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伤椎单侧5钉固定治疗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8年5月,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单侧5钉固定治疗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共30例,所有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均行椎管潜行减压手术。通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Frankel分级及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变化,从而评价经伤椎单侧固定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术后即刻伤椎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脊柱侧方成角和Cobb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所丢失,但前后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为B级的恢复到C级,其余C级、D级的均恢复到E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单侧5钉固定治疗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对于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可以行潜行减压手术,神经症状恢复满意;对于无神经损伤的患者,只要后纵韧带保持完整,无论椎管内骨折块占位多少,均无需行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RMAST微创通道下单边固定和双边固定椎间Cage植骨融合方法观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n=20例)采用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对照组(B组,n=20例)采用RMAST通道下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A、B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VAS评分、ODI评分及并发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长于B组,住院费用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AST微创通道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比较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对椎旁肌的影响。选取甘肃省中医院2014.1—2015.6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共69例纳入研究,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组36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33例,随访时间至少为1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第二天肌酸激酶(CK)含量,末次随访时多裂肌肌电图变化及多裂肌萎缩比,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CK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二天,两组CK均高于术前,但Wiltse组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多裂肌肌电图检测比较,静息状态下Wiltse组自发电位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收缩状态下Wiltse组运动单元电位时限和波幅减小或增大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用力状态下Wiltse组募集相(单纯相、单混相、混合相)异常电位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Wiltse组多裂肌萎缩比低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Wiltse手术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均造成椎旁肌损伤,但Wiltse手术入路对椎旁肌损伤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MIPPSO)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功能障碍指数、伤椎高度以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进行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所有手术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同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程度(VAS)以及伤椎高度与Cobb角。结果 本次研究的45例患者胸腰椎手术均已完成。其中创面愈合时间为(7.34±1.23)d,手术时间为(83.98±6.22)min,术中出血量为(66.45±5.11)ml。术后6d与术后10个月,ODI、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d与术后10个月,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Cobb角度明显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创面快速愈合,并有效减轻术后机体疼痛,值得临床应该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无内固定单纯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Stand-along OLIF)植入自制3D打印解剖型融合器(3D anatomical type Cage)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er spinal stenosis, 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Stand-along OLIF手术,并采用视觉评分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SF-36生活质量量化表评价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对手术节段的前缘椎间隙高度(DH)、后缘椎间隙高度(VH)、椎间孔高度(FH)及宽度(FW)、椎管前后矢状径(APD)、椎管横截面积(CSA)等参数进行影像学对比.结果 32例患者术后1周至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降低,SF-36显著增高(P<0.05);术后1周至末次随访DH、VH、FH、FW、APD及CSA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Stand-alone OLIF植入3D打印解剖型融合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经椎体间融合术合并动态及刚性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疗效及椎间融合程度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1例行后路单节段椎间融合的患者,其中动态组(A组)17例和刚性组(B组) 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资料,术后椎间融合程度,以及术前、术后腰部及腿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评分(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等,评估两组的手术疗效,分析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检查发现,腰部及腿部VAS评分、ODI及JOA评分、术椎椎间隙高度差异,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A组术椎ROM明显高于B组(P 0. 05),而术后末次检查两组术椎椎间活动范围(ROM)(P 0. 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及末次,两组上邻椎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3个月,两组上邻椎体ROM没有统计学差异(P 0. 05),而末次检查A组的上邻椎体ROM低于B组(P 0. 05).术后3个月、6个月A组的融合程度评分明显高于B组,而术后末次,两组的融合程度评分(P 0. 05)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动态内固定较刚性内固定有利于节段早期融合及延缓上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7.
对比分析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随机选取兰州市红古区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4例,并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研究组实施经伤椎固定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VAS、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VAS、JO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即刻Cobb角、即刻矫正度、6个月后Cobb角及矫正丢失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固定治疗,疼痛及脊柱功能改善效果显著,且其远期脊椎矫正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52例的病历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成A组(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7例及B组(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25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52例患者随访时间10~19(15.72±3.61)个月。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2天血清CK浓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在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方面,均可重建肘关节功能,达到有效治疗骨折的目的。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但对肌肉的损伤较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不同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7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行PELD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手术节段,分为3组:A组为L2-3和L3-4,B组为L4-5,C组为L5-S1。所有患者行单节段PELD手术。术前、术后3天、3个月和6个月通过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BMI最小,病程、住院时间和随访时间最短,Pfirrmann分级III级占68.8%,而C组IV级占48.0%,但是,三组患者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均为椎间孔入路,B组绝大部分为椎间孔入路(90.3%),而C组以椎板间入路为主(68.0%)。与其他两组相比,C组手术时间长(F=4.014, P=0.028),出血量多(F=3.645, P=0.037)。A组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没有术后复发病例,而C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0%)最高,复发概率(4.0%)也最高,B组居于两者之间(6.4%和3.2%),但是并没有统计学差异。尽管C组患者术后ODI评分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不如其他两组明显(F=43.483, P=0.043),尤其是术后3个月ODI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值分别为0.039和0.028)。术后6个月C组ODI评分仍然高于其他两组,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F=1.049, P=0.362)。术后6个月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总体优良率为95.9%,三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χ2=5.305,P=0.070)。结论 不同椎间隙水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ELD术后临床效果不同,L5-S1手术时间相对长,出血量相对多,并发症发生率相对高,且术后ODI评分改善不如其他两组明显,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周密术前计划。  相似文献   

10.
