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比较古细菌与细菌,真核生物分子水平上的差别基础上讨论了真核生物早期进化,像线粒体和叶绿体源于细菌内共生一样,细胞核也许是古细菌内生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视紫红质是自然界中一类较小的具有7个α螺旋跨膜结构的膜蛋白.目前有功能的微生物视紫红质只发现于单细胞微生物中,但是其分布极为广泛,包括了生物的三界系统.对美国基因数据库(GenBank Database)进行PSI-BLAST搜索后,筛选了38条来自古细菌、细菌和真核生物的视紫红质蛋白质序列并进行了蛋白质结构和序列比对,并对比对结果用了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和贝叶斯法进行了基于7个α螺旋跨膜结构的系统发生分析.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微生物视紫红质分为3个进化分支,每个分支中按照古细菌,细菌和真核生物的多少可以归类为古细菌类、细菌类和真核生物类微生物视紫红质.虽然这3大类群与生物的三界系统一致,但是每个类群中都混有其他界的微生物视紫红质.水平基因传递可能是导致微生物视紫红质进化上混杂的原因之一.生物的三界系统中都存在微生物视紫红质,说明微生物视紫红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基因,其存在可能早于生物三界系统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1977年,Woese等[1]通过对细菌rRNA分析,提出了生物分类的三大界学说,即真核生物、古细菌和真细菌.Iwabe等[2]对一种在生物三大界分岐之前就发生重复的ATP酶基因分析,进一步推测古细菌与真核生物更为接近(图1a).从图1a中还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介绍生命的三界学说和生命的第三形式,以及相关的研究和评价,从11个方面比较古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的区别,认为三界学说和生命第三形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对生命革命认识的深化,其摒弃了以表型为主的分类体系,从基因层次揭示生命的进化,但存在的各种观点表明三界学说有待进一步从不同层次深入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细胞是组成我们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据此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可划为三个域:细菌等微生物所属的真细菌域(原核生物域),包括人类在内的真核生物域,以及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古细菌域。而复杂的真核生物是如何起源的一直众说纷纭。2015年5月,瑞典乌普  相似文献   

6.
新近出现的信息离散性度量方法(简称FDOD方法)已在多个领域获得成功的应用,是一种非比对距离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任务的完成,人们开始在整个基因组水平上探讨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因此,将FDOD方法应用于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氨基酸序列比DNA序列更为保守,能为物种的进化分析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对收集到的163个原核生物和5个真核生物,从完全蛋白质组出发去分析推断其系统的发育关系,所得的系统发育树包括145个细菌、18个古细菌和5个真核细菌,这与三界进化理论符合,大部分低层分支与权威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相同.并且对高层分支关系提出了一些新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生物多样性是基因变化的结果几十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类生物大分子,它们能够自我繁殖和复制。于是,原始的生命形成了,它们以RNA和DNA的形式保存和复制遗传信息。自然界的生命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从古细菌、细菌,到真核生物,以及各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最核心的变化就是核酸中碱基排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人与其他生物基因组若干重要问题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春霆 《自然科学进展》2004,14(12):1367-1374
Z曲线是表示DNA序列的一个等价的三维空间曲线.通过对Z曲线的研究来对基因组序列进行研究是一种几何学的途径.用这种思路研究了真核和原核基因组中若干重要问题,包括人与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的Isochore结构,微生物基因组的基因水平转移,古细菌基因组复制起始位点识别,酶母基因组基因识别,细菌与古细菌基因组的ab initio基因识别,SARS-CoV基因组基因识别,高G C含量微生物基因组的结构以及比较基因组学等的研究.文中综述了天津大学生物信息中心最近6年来在上述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统计方法求系统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比较2个字符序列的一个统计方法,并将它用于细菌和古细菌的基因序列,得出的系统树显示支持细菌和古细菌分为2个大的类别.    相似文献   

10.
