据.分别制备海藻煎液、生甘草煎液、炙甘草煎液、海藻与生甘草合煎液、海藻与炙甘草合煎液、海藻玉壶汤(生甘草)煎液、海藻玉壶汤(炙甘草)煎液作为不同组别的受试药物,参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根据预实验结果,进行单味药、反药组合及含反药组合复方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比较研究,试验数据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及LD50(n),满足LD50条件的海藻组、海藻与生甘草合煎液组、海藻与炙甘草合煎液组给药后连续观察7d,其余各组连续观察28d并记录体重.结果表明,实验各组对小鼠急性毒性强度为:海藻组>海藻与炙甘草合煎组>海藻与生甘草合煎组>炙甘草组>海藻玉壶汤(炙甘草)组>海藻玉壶汤(生甘草)组>生甘草组.海藻组LD50值为35.67g·kg-1·d-1,海藻与炙甘草合煎组LD50值为44.29g·kg-1·d-1,海藻与生甘草合煎组LD50值为50.98g·kg-1·d-1,分别相当于临床70kg人每kg体重日用量的145.2倍,182.6倍和211.5倍;在LD50(n)实验中,炙甘草组连续给药第8天死亡数量达到半数,LD50(8)为70.69g·kg-1·d-1,生甘草组LD50(19)为82.98g·kg-1·d-1, 海藻玉壶汤(生甘草)组LD50(7)为79.24g·kg-1·d-1,海藻玉壶汤(炙甘草)组LD50(6)为77.49g·kg-1·d-1.由此得出结论:海藻煎液、海藻与炙甘草合煎液属小毒范畴,与文献记载相符.通过反药组合单味及复方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比较研究,有利于为进一步锁定毒性物质基础及后续实验展开提供依据,亦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比较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炙甘草、醋甘遂、炙甘草配醋甘遂毒性的大小。将18~20g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甘遂半夏汤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炙甘草组、醋甘遂组、炙甘草配醋甘遂组,空白组灌胃蒸馏水,其余各组灌胃给药,各组在均未做出LD50的情况下,采用连续给药28d,即累计半数致死量的方法来进行毒性大小的评价。结果显示,炙甘草配醋甘遂组、炙甘草组及甘遂半夏汤组LD50(n)的值分别为44.21、48.26、51.01g生药·kg-1,其余各组连续给药28d仍未达到半数致死量。由此表明,甘遂半夏汤去掉方中甘遂甘草反药组合中的一味或两味没有显示出蓄积毒性,两味反药组合在复方中应用其LD50(n)值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