研究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新鲜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差异。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胸腰部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共300例,均为单一性椎体骨折,将其随机分成2组,单侧入路组(150例),双侧入路组(150例),观察患者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状况;术前、术后72 h及术后6 m拍摄患者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并在侧位X片上测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的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单侧入路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及6 m两组患者伤椎体前缘及中部高度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患者术后3 d血清BGP、ALP较术前、双侧入路组显著升高,PINP含量较术前、双侧入路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手术对于治疗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近似,但单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手术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透视次数及骨水泥填充量,增大成骨细胞活性,使患者骨密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
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F椎弓根钉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对54例胸腰椎新鲜骨折行AF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情况.结果:全部病例获得了1~2年的随访,脊柱后凸角术前的平均29.3°变为3.8°,38例脊髓神经及椎体高度恢复,4例患者内固定断裂,6例完全截瘫的患者神经功能没恢复,但能够坐轮椅活动.结论:对胸腰椎椎体骨折及合并截瘫的患者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板切除摘除胸腰段椎管内肿瘤,同时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后对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进行椎管重建12例,其中,肿瘤位于胸段7例,腰段5例。结果随访9个月~5年观察效果,X线平片显示手术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脊柱稳定。结论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胸腰段椎管肿瘤后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技术,能够维持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椎弓根钉技术结合横突间或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13年2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治疗18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受累椎体均在2个或2个以下。且病灶相对局限,无大的流注脓肿。均采用单纯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或小关节突间植骨术式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随访9个月~5年观察效果,X线平片显示手术区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植骨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个月。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病灶较局限的胸腰段脊柱结核.采用单纯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或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方式能够维持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前治疗胸腰椎损伤手术常用短节段的坚强内固定方式,这种方式容易引发关节退变并发症,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可旋动型椎弓根螺钉并利用仿真软件对手术模型进行优化分析.首先采用人体胸腰椎CT图像,利用Mimics,Geomagic等软件重建出人体胸腰椎长、短节段模型并分析其不同工况下的活动度及位移情况;然后基于长节段重建固定手术模...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爆裂性胸腰椎胸腰段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评价椎管狭窄程度、后凸畸形对神经损伤的影响及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4例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病例,经过随访半年到6年(平均2.6年),回顾性评价ASIA评分、椎管狭窄率、后突角与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144例病例中有47例有神经损伤及其伤后ASIA评分平均为32(0-50分),随诊结束时平均为44.2(24~50分),除2例死亡外,总恢复率达68.6%.A组(无神经损伤)、B组(不全瘫)、C组(全瘫)3组之间的椎管狭窄率、后突角无显著差异性(P>0.05);椎管狭窄率、后突角与伤后ASIA评分、最后ASIA评分和恢复率三者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椎管狭窄率和后突角不能完全作为评价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后神经损伤及恢复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经椎弓根内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复位固定系统(RF),三维固定系统(TRIFIX)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与不同部位脊椎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32例腰椎患者的神经根压迫部位针对性彻底减压,按随机化原则选择RF,TRIFIX两种椎弓根螺钉对滑脱腰椎进行复位固定,并配合椎体间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2年3个月,结果:滑脱椎复位率:RF与TRIFIX组均达100%,术后4个月除2例横突间植骨出现部分骨吸收外均达骨性愈合,其中椎体间植骨14例,术后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3个月,横突间植骨18例,术后平均骨性愈合时间3.6个月,不愈合率占11.1%,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基本消失,二组均未见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结论:RF,TRIFIX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能使I,II度腰椎脱完全复位,且固定牢固,有利于植骨融合,虽椎间植骨优于横突间植骨,但扩大接触面横突间植骨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植骨融合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HILOS)经前外侧入路使用经皮微创技术(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同侧肱骨中上端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25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同侧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1~72岁,平均为61.5岁。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并发症及术后12月肩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月~24月,平均为18.2月,手术时间70~126 min,平均为107.8 min,术中出血量100~240 mL,平均为173.6 mL,骨折均取得愈合,愈合时间为14~28周,平均为20.3周。1例患者术后出现拇指背伸活动受限,3月后恢复,1例患者钢板位置放置较高出现肩峰撞击,内固定取出后症状改善。术后12月随访肩关节功能优17例,良7例,一般1例,优良率96%。术后12月肘关节功能优23例,良2例,优良例100%。结论运用PHILOS钢板结合经皮微创MIPPO技术通过前外侧入路闭合复位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中上段骨折,具有术中损伤小,出血量少,节省手术时间,骨折愈合率高,术后肩肘关节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传统轨迹椎弓根(traditional trajectory,TT)螺钉与皮质骨轨迹椎弓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椎体应用下的生物力学性能.依据提取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computed tomography,CT)样本建立L1-L5全椎体功能单元骨质疏松人体有限元模型,模拟TT螺钉和CBT螺钉两种固定方式置钉后,以实际值为依据在加载一定旋转拔出力状态下测量比较两种方式钉道周围骨质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值及分析其差异.结果 表明:相同固定方式下CBT组在相同载荷状态中椎骨的应力分布差异明显.不同的钉道带来不同骨密度,直接影响了内固定螺钉在腰椎骨内的力学性能.不同的钉植入角度也对钉的应力分布以及最大应力值产生影响.L1-L5椎体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其力学性能,表现也不相同.得出CBT螺钉技术是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内固定方案中的一种优选方式.但针对5段腰椎需要对不同的椎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