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3个亚属8个种舌蝇的初级内共生菌的16S rDNA序列,发现这些初级共生菌属于原细菌的γ-分支并组成其独特的谱系。从3个亚属5个种舌蝇中分离出来的次级共生菌的16S rDNA序列几乎完全一致,这些来源不同的细菌是非常相似的,种系发生分析表明它们属于原细菌γ-分支的肠杆菌科,证明不同种舌蝇中的次级内共生菌是舌蝇在种系分化以后独立获得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大白菜4个品种进行的测定表明,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从寄主根系侵入的菌量与它对寄主根细胞表面吸附的菌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测定的寄主根组织两种物质中,细菌凝集素(BAG)含量的高低与病菌的根表吸附量和根系侵入量的高低呈正相关趋势;随幼苗的生长,吸附菌量和侵入菌量与BAG含量呈平行下降趋势;细胞壁蛋白质(CWP)含量与病菌吸附和侵染之间也有类似关系。结合以前的研究分析认为,BAG是作为吸附中的植物识别子而影响吸附和侵入的,而CWP则作为一种菌体粘联因子对吸附和侵入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共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真菌-细菌联合体能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各种生态功能。有些细菌驻留在真菌菌丝内部,借以调控真菌的生长、发育、分布和次级代谢过程,这些细菌被称为菌丝内生细菌(endohyphal bacteria, EHB)。EHB的研究揭开了微生物生态学的一个新篇章,是真菌与细菌共生关系中最紧密的代表。在逆境条件下,EHB可以调节寄主生殖机制相关的关键成分或步骤,诱导植物激素类物质的产生,对寄主真菌具有辅助性保护作用。研究最深入的真菌-EHB共生体系是植物致病性根霉菌Rhizopus sp.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引起水稻幼苗枯萎病所必需的植物毒素——根霉素是由伯克霍尔德氏菌所产生的,而非寄主根霉菌本身产生的。EHB也会影响定殖于高等植物的内生真菌的生态和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EHB还有助于激活参与识别、转录调节和初级代谢蛋白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目前已开发出了无菌培养分离EHB的方法,然而对真菌-EHB共生体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综述了菌丝内生细菌EHB及其与宿主真菌的共生体系,阐述这些伴侣之间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以及EHB对宿主真菌和宿主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共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真菌-细菌联合体能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各种生态功能。有些细菌驻留在真菌菌丝内部,借以调控真菌的生长、发育、分布和次级代谢过程,这些细菌被称为菌丝内生细菌(endohyphal bacteria, EHB)。EHB的研究揭开了微生物生态学的一个新篇章,是真菌与细菌共生关系中最紧密的代表。在逆境条件下,EHB可以调节寄主生殖机制相关的关键成分或步骤,诱导植物激素类物质的产生,对寄主真菌具有辅助性保护作用。研究最深入的真菌-EHB共生体系是植物致病性根霉菌Rhizopus sp.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引起水稻幼苗枯萎病所必需的植物毒素——根霉素是由伯克霍尔德氏菌所产生的,而非寄主根霉菌本身产生的。EHB也会影响定殖于高等植物的内生真菌的生态和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EHB还有助于激活参与识别、转录调节和初级代谢蛋白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目前已开发出了无菌培养分离EHB的方法,然而对真菌-EHB共生体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综述了菌丝内生细菌EHB及其与宿主真菌的共生体系,阐述这些伴侣之间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以及EHB对宿主真菌和宿主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武夷科学》2020,(1):1-15
植食性昆虫和植物均能与微生物形成密切关系,它们各自的生态功能及相互关系也常被共生微生物所影响。近年来,随着分子水平研究方法的进展,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中很多可遗传共生微生物(细菌、真菌等)被发现。共生微生物能够在营养、生殖、防御和解毒等方面给宿主带来显著影响,并与宿主形成竞争、互利或寄生等关系。植食性昆虫体内的含菌胞、肠道、血淋巴、唾液腺等常含有重要功能的共生微生物。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增加对宿主和共生微生物(即使处于低丰度)之间关系的了解。本文尝试总结了植食性昆虫和植物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关系、昆虫和植物互作机制、昆虫共生菌解毒植物毒素等方面的近期证据,突出强调了应以系统观思维来理解共生微生物、植食性昆虫和植物间的功能关联,并就将来值得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蚜虫行为包括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社群行为等,本文简要介绍了蚜虫的迁飞行为、报警行为、蚜蚁共栖行为、蚜菌共生行为等相关知识,指出通过对蚜虫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为发生机制和方式等,为蚜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同工酶异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来自不同寄主枯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有3条主酶带,其迁移率分别为:Rf=0.08,Rf=0.20和Rf=0.4.但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POD同工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来源于花生的尖孢镰刀菌只有2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为:Rf=0.20和Rf=0.08;来源于甜瓜的尖孢镰刀菌只有1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为:Rf=0.20;来源于不同寄主的镰刀菌的EST同工酶谱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来源于黄瓜、甜瓜和西瓜的镰刀菌的EST酶谱较为相似,都具有Rf=0.018,Rf=0.114和Rf=1.000的3条酶带,其它寄主来源的镰刀菌的EST酶谱间互相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这些菌株基本上都存在着Rf为0.018和1.000的2条酯酶同工酶酶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较多报道表明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对麦蚜等多种蚜虫有较强的毒性 ,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杀蚜微生物制剂。