《武夷科学》2019,(1):4-11
内共生菌与其寄主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蚜虫类昆虫的内共生菌分为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和一些次级内共生菌。Buchnera与蚜虫寄主之间有密切的营养共生关系,对蚜虫寄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虽然次级内共生菌在蚜虫体内含量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次级内共生菌无论对蚜虫寄主的生态行为(抵御寄生蜂、耐高温特性、体色形成等)还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影响都不容忽视。此外,次级内共生菌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也促进了功能基因学的发展。在系统梳理已发表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综述了蚜虫次级内共生菌的基本特征、多样性、及其对蚜虫寄主的生态影响,进而对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疆域广大,人口、土地、耕地和发展程度很不均衡。1933年,知名学者胡焕庸据此提出了著名“胡焕庸线”。利用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直线,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该线的东、西两侧差异悬殊。究其原由,制约因素的多元的,而近地表的自然环境和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与探索表明:(1)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两陆—陆板块的碰撞—挤压驱使高原南缘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是根本原因。(2)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阻隔了印度洋南来温湿气候的北进,并形成了西风带造成了我国西北地域的干旱和荒漠化。(3)在力系作用下,壳、幔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地壳短缩增厚、高原整体台升不仅导致东、西两部降水量、气温、人口、耕地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变,且地球物理场发生了强烈变异与分布不均。(4)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水,水进则人进,人进则文化进,文化进则科技进,科技进则发展快,西部人民生活与生存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则更安宁。(5)东部不断强化开辟地下空间与利用,西部期盼“红旗河”工程实施,维护生态环境,兴建亿亩现代化耕地、牧场与绿洲。我国东部与西部共同发展与建设十分重要,饭碗要永远端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2.
大豆食疗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起源于远古,发展于周、秦和唐、宋,特别是1949年以后,大豆食疗已趋于鼎盛。中国大豆食疗的特点,一是政府重视,二是内涵丰富,三是技术精化。大豆食疗具有充饥和治疗的双重性,方法的简廉性,应用的广泛性,地域的差异性。祖国医学认为,大豆性味甘、平,疗效特点能健脾利湿,益血补虚,润燥消水,清热解毒。适用于脾虚气弱,消瘦食少,贫血乏力,湿痹拘挛,水肿,小便不利,妊娠中毒,疮痈肿毒等症。黑大豆对于头晕目眩,视物昏暗,须发早白,泻痢腹痛,腹热药中毒,饮酒过多等症也有疗效。因而,在中国,大豆有“豆中之王”和“植物肉”的美誉。 在本文中,作者专门论述了利用大豆及其配料治疗或预防常见病的食疗方法,如补肝肾养血,利尿消肿,治疗关节炎,降血压,治疗糖尿病,防治单纯性甲状腺炎以及高血脂和癌症等疾病。讨论了治疗或防治上述疾病的药物配方,制作方法,食用方式,功能效应,主治疾病及辅治疾病,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察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内皮素-1(ET-1)水平及细胞总数、淋巴细胞(Ly)、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eu)的百分比,血清中的内皮素-1(ET-1)、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神香草乙酸乙酯部位对哮喘炎症反应的影响,阐明维药神香草抗哮喘的部分作用机制。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氨茶碱阳性对照组,神香草乙酸乙酯部位高、中、低剂量治疗组。采用卵清白蛋白(OVA)、氢氧化铝及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和OVA生理盐水雾化激发的方法制备哮喘模型。测定BALF中细胞总数,Ly、Eos、Neu的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血清及BALF中ET-1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ET-1、IL-2、IL-6、TNF-α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Ly、Eos,Neu的百分比,ET-1水平及血清中的ET-1、IL-2、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香草乙酸乙酯部位各剂量组之间相互比较,BALF及血清中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剂量依赖性趋势。由此推测,维药神香草可能通过抑制IL-2、IL-6、ET-1、TNF-α、Ly、Eos、Neu的分泌,减轻哮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牛膝道地与非道地产区药材及土壤中无机元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牛膝在不同产区土壤与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探讨牛膝药材道地性与土壤无机元素的关系.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对牛膝药材和土壤样品进行无机元素含量分析.结果:道地产区土壤中钙、镁、锌、铝、硼、铬的含量高,而铅和铜的含量较低;道地药材中钾、铜、铬的含量高,锌和铅的含量低,对磷、铜、铁的富集能力强.结论:牛膝药材与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密切相关,但牛膝对钠和铁、铝、镉、钛;钙和镁、铝、硼、镉、钛;镁和硼、镉;铜和铬;锌和铅;铝和镉、钛;硼和镉;镉和钛的吸收积累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而对铅和铜、钾、铬;铬和硼、锌的吸收和积累则呈明显的拮抗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植被是地球上最为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为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对已发表记载有广西植被类型以及作者近60年来对广西植被的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按照《中国植被》一书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原则、单位和系统,编制成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和广西人工植被类型分类系统。【结果】广西天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纲,26个植被型组,722个群系;广西人工植被分为5个植被型,20个植被亚型,298个群系(组合)。