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美艳  吕微 《河南科学》2023,(10):1508-1513
以中部和东部地区的16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研究评估了2012—2021年期间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并分析了中部和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发展不稳定且存在显著地区差异.整体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呈负相关,而农村劳动力素质、市场化程度、政府支持力度和产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呈正相关,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昆  黎晓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8):636-644
本文在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IV估计和GMM估计等方法,实证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为负,其促进效应是靠与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来体现,而与资本存量的交互作用则可能通过“挤出效应”、资源错配等方式抑制了生产率的提升;(2)东部地区技术外溢水平最高,但人力资本回流会使技术外溢增长受限,进而抑制生产率的提升,西部地区则更可能出现“资源诅咒”,但人力资本的改善有助于解决该问题,中部地区技术外溢与“挤出效应”可能相互抵消,进而导致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3)东部地区较高的分工水平和快速的资本积累,通过“挤出效应”和资源错配加剧等途径,抑制了生产率的提升,而这点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使用2005—2016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回归检验“互联网+”对金融业效率的影响方向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互联网+”显著地促进金融业效率提高,前一期FTE的改善会促进当期金融业FTE的优化,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对金融业FTE的促进效应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互联网+”对金融业技术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金融业规模效率促进效果并不明显,东部地区“互联网+”能促进金融业技术效率提升但抑制金融业规模效率的增长,表明“互联网+”对金融业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对金融业技术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外部性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根据中国2008~2012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所在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探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和创新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考虑,中国区域经济都呈现收敛性,且西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样,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中国区域创新水平都呈现收敛性,且中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加速了区域创新的收敛性,这一作用在西部地区尤其显著.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促进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是深入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基础。基于2004—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人力资本空间错配指数,考察我国市域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状况,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其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仍存在人力资本空间错配问题,其中东部地区配置不足,中部、西部地区配置过度。总体来看,人力资本空间错配与城市创新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从溢出视角看,相比于本地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状况,我国城市创新水平受邻近地区的影响更大;该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即东部、中部地区为“倒U型”,西部地区显著为负。因此,优化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畅通地区间经济循环,能更好地推动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德田  冯超彩 《河南科学》2020,38(2):321-328
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选取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和测算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FGLS和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影响并不显著.②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改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改进生产流程和更新生产设备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2003—2019年的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各省区市的资本弹性,并测算相应的资本错配程度;分别运用静态固定效应模型、动态差分GMM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发现区域创新对资本错配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在缩短样本期和更换核心解释变量衡量指标后结论依然显著。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产能过剩差异会改变区域创新水平对资本错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3—201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测度了各省份资本扭曲程度,并运用GMM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扭曲对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中国存在资本扭曲现象,且不同区域差异显著;二是区域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区域资本扭曲正相关,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来看,发现东部省份资本扭曲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制造业规模、投资、就业、区域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结果发现,除了区域经济水平在长期和短期都对本区域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外,其他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影响方向和大小有所不同.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制造业规模对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挤出效应,而投资和就业能显著地促进行业发展;中部地区投资、就业和城市化水平都对生产者服务业产生了负向影响;西部地区除了制造业规模影响为负值之外,其他因素都能促进行业发展.从短期来看,东部除了投资、中部和西部除了城市化之外,其他因素基本上对行业发展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要素配置效率测度模型,基于技术创新视角探究2011—2020年我国各地区应急装备产业要素配置水平,并分析其如何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升级.主要研究结论有:(1)样本期间内中国应急装备产业创新效率水平不断提高,而要素错配程度呈“U”型变化趋势.若资本和劳动要素错配得到改善,则分别可使效率提高83.43%和7.59%.(2)应急装备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创新要素配置效率较高的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地区,应急装备产业发展规模均处于前列.发展规模较小的新疆、青海等地,创新要素错配更严重.(3)应急装备产业资本和劳动要素错配程度的降低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负向影响应急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与产业转型升级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至为关键,科技经济融合成为关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选择。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通过考察科普化配置在政策支持、主体动力、转化渠道、产业融合等领域存在的困境,探讨其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沟通科学与公众、促进科技经济融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科技资源的科普化配置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应重点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生态,完善资金保障,拓展传播渠道,形成产业集群,为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动力机制、合作渠道和资源网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应急事业的发展,应急科技作为全国应急事业的保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应急科技成果呈现出多样化、实用化趋势。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公布了一批安全科技支撑平台,着力提升应急科技的作用。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应急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应急科技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应急科学知识与技术紧密联系,以大数据、物联网、无线通信、虚拟现实、卫星及遥感等为重点研究领域。中国的应急科技发展,应在“一案三制”的框架下提高实际作用,整合应急科研教育力量,扩大应急人才储备,开发各类专用、兼用、关联型应急科技资源。  相似文献   

13.
