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99年梅雨期太湖流域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太湖出现超历史高水位,部分地区受淹,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利用太湖地区实测雨量、水位、蒸发及环太湖巡测流量资料,分析了1999年梅雨期太湖洪水特征,进出水量及进退水速度等,对进一步合理运用太湖地区水利工程,反思和完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及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2014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湖区水质监测资料,以CODMn、NH3-N、TP、TN为主要污染指标,阐述入太湖各湖区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分配,评估环太湖主要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湖区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通过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分析,考虑污染负荷量的历史长序列变化规律,定量了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等相关因素对太湖水体污染负荷量贡献率,分析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太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对太湖入湖河流的治理成效,说明对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控制是缓解和治理太湖污染负荷输入的重要途径,为制定和实施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限排总量意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和调查并核实了太湖的各种水文气象资料,并根据太湖巡测资料和湖区径流量资料,提出了一个较合理的太湖水量平衡方程式,从资料分析中选出丰、平、枯水三个典型年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分析了太湖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从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平衡观点出发初步探讨了太湖整治问题。  相似文献   

4.
太湖水网地区河网调蓄能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度高,河道比降小,水流流泄不畅,极易造成内涝灾害.但由于河流众多,水面面积大,河网的调蓄能力也相当可观.以太湖流域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为例,采用河道非恒定流的计算方法,分析太湖河网的调蓄水量.经计算表明,太湖流域的河网调蓄水量约为太湖调蓄水量的50%,对缓解太湖洪涝灾害起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系统根据要模拟的目标潮位曲线,利用微机计算出控制水池瞬时进出水量及尾门高度变化的时间信号,依此对多功能水池的尾门运行及进出水量进行实时控制和修正,以达到模拟目标潮位曲线的目的。使用表明,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不仅提高了试验精度,而且加快了试验的速度。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2016年、1991年大洪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比较分析太湖流域2016 年、1991 年2 场大洪水对应的降水、水位、洪水蓄 泄及工程调控情况,结果表明:(a) 这2 个年份致洪降水发生日期和降水总量十分接近,但在时程 分布上差异明显,2016 年致洪性降水较1991 年对流域防洪更为不利;( b) 受降水影响,1991 年洪 水期太湖水位具有2 次明显上涨过程,而2016 年太湖水位系连续上涨;(c)在2016 年洪水期,作为 太湖水量主要来源的湖西、浙西入湖水量明显超过1991 年,且湖区降水量也明显大于1991 年,这 是导致太湖最高水位超过1991 年的重要原因;( d) 因治理太湖骨干工程的建成,2016 年流域洪灾 损失占GDP 的比重远低于1991 年。  相似文献   

7.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的第四大淡水湖泊,年进出水量很大,可以说洪泽湖是一个过水湖泊,对于洪泽湖水质考虑入、出湖河流水质、水量及湖心水质、库容,采用混合模型将水量对水质进行加权平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洪泽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水体水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8.
为配合太湖流域管理局开展的"太浦河调水改善下游及黄浦江水质试验"研究,利用水量平衡与同位素质量守恒原理构建了河网地区水量分配模型,以解决太湖通过太浦河泄水时河网区(两省一市)的受水量或受水比例问题.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落潮时的同位素丰度计算的两省一市的受水比例与实际监测成果较为接近.在优化站点、取样频次和取样时间后,该模型具有快捷、简便和经济的特点,可以用来近似估算河网区不同地点的受水量,但其精度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利用经率定验证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量、水质计算模型以及太湖流域废水负荷模型,根据1995年(丰水年)、1988年(平水年)、1971年(枯水年)的水文资料,以及1995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道纳污量资料,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太湖河道的入湖水量和水质浓度,由此计算出太湖流域河网区各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入湖量,并结合河网中水的流向,得出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的综合影响结果:直湖港最大,主要输送无锡地区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0.
彭启宏 《江西科学》2009,27(2):295-297
针对混床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周期缩短的问题,从设备、再生过程、树脂性能及进出水水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了影响混床周期制水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具有物理基础的太湖水位多元回归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太湖水位预报的三种可能途径,认为采用具有物理基础的相关途径编制太湖水位预报方案最合适.在此基础上将太湖流域简化成 m 个线性入流系统和 n 个出流河道,根据水量平衡方程、水力学方法和水文学原理,推导出具有物理基础的太湖水位预报多元回归模型.模型的主要方程是线性的,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明确的.可以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和分析方法相结合的途径来确定.在太湖水位预报中,应用这一模型可以满足预报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三仙湖湖区水质好坏及水量多寡关乎湖南南县及周边地区的战略饮用水安全。三仙湖流域水质与底质的调查结果表明:三仙湖湖体水中总磷平均质量浓度为0.18 mg/L,总氮平均质量浓度为1.26 mg/L,总体水质为V类,总磷超标严重,对比国内重要湖泊水质总氮均值依次表现为三仙湖 < 洞庭湖 < 鄱阳湖 < 太湖,总磷均值为鄱阳湖 < 洞庭湖 < 三仙湖 < 太湖。沉积物中总氮污染较重,总磷生态效应较总氮低,对比国内重要湖泊底质总氮均值表现为洞庭湖 < 三仙湖 < 鄱阳湖 < 太湖,总磷均值表现为三仙湖 < 鄱阳湖 < 洞庭湖 < 太湖。分析表明,目前存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湖内底泥淤积、内源污染释放风险较大、散养牲畜进入湖区放养现象突出、受精养塘等渔业污染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太湖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太湖1960—2018年水位数据,阐明太湖水文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0—2018年间太湖水位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极值水位波动幅度较强;年内水位受降雨分配的影响呈单峰型变化,汛期尤为明显;水位周期性显示稳定的时间尺度是9 a,变化强烈的时间尺度分别是22和28 a;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了太湖水位的变化,2000年前太湖水位对降水的响应十分敏感,而2000年后太湖水位受人为调控而趋于稳定;合理范围内的水位波动对整个流域的水资源调配和太湖的生态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科学的水利工程调控有利于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太湖水情调控和湖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规划引江济太通道,根据芜申运河航道工程和沿线水系以及水利治理规划,从运行成本、水量流失、水质保障、航道运行、综合效益和调度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利用芜申运河通道调长江水改善太湖水环境对沿线水系和水利治理的影响,并与望虞河、新孟河通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芜申运河近期还不具备引江济太条件.  相似文献   

