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用缝合电极和插入气囊法,观察几种神经递质和阻断剂对蟾蜍离体胃电和胃内压活动的影响,结果如下:Ach使胃内压升高,此效应为阿托品所阻断;Ach使胃电慢波振幅降低,频率加快,此效应不能被阿托品阻断。NE和Ad均使胃内压降低,胃电振幅降低,频率减慢,心得安不能阻断这一效应,心得宁对胃内压的阻断作用大于regitina,而对胃电的作用小于regitina。单独使用阿托品、心得安、心得宁和regitina均影响胃电和胃内压活功,说明胃壁内神经丛参与胃运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体表胃电是胃平滑肌功能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阐明猕猴胃的活动规律,我们对太行山猕猴的体表胃电进行了测量,其测结果为:慢波频率为3.57±0.26次/分,振幅为41.85±7.34微伏。“新斯的明”和“阿托品”对胃电频率影响较小,但前者能增加胃电振幅,后者能减弱胃电振幅。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在22只大白鼠上,研究了刺激杏仁核对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一定强度的电刺激杏仁核后,胃电慢波振幅增大,同时快波振幅和频率也相应增加.这种效应在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显暑减弱.因此,可以认为杏仁核参与了胃电的中枢性调节.推测其途径为杏仁核─—逃走神经背核和/或杏仁核─—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多个神经元接替通路,再由迷走传出而调节胃电活动.  相似文献   

4.
实验采用中缝大核(NRM)内微量注射、胃内压记录、针刺调节胃运动变化等方法,研究NRM相关神经递质、受体及细胞因子与电针影响大鼠胃运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电针显著抑制胃收缩幅度,对胃收缩频率无影响.NRM内分别注入5-HT和IL-6均能加强针刺对胃收缩幅度的抑制效应.NRM内注入纳洛酮可反转针刺效应.NRM内注射L-NAME能加强针刺抑制胃收缩幅度的效应,而NRM内注射L-Arg则可减弱或反转针刺效应.结果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可明显抑制胃收缩幅度,针刺效应可能是通过NRM中阿片肽实现的,并通过NO调节针刺效应.NRM中的5-HT及IL-6可影响针刺对胃收缩幅度的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共同参与了针刺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胃运动和胃电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胃经穴对胃运动、胃电具有抑制、增强或双向调节作用 .针感传入与针效发挥与神经 体液密切相关 .针刺对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的激活可使其达到对机体全面调整的效果 .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22只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大鼠上,观察和描记刺激杏仁复合体对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强度刺激杏仁复合体后,胃电振幅增加(在对照0.17MV的基础上增加0.07MV)(P<0.05)。其中快波频率和振幅也相应增加。这种效应在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再刺激杏仁复合体对胃电活动的影响还不如切断前明显(P>0.05)。因此可以认为杏仁复合体参与了胃电活动中枢性调节,可能经杏仁核—迷走神经背核及杏仁核—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多神经元接替通路,由迷走传出而导致胃电活动呈正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以树(Tupaiabelangerichinensis)为实验对象,建立实验性脾虚模型后,对动物施以慢性手术,记录胃窦部电活动的变化。结果显示:脾虚树胃电活动明显减弱,这是致使胃收缩运动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胃化学性急性炎性损伤对胃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 :在胃壁埋植应力传感器 ,于术后 5~ 7天应用 X- Y平衡记录仪进行实时动态记录正常 MMC及经胃管导入甲醛生理盐水后 MMC的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胃可记录到典型的 MMC活动 ;灌甲醛后胃MMC明显改变 ,出现阵发性收缩。结论 :胃化学性急性炎性损伤影响胃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相似文献   