大学科技园作为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高校提供的科研人才及成果等多种创新资源,这些资源也是大学科技园得以顺利开展孵化活动的基础条件.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依托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三阶段超效率DEA模型和熵值法分别评价2014年—2018年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和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运用混合回归模型探究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对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及空间异地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1) 研究期内,仅东部地区的孵化效率一直大于1,实现了DEA有效,北京、江苏和广东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也实现了DEA有效,多数省份的孵化效率偏低,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由东部沿海、中部少数省份组成,东北三省和中部多数省份多位于中效率区,低效率区大都由西部省份组成.2) 各省级区域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似的特征,北京、江苏和上海的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一直处于较高等级,大部分省区市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呈现先稳步增长,后有所下降的趋势;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3) 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对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大学科技园空间扩张分析结果表明,依托较高技术创新溢出能力高校的大学科技园,更容易实现辐射异地发展,助力科技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  相似文献   

14.
尹夏楠  孟杰  陶秋燕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325-1332
为探究高精尖产业微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考虑区域及行业科技资源禀赋的异质性,本文选取2014—2018年北京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从企业微观视角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动态演化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发现:各年度科技资源配置有效的公司数量偏少,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介于0.645—0.772之间,配置效率整体偏低。从动态演化趋势看,除2015年配置效率比2014年稍微下降外,其他年度的配置效率均呈现波动性上升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技术效率是关键促进因素,纯技术效率对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比较明显,规模效率的影响则有一定的波动性;技术进步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规模集聚效应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农村城镇化科技创新推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实现城镇化,分析和研究科技创新及新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中国城镇化之间存在的必然关系,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关键要素是科技创新,而且通过研究,提出需要建议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16.
任建红 《菏泽学院学报》2005,27(1):21-24,3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显著,但科技传播相对滞后,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制约中国古代科技传播的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自身、传播媒介及受众等众多因素,以期能为我国现阶段的科技传播事业提供一些借鉴,促进我国科技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科技资源投入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识别科技资源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与效应,对有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构建科技资源存量、交易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基于2011年—2018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模型实证分析科技资源存量、交易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湖北省各地级市科技资源存量、交易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2) 科技资源能够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 交易效率在科技资源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发挥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科技资源投入的规模和结构、完善物质基础设施与优化社会制度环境以提高交易效率继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中部崛起战略的成败,中部崛起战略实施5年之后,中部地区的科技竞争能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并且有被西部赶超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中部地区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产出效率不高、科技创新机制存在缺陷。运用密切值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产业关联指标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中部六省内部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和改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是中部六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在交叉汇聚过程中呈现多源爆发,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向多主体参与协商的方式转变,主要国家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应对变化。中国科技创新治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经验研究对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围绕国际科技创新治理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风险预警、国民协商、公私合作、政策组合、创新监管以及智慧专业化等,分析了运用有关典型政策工具实现前瞻性规划、多元主体共治、多方利益共享、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高风险技术应用监管、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等治理实践,为中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吴迪 《创新科技》2016,(4):14-17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原本的人口红利、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了其重要地位,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各国均纷纷采取措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我国近年关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也在相应出台,并不断完善,鼓励在大众创新基础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科学技术全面发展。本文将结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重点分析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优化的建议对策,以期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