在美国和俄罗斯 ,球孢白僵菌制剂已开始用于蚜虫的防治。由于白僵菌通过分生孢子穿透寄主体壁在寄主体内繁殖而致死寄主这种独特的作用方式 ,使得若蚜脱皮成为影响该菌毒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以往报道都是以成蚜为研究对象 ,对若蚜的毒力还未见报道。本文以桃蚜(Myzus persicae)为对象报道若蚜脱皮与白僵菌毒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室内测定了球孢白僵菌对桃蚜 1龄若蚜 (平均年龄 4 h)和 4龄若蚜 (进入 4龄后 6小时 )的毒力作用。在2 1℃下 ,1、4龄若蚜的感菌死亡率分别为 7.2 %和 5 8.7% ,明显低于同样条件下桃蚜成蚜的感菌死亡率(98% )。 1、4龄若蚜感菌死亡的个体中分别有 4 3%和 10 0 %的蚜虫死亡前已发育为成蚜并产下正常后代。受试 1、4龄若蚜在羽化为成蚜后 8天内存活的个体平均每天的产仔量在接菌处理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 ,但 4龄若蚜的感菌死亡个体其成蚜期平均每天产仔量明显低于未接菌对照 ,不过这些个体仍能产下为数不少的健康若蚜。试验中发现 ,1、4龄若蚜在接种球孢白僵菌后第一次脱皮的时间显著早于未接种对照 ,而 1龄若蚜在随后的三次脱皮时间不受接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内共生菌Wolbachia对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的生殖调控作用和对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人工培养得到完全感染Wolbachia的品系和完全不感染的品系,从2个品系中挑取不同感染类型的雌雄螨,设立感染Wolbachia(♀)、感染Wolbachia(♂),感染Wolbachia(♀)×不感染Wolbachia(♂)、不感染Wolbachia(♀)×感染Wolbachia(♂)、不感染Wolbachia(♀)×不感染Wolbachia(♂)4种组合单独进行杂交试验,通过比较各组合杂交后代情况以及感染Wolbachia品系和不感染品系的产卵量、性比、寿命以及发育历期,研究内共生菌Wolbachia对寄主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感染Wolbachia的雌螨(♀)与感染雄螨(♂)交配后会产生胞质不亲和(CI)现象,表现为产生的F1代雌螨数比其它3种组合明显减少,孵化率、成活率和F1雌雄性比明显下降,而亲本雌螨产卵量无明显变化,其它3种组合各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Wolbachia可诱导CI现象,缩短雌螨的寿命,同时又缩短了雌雄螨发育历期,Wolbachia对寄主适合度的影响既有利又有弊。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Wolbachia的感染机制和生殖调控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青海森林植物白粉菌名录及区系特征,本研究对青海主要林区进行为期4年的调查采样,获得白粉菌标本625份,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白粉菌5族7属49种,9个寄主新记录,1个中国新纪录。其中白粉菌族(Erysipheae)和离壁壳族(Cystotheceae)为优势族,白粉菌属(Erysiphe)、单囊白粉菌属(Podosphaera)、高氏白粉菌属(Golovinomyces)为优势属。主要涉及寄主植物31科66属100种,寄主类群主要为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Fabaceae)植物。生态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白粉菌在青海林区垂直分布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山针阔混交林中,共36种,占总种数的73.5%;其次分布在亚高山灌丛中,共31种,占总种数的63.3%。地理成分以世界广布型为主,共19种,占总种数的38.8%;其次为北温带型14种,占总种数的28.6%。区系亲缘关系与日本白粉菌区系相似,同时与甘肃、内蒙古白粉菌区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本研究为青海白粉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1.
Almost all aphid species (Homoptera, Insecta) have 60-80 huge cells called bacteriocytes, within which are round-shaped bacteria that are designated Buchnera. These bacteria are maternally transmitted to eggs and embryos through host generations, and the mutualism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bacteria is so obligate that neither can reproduce independently. Buchnera is a close relative of Escherichia coli, but it contains more than 100 genomic copies per cell, and its genome size is only a seventh of that of E. coli. Here we report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Buchnera sp. strain APS, which is composed of one 640,681-base-pair chromosome and two small plasmids. There are genes for the biosyntheses of amino acids essential for the hosts in the genome, but those for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 are missing, indicating complementarity and syntrophy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symbiont. In addition, Buchnera lacks genes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cell-surface components, including lipopolysaccharides and phospholipids, regulator genes and genes involved in defence of the ce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uchnera is completely symbiotic and viable only in its limited niche, the bacteriocyte.  相似文献   

12.