在722个天然植被类型中,森林植被类型占63%,竹林4%,灌丛10%,草丛6%,水生植被17%;在298个人工植被类型中,用材林占28%,经济果木林20%,城市园林植被29%,农作物植被17%,人工沼泽和水生植被6%。【结论】广西植被共有1020个类型(群系),是我国植被类型最丰富的省区,在全国植被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阔混交林以其有效改善针叶纯林树种结构简单、生态功能低效、生产力低下局面的特点而被广泛推广。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简称为“杉莲混交林”)是中国南方林区重要的混交林类型,系统分析各混交比例类型下乳源木莲生长性状、干形形质以及空间利用能力和综合表现的效应与规律,为科学构建杉莲混交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沙县12年生不同混交比例杉莲混交林和纯林中的乳源木莲为研究对象,调查乳源木莲的生长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等系列性状表现,分析乳源木莲在各混交类型中生长、干形形质、空间利用能力等系列性状的差异变化;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有显著混交比例类型效应的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表现,揭示乳源木莲生长、干形形质、空间利用能力综合表现的混交比例类型效应和变化规律,并基于总体表现进行混交比例类型的评价与优选。【结果】乳源木莲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显著的混交比例效应,胸径、树高、单株材积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增加;乳源木莲尖削度和胸高形数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减少,枝下高则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增加;乳源木莲冠高、树冠体积、树冠表面积及生长空间指数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增大,但树冠圆满度则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减小,乳源木莲在生长形质及空间利用能力的综合得分值呈现随混交比例减少而逐渐增大;混交比例对乳源木莲的冠幅和枝下高比例无显著影响。【结论】混交比例类型显著改变杉莲混交林中乳源木莲生长、干形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及其综合表现,合理混交比例类型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干形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乳源木莲生长、干形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等性状有着不同的混交比例效应,开展综合评价十分必要。综上,杉莲混交林在密度为2 500株/hm2时,以2杉1莲混交模式下乳源木莲生长形质及空间利用能力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岩头2号洞内的斑灶马、蜘蛛、螺类、两栖类、鱼类、虾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标本采集,共获标本1724号,经初步鉴定隶属于3门6纲13目29科46种。同时,测定了所采集的水样、土样及6类受测动物体内重金属Fe、Mn、Cu、Cd、Pb、Hg、As的含量,计算了水、土样中重金属在动物体内的富集系数。并对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环境中的土壤、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做了相关性及欧氏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动物类群之间的相关性来看,斑灶马与虾类、蜘蛛与鱼类、螺类与两栖类的相关性较显著;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方面,斑灶马、螺类、两栖类、鱼类、虾类与水的相关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植物与土壤之间相互反馈的格局、过程与机制,不但是决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养分循环角度剖析“植物-土壤”间的反馈效应,探明相互反馈在空间尺度(根面、根际、种类、生态系统以及区域等)与时间尺度(秒至千年)上的级联效应及其变化格局;阐明根际、植物种类、生态系统及区域地理等水平上“植物-土壤”的相互反馈机制,重点揭示根系分泌、共生、生长及代谢的根际界面过程对植物水分/养分吸收与土壤物理学修饰的调控机制,剖析“植物种类-凋落物化学-土壤生物-土壤有机质”相互作用对地上-地下养分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运用“上行-下行控制理论及腐屑食物网模型”揭示地上-地下生物群落交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土壤地质演变(岩石风化模式、土壤形成模式及土壤养分格局的变化)与区域植被演替(优势种更替及植被分布模式、地上-地下凋落物输入格局等的变化)相互反馈的过程与机制;从“植物-土壤”相互反馈的理论视角,分析生态退化与恢复、外来物种生态入侵、大气氮沉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及植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生态问题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揭示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相互反馈的生态学过程,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与机理。  相似文献   

19.
山楂叶总黄酮防治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山楂叶总黄酮(FHB)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高血脂、氧化损伤及脂肪肝的防治作用,并对山楂叶总黄酮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高糖高脂饲料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FHB组和阳性药物对照文迪雅组.12周末观察FHB对血清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含量、脂质过氧化和肝功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FHB组和模型组比较可以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FFA和TG水平,提高HDL-C水平;降低ALT和AST活性,降低肝指数,防止肝脏组织脂肪性病变,同时,明显提高总抗氧化能力和肝脏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由此得出结论,FHB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高血脂和氧化损伤起到了良好的防治作用,能够改善病鼠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强其胰岛素敏感性,并具有良好的防治脂肪肝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图对中国原始人类在动力学的萌芽、对阻力的认识、对浮力、重力、反作用力的认识与应用、对物体重心与平衡关系的认识、摩擦原理的应用、杠杆力学原理的应用、惯性力学原理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原始人类所使用过的某些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器等的考察及对琢磨、钻扎、切锯等生产技术的分析研究,论证了中国远古时代的力学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