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验采用中缝大核(NRM)内微量注射、胃内压记录、针刺调节胃运动变化等方法,研究NRM相关神经递质、受体及细胞因子与电针影响大鼠胃运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电针显著抑制胃收缩幅度,对胃收缩频率无影响.NRM内分别注入5-HT和IL-6均能加强针刺对胃收缩幅度的抑制效应.NRM内注入纳洛酮可反转针刺效应.NRM内注射L-NAME能加强针刺抑制胃收缩幅度的效应,而NRM内注射L-Arg则可减弱或反转针刺效应.结果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可明显抑制胃收缩幅度,针刺效应可能是通过NRM中阿片肽实现的,并通过NO调节针刺效应.NRM中的5-HT及IL-6可影响针刺对胃收缩幅度的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共同参与了针刺作用.  相似文献   

2.
夏某某、男、32岁,于1994年11月16日晚因暴饮啤洒后出现上腹部疼、腹胀,不能进食,食入即呕,随即到我院外科就诊,经X光片提示:胃角变形、胃大弯前倾、胃沿长轴扭转、由于患者拒绝手术治疗于次日来我科求助于针刺治疗。患者上腹痛、腹胀、不能进食。上腹部压病、叩诊鼓音,X光片示:胃角变形、胃大弯前倾、胃沿长轴扭转。治疗时病人取仰卧位,双下肢屈膝使腹部尽量放松,针刺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毫针刺,强刺激,留针30分钟。手法:在留针的同时,在上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做掌摩法,每分钟平均100次,…  相似文献   

3.
选用成年健康男性尸体8例,死后迅速取下胃,并将其分成胃底、胃体、胃窦及胃幽门管4部分。光镜ChAT、AChE染色,显微图像分析仪对胃各部位肌间神经丛神经细胞内酶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进行透射电镜标本制备。结果表明,胃各部位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布及细胞内酶含量不同,神经纤维与平滑肌间形成远距离突触,电镜下AChE定位于粗面内质网。最后对实验结果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用缝合电极和插入气囊法,观察几种神经递质和阻断剂对蟾蜍离体胃电和胃内压活动的影响,结果如下:Ach使胃内压升高,此效应为阿托品所阻断;Ach使胃电慢波振幅降低,频率加快,此效应不能被阿托品阻断。NE和Ad均使胃内压降低,胃电振幅降低,频率减慢,心得安不能阻断这一效应,心得宁对胃内压的阻断作用大于regitina,而对胃电的作用小于regitina。单独使用阿托品、心得安、心得宁和regitina均影响胃电和胃内压活功,说明胃壁内神经丛参与胃运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用ABS血管铸型法对5只石鸡胃动脉的起源与分布及胃静脉的分布与回流情况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石鸡胃的动脉均由腹腔动脉的分支供应.腺胃由腺胃腹侧动脉和腺胃背侧动脉供应营养;肌胃由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和胃背侧动脉供应营养.回流腺胃的静脉包括腺胃前静脉和腺胃后静脉,腺胃前静脉收集腺胃前部大部分胃壁的静脉血经后腔静脉回流;腺胃后静脉收集腺胃后部及胃凹的静脉血经左肝门静脉回流.回流肌胃的静脉包括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分别收集胃左侧面和胃右侧面的静脉血,经左肝门静脉和右肝门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袢逆向胃内套叠的原因.方法对1例成人肠套叠患者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空肠胃内套叠的原因可能是布朗氏吻合口过大;残胃与空肠顺应性蠕动在术后短期内难以完全协调;胃肠吻合口处无括约肌调节;肠管粘连.结论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存在输出袢空肠逆向套入残胃的可能性,在出现反复上腹痛症状时,应警惕输出、入袢套叠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鼠眶额叶微量注射给药,记录胃内压(Intragastric pressure,IGP),观察胃运动变化的方法,研究了眶额叶多巴胺(dopamine,DA)对胃运动调节的神经机制.结果显示,眶额叶注射DA10μg,胃内压显著升高;眶额叶单独注射DA D1受体阻断剂SCH 2μg(SCH23390,SCH),胃内压降低.眶额叶注射SCH 2μg,能阻断DA升高胃内压的作用;眶额叶注射利陪酮(Risperidon)2μg,可升高胃内压,增强胃运动.但利陪酮却不能阻断DA升高胃内压的作用;切断双侧膈下迷走神经,眶额叶注射DA增加胃内压的作用被消除.以上各组中胃收缩频率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眶额叶内DA能增大胃内压,增强胃运动,DA对胃内压及胃运动的增强作用主要是通过D1受体介导,经过迷走神经传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胃化学性急性炎性损伤对胃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 :在胃壁埋植应力传感器 ,于术后 5~ 7天应用 X- Y平衡记录仪进行实时动态记录正常 MMC及经胃管导入甲醛生理盐水后 MMC的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胃可记录到典型的 MMC活动 ;灌甲醛后胃MMC明显改变 ,出现阵发性收缩。结论 :胃化学性急性炎性损伤影响胃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328例,术后出现PGS1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和诱发因素.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腹腔镜手术较常规手术能降低术后PGS的发生危险.胃镜、X线口服造影和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红霉素对PGS的疗效有明确的个体差异.结论:对于PGS,保守治疗一般可以缓解.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在22只大白鼠上,研究了刺激杏仁核对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一定强度的电刺激杏仁核后,胃电慢波振幅增大,同时快波振幅和频率也相应增加.这种效应在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显暑减弱.因此,可以认为杏仁核参与了胃电的中枢性调节.推测其途径为杏仁核─—逃走神经背核和/或杏仁核─—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多个神经元接替通路,再由迷走传出而调节胃电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医针灸学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特殊性,其基本概念均植根于传统中医理论。通过对针灸核心概念如经脉、腧穴、针刺、艾灸等的起源、发展、演化以诠释学与历史观的考察与分析,提出:针灸概念的产生均有其具象的身体结构基础或直观感受基础,不断发展为用以表达特定的人体体表刺激效应的抽象规律。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针灸的优势病种,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目前关于针灸疾病谱有效能针灸等级病谱及循证针灸等级病谱的概念,根据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优势病种范围。按照循证针灸等级病谱原则,检索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针灸治疗病症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整理得出68种针灸的优势病种。根据这个结果及针灸效应机制的特点,预测了针灸的优势病种的发展趋势。除所治疗病症的疗效优势外,针灸在诊断、操作、安全、经济上也具有优势,是其他的医学门类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二甲亚砜凝胶加针灸对运动所致踝关节扭伤的疗效.笔者采用二甲亚砜凝胶加针灸进行综合治疗,并分别以二甲亚砜凝胶和针灸作对照.结果表明:二甲亚砜凝胶加针灸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4% ,二甲亚砜凝胶组为80% ,针灸治疗为66 % ,3 组用药过程均未见明显副作用.二甲亚砜凝胶加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疗效优于单用二甲亚砜凝胶和针灸.  相似文献   

