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6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设计计算鼓式制动器制动力矩及温度测试台架,简述了传感器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数据处理及显示终端三大模块的设计思路。与传统的试验台架相比,所设计的试验台架具有结构简单,数据采集干扰小和测量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72.
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老挝克木鼓进行了调查,共搜集到64面克木鼓的资料,对这些铜鼓实物进行了铸造技术的分析,并实地调查了失蜡法铸造铜鼓的工艺.认为克木鼓属黑格尔Ⅲ型鼓,其铸造工艺为失蜡法.鼓面立体蛙饰、鼓耳和鼓面中心的光体先制成蜡模,然后粘贴到铜鼓蜡模上,再与铜鼓一起浇注而成,浇注口可能设在鼓足处.其他纹饰则采用了印痕法和滚压法,雕刻法只用于修补鼓上模糊的纹饰.制造纹饰精美、鼓壁薄且较均匀的铜鼓,铸造者在造型设计、合金配比和金属熔炼等方面都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73.
建立了螺杆压缩机转子共轭运动的数学模型,对共轭转子的合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出了一套通用任何型线的共轭转子的基本公式。  相似文献   
74.
分析了以河水为原水的工业锅炉锅筒鼓包事故增加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5.
螺板轧机锥辊理论辊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轧机调整参数的研究,提出实用的共轭理论辊缝解析法,结合考虑其它影响参数的修正,可对螺旋叶片轧制参数调整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介绍了Solidworks2003软件,阐述了螺纹零件从设计意图到零件图生成的零件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介绍了一种特殊的压旋机构,对该机构施力后可同时有轴向压力和圆周力输出,讨论了机构的理论传动效率,输出转矩及转套的总转数,给出了此机构与相关附属装置的组合形式与具体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78.
针对机器人螺钉柔性装配位姿检测的特殊要求,设计制作了通用型AT89C51单片机系统。该系统由A/D数据采集模块、数字信号输出模块、键盘显示模块和RS232C串行通信模块组成,具有功能强、成本低、稳定性好、调试使用方便等特点,成功地应用到SCARA机器人螺钉柔性装配的位姿检测中。  相似文献   
79.
FDM 3D打印机多采用由颗粒状热塑性材料加工而成的丝状热塑性材料,材料成本较高,且由于材料本身丝状的几何形状难以实现均匀混合,使得FDM彩色混色3D打印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多色混色打印。针对以上问题,根据传统挤出技术并结合熔融沉积(FDM)技术特点,研制了粒料式FDM 3D打印设备供料及挤出系统,原材料直接选用颗粒状塑料,并设计了多个进料口、储料仓和排气螺杆,进料采用穴播轮控制方式。设计结果可以实现不同颜色、不同塑料进料量的合理配比,使颗粒塑料实现充分熔化、加压、均化、排气、再均化、挤出过程,实现均质材质的粒料3D打印过程及多色混色打印过程。所提出的设计可以使用粒料直接进行3D打印,既降低了制料成本、缩短了制料周期,又实现了废料的有效利用,可为3D打印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3例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固定组,共33例;B组为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固定组,共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下地时间;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指标: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B组在手术时间、血红蛋白差值、下地时间以及VAS评分、腰椎ODI评分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相比于A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丢失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小、术后康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且伤椎高度及Cobb角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