9.
以树Qu为实验对象,建立实验性脾虚模型后,对动物施以慢性手术,记录胃窦部电活动的变化。结果显示:脾虚树Qu胃电活动明显减弱,这是致使胃收缩运动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 21 只带有胃瘘管(重2.5克)的兔,用气球法记录胃运动;另5只兔装有十二指肠再返瘘管(重2.3克/对),以检测进食前后胃排空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兔胃呈持续性运动,但有低潮期(持续几分到十几分钟),表现为紧张度低平,收缩波幅明显减小并偶有高波出现。胃收缩波型分三类:快节律波(即20秒节律波)、慢节律波和长周期紧张性收缩。进食后胃排空量增多,各类波特别是慢节律波中三种波的数量比例分别出现明显增大或减小,这提示在促进胃排空方面,几种波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对兔胃运动波型的分类,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标准——单纯根据形态,而是掺进了“功能”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同时监测胃内压力、pH、温度和体表胃电的方法,分析了所选用的各参数传感器的原理及性能.给出了测试结果和参数定标方程;介绍了运用集成后的传感器进行四参数监测的临床实验的情况.实验表明本研究可望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尤其是为消化系统早期病变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给出了自行研制的胃、食管多参数监测诊断仪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结果及其分析,选择pH值、温度、压力、体表胃电四参数作为监测的参数.该仪器是一个单片机控制的小系统,可显示与打印监测结果,并能在PC机上作进一步信号处理.实验验证了本仪器性能上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揭示了胃、食管的四参数间的某些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反刍时前胃肌电活动规律表明:绵羊前三胃之间存在生物电发生的相关性。反刍的发生与网胃附加峰电簇直接相关;瘤胃峰电出现时相上的提前,从瓣胃峰电的改变揭示出瓣胃活动也与反刍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小波变换分析阻抗胃动力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提取胃运动信息的新方法,运用小波多分辨分析对采集的体表胃阻抗信号进行分解,去掉呼吸阻抗信号和血流阻抗信号,提取近似成份作为胃收缩信号.该方法能够提取胃运动的信号和同步胃电信号,可对提取信号的主频进行不同频带的分类,计算功率谱参数、描绘动态谱,从而研究胃动力情况.应用小波变换可以有效消除叠加到阻抗信号中的各种干扰,通过与同步胃电信号共同验证,该方法能完成阻抗信号提取,为临床胃动力信息研究提供一种体表无创伤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红腹锦鸡胃的血供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方法对红腹锦鸡胃动脉的起源和分布情况及胃静脉的回流情况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红腹锦鸡胃的营养均由腹腔动脉供应;腺胃由腺胃背侧动脉和腺胃腹侧动脉营养,腺胃背侧动脉直接起自腹腔动脉的左侧,腺胃腹侧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左支;腺胃血液的静脉由腺胃前静少腺后静脉组成,分别汇入左前腔静脉和左肝门静脉回流;肌胃由肌胃左动脉、肌胃右动脉和肌胃背动脉营养,肌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左支,肌胃右动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证明:硝苯砒啶对前胃肌电发生有激动作用,可增加前胃的电活动。网胃、瘤胃,辨胃均表现峰电簇频率增高,这与文献中报道硝苯砒啶对人消化道调节作用表现为抑制效应的结果有明显区别。本研究结果提示:硝苯砒啶可考虑作为治疗前胃疾病的备选药物。其对反刍动物前胃作用机制与其对人心血管相似。  相似文献   

17.
用ABS血管铸型法对5只石鸡胃动脉的起源与分布及胃静脉的分布与回流情况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石鸡胃的动脉均由腹腔动脉的分支供应.腺胃由腺胃腹侧动脉和腺胃背侧动脉供应营养;肌胃由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和胃背侧动脉供应营养.回流腺胃的静脉包括腺胃前静脉和腺胃后静脉,腺胃前静脉收集腺胃前部大部分胃壁的静脉血经后腔静脉回流;腺胃后静脉收集腺胃后部及胃凹的静脉血经左肝门静脉回流.回流肌胃的静脉包括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分别收集胃左侧面和胃右侧面的静脉血,经左肝门静脉和右肝门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鼠眶额叶微量注射给药,记录胃内压(Intragastric pressure,IGP),观察胃运动变化的方法,研究了眶额叶多巴胺(dopamine,DA)对胃运动调节的神经机制.结果显示,眶额叶注射DA10μg,胃内压显著升高;眶额叶单独注射DA D1受体阻断剂SCH 2μg(SCH23390,SCH),胃内压降低.眶额叶注射SCH 2μg,能阻断DA升高胃内压的作用;眶额叶注射利陪酮(Risperidon)2μg,可升高胃内压,增强胃运动.但利陪酮却不能阻断DA升高胃内压的作用;切断双侧膈下迷走神经,眶额叶注射DA增加胃内压的作用被消除.以上各组中胃收缩频率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眶额叶内DA能增大胃内压,增强胃运动,DA对胃内压及胃运动的增强作用主要是通过D1受体介导,经过迷走神经传出.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自行研制的胃、食管多参数监测诊断仪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结果及其分析,选择pH值、温度、应力、体表胃电四参数作为监测的参数。该仪器是一个单片机控制的小系统,可显示与打印监测结果,并能在PC机上作进一步信号处理。实验验证了本仪器性能上的可靠与稳定性,揭示了胃、食管的四参数间的某些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家兔胃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血管铸型和透明方法观察研究了家兔胃的血供情况.家兔的胃由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营养,它们均起自腹腔动脉.另外,在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