14.
 医疗行为作为一种本能伴随于动物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而一切医学的起源最初也是本能医学。本文从生物进化的角度阐释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作用机制。体表形成的这些特殊结构与针灸为代表的刺激疗法密切相关:1)皮肤应激刺激能够诱发角质细胞等分泌糖皮质激素等多种内分泌物质,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2)皮肤的各种感觉传入能够激活控制疼痛信号的闸门,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3)体表传入能够与内脏传入在神经系统的多个水平发生相互作用,触发对各功能系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楚洪波  徐明 《长春大学学报》2013,(12):1599-1601,1609
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纳入推拿治疗组和针刺治疗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以点按肩井为主的推拿手法进行和采用针刺电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推拿手法治疗组治愈率为32.5%,有效率为95%;针刺治疗组治愈率为11%,总有效率为8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使用“点按肩井穴为主的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且无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安全舒适,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以临床灸疗热敏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探索灸疗热敏现象的出现规律,溯源腧穴原始定义,提出腧穴敏化论,创新热敏灸新技术,循证评价疗效,进行基础研究,构建热敏灸理论新体系,展示了热敏灸开辟人体机能体表热敏调控的新天地。分析表明,提高临床疗效是针灸临床工作者永恒的科研主题,坚持继承和创新是保持、发扬针灸特色与优势的主方向。  相似文献   

17.
 梳理了针灸的学术传统,认为由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条件,针灸传统一直在不断变化。秦汉时期,针灸的理论和实践非常实用,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金元时期,由于儒家理论的影响而变得死板固化;民国以来,科学化是针灸的主要学术思潮;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针灸又回到了金元的传统。临床针灸医生则一般采用中西医兼用。西方有科学针灸和传统针灸两个不同方向的流派,分别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针灸的学术形态都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恢复期贝尔氏麻痹(BP)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恢复期B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采用透穴刺法;对照组30例以普通针法治疗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同时对二组患者疗前、疗后的面神经电图(ENOG)进行研究。结果:透穴刺法组治愈率为90.91%,普通针法组为70.0%,其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3.33%;ENOGCAP明显提高,疗前、疗后及与普通针法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透穴刺法治疗恢复期BP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中出现了围绕理疗师等非针灸师能否使用干针治疗肌筋膜痛症的激烈论争,即“干针之争”,干针之争既是饭碗之争和法律之争,某种意义上也是学术之争。干针之争中出现的干针独立倾向及其代表的西方医学针灸学的兴起,给传统针灸理论体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通过回顾干针之争的各自观点及蕴含的潜在学术挑战,结合针灸国际化发展中出现的质疑和问题,对针灸学概念定义和针灸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Neuroimaging studies involving acut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have already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modulatory effects on wide limbic/paralimbic nuclei, subcortical gray structures and the neocortical system of the brain. Due to the sustained effect of acupuncture, however, knowledge on the organization of such large-scale cortical networks behind the active needle stimulation phase is lacking. In this study, we originally adopted a network model analysis from graph theory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mong multiple brain regions during the post-stimulus phase. Evidence from our findings clearly supported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organiz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network related to acupuncture function in the resting brain. More importantly, acupuncture can change such a network into a functional state underlying both pain perception and modulation, which is exhibited b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some brain regions. This analysis may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ong-lasting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brain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clinical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