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鉴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与非均衡,不同地区的区域发展创新体系构建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在中国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区域创新产出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弱化、创新体系要素互动性不够等区域创新发展及体系上的诸多瓶颈与制约因素。基于对比分析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吸收等方面提出欠发达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2.
对欠发达地区打造后发优势的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的形成机理 ;对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打造后发优势的基本思路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欠发达地区打造后发优势的新思路 ,即以打造观念为先导 ,以打造制度为保障 ,以打造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为关键 ,以克服“后发劣势”为突破口 ,通过“赛马”机制 ,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指导服务来打造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3.
陈实 《菏泽学院学报》2013,(Z1):18-19,11
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后发优势、积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区域整体要素的流动性、区域市场活力以及整个经济区的最终效益。同时,欠发达地区对"合作剩余"的分割弱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合作的积极性。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利用比较优势,补足发展"短板",竭力摆脱协作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欠发达地区理想的发展愿景,也是其协作过程中必须致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利用财税政策通过推进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是政府在全球化逆转期的重要职责.但现有的财税政策对于政府如何承担这一重要历史使命还不是很明确.借鉴国外经验,结合现实,分析并提出了推进我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财税政策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杨春柏 《科技信息》2010,(31):I0011-I0012
本文提出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重点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融资难的具体表现,并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政府的角度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经营机制、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构建民间信用体系和利用国家财税支持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将区域创新系统划为六大类型态的基础上,通过引证中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主流形态,分析欠发达地区创新形态的结构问题,提出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创新形态转变的战略平衡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延伸和发展,不同地域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等重要任务。分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针对该类高校科研基础差、定位模糊、创新与需求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后发优势、明确定位、加强产学研结合的解决办法,为该类高校快速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动力机制视角下的泛珠三角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完善地区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泛珠区域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基于我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泛珠三角开展建设更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使得泛珠区域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分析泛珠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瓶颈,研究泛殊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及各组成要素定位.强调在CEPA框架下保持经贸对泛珠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具泛珠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日本式经营的重要特点是企业系列化,系列化利用下包制将大批中小企业纳入大企业的生产体系,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借鉴系列化和下包制构建企业协同发展机制。系列化的经济合理性,下包制及其诱导机制,经济血缘关系和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政策,是构建企业协同发展机制的基本内容。大企业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在协同发展机制中实现协同发展,进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疆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跨越式发展既是客观压力,又是主观诉求。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是新疆两种主要的优势。目前,新疆已经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利用好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关键在于执行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并重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了产业转移中的双向嵌入,在此基础上提出欠发达区域创新支持系统的功能、要素及演化进程,引出对欠发达区域创新支持系统完善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在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产业集群造就区域竞争优势的条件,提出产业集群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结果表明: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通过实施集群创导的可行路径,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条件与区域创新网络构成要素的讨论,以河南黄淮四市为例,剖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创新主体总体上缺位、创新资源匮乏、关系通道不足等制约了其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认为欠发达地区只有积极完善创新主体职能,努力丰富网络创新资源,主动开展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等,才能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发育速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知识与技术的载体,对区域产业聚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动力来自市场、区位优势、完善的制度体系、优越的创新环境氛围。探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动力不足的原因,对动力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路径,对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各地实施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地区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定位则是其首要步骤。学术界对如何促进区域科技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在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用SWOT分析法对中部地区科技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部地区科技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就如何促进中部地区科技进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 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 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 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 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 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 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作为集聚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主要区域,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地区比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山东省特点建立了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实力、创新潜力和创新综合实力三个方面对2016年山东省17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依旧处于领先水平,中部地区发展平稳,西部创新基础薄弱但发展潜力巨大。最后,针对各市创新能力提升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对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有着重大意义,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强地区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重庆市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为系统识别和准确认识城区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而为制定城区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提出了构建合适的创新型指标体系,以综合评价城区创新效果;通过综合评价法,以重庆市南岸区2008—2017年数据为样本构建创新型城区指标体系,对需求、要素、产业、环境、制度、组织和文体创新这七大类二级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要素创新已进入萧条的经济周期,环境创新并未受到较高重视,组织创新发展停滞不前,应该充分发挥需求优势,合理利用要素资源,提倡环境绿色持续,转变组织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学习需求的做法是发展可持续性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必经之途.乡村特色文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客源优势等.目前研究区域文化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探讨区域文化的优势给乡村旅游带来的决策依据;2)讨论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3)如何利用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优点,结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