15.
太湖水质时空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1年太湖12个月25个监测点的实测水质资料,结合太湖监测点的空间地理位置,基于相关系数法,对太湖水质时空相关性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动态聚类分析法将太湖所有监测点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水质存在很强的时空相关性,月份之间的相关性变化比较明显,可能与太湖水位、水体的流动情况以及入湖排污口污染物排放量有关;动态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直观地了解太湖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周耀军  于楼成 《科技信息》2009,(18):225-226
本文运用文献法对环太湖健身服务体系若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构建环太湖健身服务体系的提出背景,对环太湖健身服务体系框架进行综合描述;对环太湖健身服务体系的框架进行了逐一分析,为使其良性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在环太湖地区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每年,因自来水管道泄漏,我国白白流失一个太湖的水量,这相当于1亿人口1年的用水量;杭州1年漏掉的自来水,也可以装满整个西湖……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反映了当前国内城市供水系统脆弱的现实。如今,这一问题已引发业内高度重视。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陈云教授主持的"智慧城市水务系统安全运行的检测与控制基础理论和方法"项目,成功获得了NSFC—浙江"两化"融合联合基金的支持,并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国  相似文献   

18.
吴淞江是太湖流域通至上海的一条重要航道。全长125公里。今日的河道形成两端狭中段宽的特殊形态,乃是长期自然演变及人为治理的结果。在唐末以前,它源出吴江县以南的太湖口,下游在令上海市区的原虬江道入海,当时河口宽达10公里。北宋时期由于吴江修筑了长桥,阻拦了太湖下泄的水量,下游由于潮汐倒灌,日益淤浅,以后曾不断进行治理。当时河口已到达南跄浦口,此口在南宋初期淤没。南末中期由于修建了里护塘,阻断了东江下游出口,迫使浙江北部平原的水流均汇入黄浦,使黄浦日益增大,但它仍为吴淞江的支流。明清时期,吴淞江上源太湖口逐渐浅狭,遂以瓜泾口为正源。明代中叶下游引入今道,成为黄浦江的支流。清代初期下游曾修建老闸及新闸,中期又开凿黄渡越河,遂形成今日的全部河道。  相似文献   

19.
吴淞江是太湖流域通至上海的一条重要航道。全长125公里。今日的河道形成两端狭中段宽的特殊形态,乃是长期自然演变及人为治理的结果。在唐末以前,它源出吴江县以南的太湖口,下游在今上海市区的原虬江道入海,当时河口宽达10公里。北宋时期由于吴江修筑了长桥,阻拦了太湖下泄的水量,下游由于潮汐倒灌,日益浅,以后曾不断进行治理。当时河口已到达南跄浦口,此口在南宋初期淤没。南宋中期由于修建了里护塘,阻断了东江下游出口,迫使浙江北部平原的水流均汇入黄浦,使黄浦日益增大,但它仍为吴淞江的支流。明清时期,吴淞江上源太湖口逐渐浅狭,遂以瓜泾口为正源。明代中叶下游引入今道,成为黄浦江的支流。清代初期下游曾修建老闸及新闸,中期又开凿黄渡越河,遂形成今日的全部河道。  相似文献   

20.
太湖水体浊度是浮游植物接受光照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而浊度主要受到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综合风生流及波浪两方面的因素,采用三维风生流泥沙输运模型对太湖泥沙输运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将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太湖风生环流及太湖含沙量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三维风生流泥沙模型基本反映了太湖风生环流及泥沙输运的特点,能为太湖水生态系统模拟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