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转向。以“社会”概念为线索来考察唯物史观,正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前提性考察和批判性审视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之“人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与“社会”之“物的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进而阐明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王新民 《科技信息》2009,(20):I0294-I0294,I0287
本文是《数的起源》一文的姐妹篇。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四象生八卦图的历史存在,文中特别提到,人们实际运用中使用先天挂数后天卦图是为了达到教与量的统一,和“易与天一地准”的核心是时与象的统一。并以《说文》“八家一井……”来讨论八卦原名为八家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张永刚教授、朱堂锦教授的最新学术专著出版,中文系2 0 0 4年学术研究又取得进展,为中文系省级重点建设备选学科“文艺学”、院级重点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张永刚教授的《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就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了富有理论价值的阐发,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形态进行了富有建设意义的探讨,这是张永刚教授近几年来继《文学原理》(与董学文教授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年出版)之后在文艺学研究领域的又一结晶。朱堂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审…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创作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伦理思维的向度来解读唯物史观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要确立唯物史观的前提,这种前提不再是以往任意想象的抽象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其伦理学意义在于: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合理界定是确立道德合理性的主要依据;是确立集体主义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沙叶新在《陈毅市长》中对陈毅形象成功塑造的主要表现,即达到了:一“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二伟大与普通的有机统一;三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之一,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开展的运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历史事件都根源于现实社会矛盾,把握其客观必然性。在解读各救亡运动失败原因基础上,阐述中国人民“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及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学会辩证、历史地认识、研究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也是世界哲学发展之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几次重大转折,其中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由对“政治暴政”批判向对“经济暴政”批判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促使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由对哲学的研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世界现、政治立场、学术理论上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构学术化与宏观化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当代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是这种学术化和宏观化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学界近十年在唯物史观这一领域内对原著文本的探究中存在的两个“盲区”:一是对恩格斯独著文本的“忽视”;二是对马克思中后期文本的“忽视”。指出唯物史观的倪现、嬗变是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尤其是对英、法、德三国在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深刻分析而渐渐成熟的革命性理论体系。认为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文本的探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胡维革先生所著《中国近代文化探幽》一书,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书中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并勾画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格局,提出了:中国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就要对民族文化系统进行全面调整的观点。因此,这是一部把时代精神融于学术研究之中,颇具启发作用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拉布里奥拉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集中体现在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分析方法的探究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致力于中国文化建设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创新意识。这种文化创新的根本前提是辩证唯物主义文化本质观的确立,并且提出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立足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代表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治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和方法,圆融中西学术;重视发现新材料,采用新方法,研究新学问;既注重微观层面的专深研究,又注重系统研究;视野宽广,兼收并蓄;主张学术独立、自由。他独特的方法主要是“三目”研究方法,即二重证据法、把异族之故书与本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具有“阙疑”的精神,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方法;融合科学方法和人文研究方法,注重研究方法的功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过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我们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各种思想偏向,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基础,没有把握"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对两者"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实践把握与辩证理解,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确立是在同中国古代的循环论文学史观以及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进化论文学史观的论辨、斗争过程中得以完成的,唯物论文学史观取代进化论文学史观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主导历史观最终促成了中国文学史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影响。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理解上的肤浅和运用上的简单套用。二、机械的五段式历史分期模式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构成文学史书写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原则的理解上存在二元对立倾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变革和当代价值研究的纵深推进,唯物史观的创立越来越彰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上来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不但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钥匙,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从实践上来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不但开辟了发展和创新哲学的根本途径,同时还开辟了实现和发挥哲学功能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8.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传统的历史法和地理法,仍要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法,创新的动态过程法,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法.上述方法应灵活运用,综合集成,保证研究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9.
龚克昌先生在中国辞赋研究方面的新作,代表了新时期辞赋研究的新成就。新作批驳了针对汉赋的不实之辞,为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了正确定位。为全汉赋所作的评注是新作的第一次尝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辞赋研究中历来争论较多的学术问题,新作中也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方法,也是军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军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