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汞污染土壤的改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工业的发展,代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贵州有机化工总厂周边环境土壤的汞污染研究,拟寻找汞污染土壤后的治理方法,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造成土壤污染的重金属中,汞以其来源多、传播广、毒性大等特点,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环境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土壤系统中汞的排放量增长显著,对土壤环境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也对土壤修复工作提出迫切的要求.结合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本文分别对汞的来源、土壤中汞的主要赋存状态及修复方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不同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如淋洗法、稳定化/固化法、热处理法、电动修复法、纳米技术法、生物修复法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提出展望,为从事土壤修复、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徽芜湖市土壤汞污染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芜湖市区五个功能分区为研究区,采集土样174个,在分析土壤汞含量水平的基础上对芜湖市土壤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土壤中汞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土壤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24-2.844mg·kg -1 ,平均值为0.207mg·kg -1 ,单因子指数和地积累指数均显示仅有镜湖区为轻度污染区,其它四个区均属于清洁区.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汞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相关性程度为土壤汞含量与总磷的相关性>土壤汞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土壤汞含量与有机质的相关性,pH与土壤汞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芜湖市土壤汞的分布格局是土壤母质和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汞污染土壤造成的环境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归纳总结了土壤中汞的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指出了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小叶黄杨和夹竹桃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汞的吸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与植物叶片中的汞含量,比较小叶黄杨和夹竹桃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汞的吸收能力,为土壤重金属汞污染的植物修复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叶黄杨叶片中的汞含量占根部土壤汞含量的比值(8.6%)大于夹竹桃叶片中的汞含量与根部土壤汞含量的比值(2.5%),小叶黄杨对汞的吸收能力强于夹竹桃的。  相似文献   

6.
在大尺度(中国)范围内,季风和降水等因素可能对土壤中挥发性元素汞和硒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表层土壤中汞和硒差异的关键因子及其贡献率仍未知.分析了干、湿沉降,微生物挥发作用对土壤中汞和硒积累的贡献,结果显示表层土壤汞和硒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全国尺度上,湿沉降对表层土壤中硒的贡献率达到91.5%,对汞的贡献率为4...  相似文献   

7.
土壤汞污染与土壤汞污染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土壤中汞的来源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论述了土壤中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总结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控制土壤中汞污染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汾河典型断面下河床土壤中的汞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测量和实验室土柱实验模拟,对汾河沿岸汞的来源和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汞多集中在土壤的表层40~100cm之间;表层土壤汞的主要来源于人为源中的污水灌溉,且汞的污染范围多在距两岸150m的范围内;汾河深层土壤汞污染主要为长时间河槽向两岸滩地的迁移积累。文末针对汾河沿岸的汞污染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广西刁江流域沿岸农田土壤和水稻的汞污染状况,选取广西刁江流域沿岸农田土壤-水稻系统,采用地累积指数(Igeo)法进行土壤汞污染评价,研究该区域稻田土壤及水稻(Oryza sativa L.)植株的汞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耕层土壤汞平均含量为309 ng/g,有97.5%的土壤汞含量超过全国表层土壤汞背景值(87 ng/g),有27.5%的土壤汞含量超过广西表层土壤汞背景值(225 ng/g)。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80%的土壤处于无污染状态,但有个别点位的土壤汞污染较严重,仍需要注意进行环境监管。土壤各形态汞含量均值排序为残渣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强有机结合态,土壤汞的生物有效性较低。研究区稻米汞平均含量为6.08 ng/g,籽实汞超标率为6%,水稻植株根、叶、茎、壳、籽实汞含量之比约为13.5∶5.2∶1.7∶1.2∶1。稻米对土壤汞的富集系数平均值为0.031,富集能力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汞含量与稻米汞含量、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稻米汞含量与SO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吸收富集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霞  赵秋义  秦岭 《河南科学》2004,22(6):870-872
对广利灌区两市一县土壤和小麦中镉、汞、铅、砷重金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利灌区土壤和小麦受镉、汞、铅、砷污染程度较小,土壤属于清洁,小麦食用安全。土壤中重金属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武陟县和济源市土壤中砷含量高,沁阳市土壤中铅、镉含量高。小麦籽粒对镉的吸收积累能力大于铅,对砷和汞的吸收富集能力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重庆段汞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三峡库区上游重庆段的汞污染现状及特点,表明三峡库区水域特别是重庆主城区水域中汞的污染已经较为严重,三峡水域水质基本为Ⅲ类水状态,部分江段处于Ⅳ类水,个别断面的超标因子就是汞含量。探讨了造成库区重庆段汞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污染主要来源有面源、城区点源、汞矿开采和固体废物等。面源主要是水土流失、库区燃煤;点源主要是主城区、长寿以及涪陵等沿江两岸工业、生活废水排污口;汞矿主要是乌江以及武陵地区,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沿江堆积的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提出了防治汞污染的一系列技术、法规、政策措施,从源头控制汞污染,采取有效的汞污染治理方法,建立水库水质监管体系,健全机制及制定相关法规,为三峡水库的水质安全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莞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莞市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土壤中重金属铅、汞、镉、铬和砷虽有所累积,但大多都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以下,仅汞和砷在三角洲平原前缘局部地带达到污染级.由于三角洲平原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较高,质地粘重,并有盐分累积,耕作方式常采用水旱轮作,从而减少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也减少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固体测汞仪直接测定土壤中的汞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凤 《科技信息》2013,(25):117-118
本文采用固体测汞仪直接测定土壤中汞含量的方法,无需对样品进行消解、水浴等前处理过程,对环境污染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n=6),方法检出限为0.0206ng,使用该方法对国家土壤标样进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用于土壤中微量汞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汉中市市郊旱地、水田、蔬菜地3类土壤进行监测比较,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地土壤作为分析对象,对其N和P流失情况以及典型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市土壤N流失率为24.7%、P流失率为79%,在特殊测区重金属Hg超标,Cd含量达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染、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状况,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从农村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防治、生活垃圾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养殖污染治理、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9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典型地区汞污染效应及其粮食诱导大鼠c-jun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典型汞污染地区汞的生态影响、汞污染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影响和危害评价以及汞神经毒性分子机制,对我国贵州万山汞矿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行了调查,并应用万山和清镇两地实验田生产粮食对大鼠进行暴露,结果发现,该矿区水土环境介质样品及农作物、植物和动物体中的汞含量,多数都超过了国家标准及对照地区,有的超出幅度很大;实地粮食能够显著诱导大鼠脑即早基因c-jun mRNA表达;即早基因c-jun参与了汞污染粮食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毒性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兰州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Cu,Zn,Pb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将兰州市分为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农业区等4大功能区,在各功能区选择采集表层土壤样本共29个,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了Cu,Zn,Pb的全量,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功能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初步揭示了兰州市不同功能区Cu,Zn,Pb的污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商业区表土重金属污染最严重;工业区、文教区、农业区污染程度较接近,其污染程度取决于交通运输、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绿化带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也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