灰飞虱Wolbachia群体生物学的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olbachia是存在于多种昆虫生殖器官的一类共生菌,它可能在宿 主群体中引起细菌质不亲和性而给宿 主带来生殖优势。对灰飞虱体内的Wolbachiafjtfdgpw,v gm pgcfmw qnnkudyjr do nui  相似文献   

13.
对棉花和瓜类寄主上棉蚜的相互转接后的种群特征研究表明 ,南京地区棉花与瓜类 (黄瓜、西瓜和甜瓜 )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后不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后代 ,其存活时间仅为 1- 4天 ,所产仔蚜存活 1- 3天 ,不能建立蚜群 ,形成了寄主专化型。瓜类上棉蚜在三种瓜之间均能成功转接 ,但转接后 1- 4代的净增殖率均有所下降 ,表现出棉蚜对同类不同种的寄主也存在适应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影响蚜虫行为的化学物质主要有蚜虫报警信息素如蚜虫信息素.蚜虫主要依靠嗅觉感知这些化学信号来作出相应的反应.其中许多种类蚜虫的性信息素的主要化学物质为荆芥内酯.本文用合成方法与植物提取法分别得到了荆芥内酯,该物质对农业生产中蚜虫虫害的防治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2008—2010年,在辽宁东部岫岩县进行了大豆不同栽培模式(清种、大豆与玉米8∶2和8∶8间作)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大豆蚜及天敌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有一定差异,但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天敌跟随紧密,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豆蚜和天敌一般在7月11日—21日出现第1次高峰(主要危害期),7月26日—8月6日出现第2次高峰,个别年份延后或不明显。各年度间大豆蚜的发生程度不同,3种栽培模式的控蚜作用也有差异。轻发生年(2008、2009年)第1次高峰期3种栽培模式平均百株蚜量较低(0.4万头~1.3万头,清种间作),天敌单位数量较高(51~226个),天敌控蚜作用均比较明显;第2次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上升(0.9万头~2.7万头,间作清种),但因天敌、蚜霉菌、植株抗性及小型蚜比例高(70%)等因子综合影响,蚜虫种群迅速下降,大豆均未明显受害。重发生年(2010年)第1次高峰期清种模式平均百株蚜量高达4.6万头,分别是8∶2模式的3.8倍和8∶8模式的2.6倍,天敌不足以控制蚜虫的增长,酿成危害;而间作模式蚜虫增长缓慢,蚜量低(1.2万头,1.8万头),天敌效能高,表明间作模式与天敌协同控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在受害的植物或作物上随机抽取若干受害叶片,统计蚜虫数量,一部分接入天敌,另一部分做对照,几天后观察蚜虫死亡情况。室内试验与大棚试验的结果均表明蒲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效果很好。由于大棚或室外试验中蒲螨繁育体丢失使蒲螨数量大幅减少,蚜虫数量会重新上升。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是蒲螨繁育体不被丢失以及提高蒲螨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7.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the grain aphid Macrosiphum miscanti (Takahashi) is analyzed by microsatellite marker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15 locations in China have been examined at 5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Overall, genetic diversity display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migration and gene flow in the grain aphid: a free and frequent gene flow is found in the eastern populations, and gene isolation occurs in the two western populations, especially Datong population and Guiyang population. The natural barriers may present an insurmountable obstacle preventing gene flow and aphid migration. However, a spatia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opulations is correlated with their geographical separation, indicating the 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M. miscanti populations. In addition, most populations of grain aphids are out of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and there is heterozygote deficit. Based on F statistics, the averag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is relatively low. It seems that the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of the grain aphid may enhance gene flow and decreas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蚕豆蚜虫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蚕豆蚜虫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世界上危害蚕豆的蚜虫有4 ̄5种,但均以苜蓿蚜的发生为害最普遍严重,并对苜蓿蚜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治的研究内容作了分析评价,总结提出了作者的一些认识,为蚕豆蚜虫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棉蚜多以孤雌胎生蚜在室内花卉寄主上越冬,冬季窖藏石榴上的棉蚜卵能正常孵化,1月搭起的蔬菜大棚棉蚜末见发生;秋季至冬前,次生寄主棉田棉杆上的有翅孤雌蚜始终保持一定比例,棉田翻田耕后棉杆上棉蚜越冬卵未见存活,而立于地面棉杆上的越冬卵可孵化。下雪丧,原生寄主黄金树上有翅弧雌蚜基本消失,春季原生寄主与次生寄主上棉蚜卵的饱满率及其孵化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