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刮膜机在镜面不锈钢钢板上铺出聚乙烯醇(PVA)原膜,再经过染色、拉伸、补正等工艺制备PVA偏光膜.通过水热法制备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尺寸主要分布在2~4 nm,且其水溶液在500~400 nm间的光透过率下降22%,将PVA粉体溶在制得的GQDs水溶液中,制备PVA/GQDs复合偏光膜.结果表明:与PVA偏光膜相比,单片透过率略有下降,但GQDs的加入使偏光膜的直交透过率降低且低于0.1%,从而提高偏光膜的偏振度,达到99.9%以上.  相似文献   

2.
利用遗传算法设计了工作在27. 5?30. 5 nm、26. 5?3! 5 nm和25. 5?32. 5 nm波段的 Mg/SiC反射式宽带多层膜偏振片.性能参数显示,宽带偏振片在拓展了带宽的同时能够保证较高 的偏振度并且能够获得更大的有效积分通量.分析了粗糙度及厚度控制偏移对宽带偏振片性能的 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粗糙度及厚度偏移对s光反射率的影响大于对偏振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遗传算法设计了工作在27.5~30.5nm、26.5~31.5nm和25.5~32.5nm波段的Mg/SiC反射式宽带多层膜偏振片.性能参数显示,宽带偏振片在拓展了带宽的同时能够保证较高的偏振度并且能够获得更大的有效积分通量.分析了粗糙度及厚度控制偏移对宽带偏振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粗糙度及厚度偏移对s光反射率的影响大于对偏振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 Matlab的彩色图像偏振度计算方法,避免了传统灰度转换法中由于偏振片具有适用波长范 围带来的偏振度损失.通过实验,分别研究了彩色偏振度图像在有遮挡物及相似背景下的目标物识别应用.结果表明,采 用彩色偏振度图像方法,可有效提高目标物体的可视化清晰度,分辨出强度图像中无法显示的细 节 特 征,为 后 续 的 图 像 处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聚酰亚胺和聚二甲基硅氧烷两类材料为例,研究了聚合物微透镜阵列的制备工艺以及与CCD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单片集成工艺,阐述了光学聚合物用于单片集成应具有的材料性能,对热熔产生的光刻胶微透镜阵列进行反应离子刻蚀得到了这两种聚合物材料微透镜阵列。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底上分别制备VO2单层薄膜与TiO2/VO2双层薄膜,并在Ar气中进行退火.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LCR测试仪对薄膜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可见光透过率、电阻温度特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TiO2/VO2双层薄膜的相变温度降低到56℃,电阻温度系数为-1.087/℃,可见光透过率提高了20%~30%,且薄膜生长致密均匀.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下光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和变色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稳定的WO3和TiO2溶胶,溶胶颗粒分散不团聚,颗粒尺寸集中,并采用提拉法和旋涂法成膜,组装成光电致变色器件,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下光电致变色器件的透过率变化.结果表明,l000W碘钨灯光照10min后,器件的透过率由变色前的70%下降到变色后的20%左右,达到了对可见光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流动聚焦型微液滴生成装置进行油包水液滴的制备,比较了3种不同的单液滴阵列捕获芯片对单液滴的捕获效率和操作性能,选取上下开口圆形结构获得满意的单液滴捕获。进一步利用该液滴生成和捕获一体式芯片进行了液滴中单细胞的包覆、单细胞的实时染色和细胞存活状态的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制备得到了粒径为75μm的单分散液滴,液滴捕获芯片中的单液滴截留率为100%,单细胞包覆率约为33%。对捕获液滴中的单细胞进行实时染色结果表明,在5 min内获得了满意的细胞核实时染色,并通过细胞死活实时染色对细胞存活状态直接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a-WO3和c-NiO的互补电致变色性能,结合有离子掺杂的固体电解质,采用反应蒸发方法,制备了一种在可见光直至红外范围有优良电致变色性能的全固体电致变色器件.对于波长为0.56μm的入射光,光透过率的变化在60%以上.器件经数百次循环开关后仍有稳定的电变色性能.染色态到漂白态的响应时间为17s,漂白态至染色态的响应时间为60s.  相似文献   

10.
辣椒红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采用丙酮作为提取剂,依据色价E与透过率T的数学公式:分别测定各提取液的透过率,根据提取液透过率大小的比较,说明溶液被提取辣椒红的程度。经正文实验提出了优化工艺条件,产品收率达3.5%,色价E=161,产品质量超过国内外标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常规偏振发生器中机械转动带来系统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双液晶相位延迟器调制的偏振光发生系统,该系统由偏振片结合两片液晶相位可变延迟器(Liquid Crystal Variable Retarder,LCVR)组成.利用液晶相位可变延迟器的电控作用,计算机控制双LCVR延迟量的不同组合,实现对入射光波偏振态的调制.通过对Stokes参数定义中的6种特定偏振态的测定,验证了此方案的可行性,偏振度的精度可达千分之一,可为系统定标和测试提供更加精确的偏振光源,并能大幅提高偏振测量系统的精度、节省实验时间.  相似文献   

12.
用严格耦合波分析亚波长金属光栅和高频电介质光栅的衍射性质,给出了亚波长金属/电介质双层光栅偏振片的设计,同时通过严格耦合波分析给出了这种偏振片的TM波的反射特性和反射偏振比.  相似文献   

13.
以2-(2-羟基-5-磺酸基苯基)-5-氨基-2H-苯并三唑基团为封闭基,对位酯或磺化对位酯为重氮组分,合成了黄、橙、红和蓝色4只M型活性染料,并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合成的染料对棉纤维染色,测定了染料的上染率和固色率,发现黄色染料的染色性能较差.与未染色的棉纤维相比,染色后棉纤维的紫外线透过率大大降低.未染色纤维的UPF值为1.3,经过黄、橙、红和蓝色染料染色的棉纤维的UPF值分别为5.9、13.7、18.8、17.5,除黄色外都达到了很好的抗紫外线效果.通过对比也发现深色织物的抗紫外线效果比浅色的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双Wollaston棱镜偏振干涉成像光谱仪的光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光通量是振干涉成像光谱仪的关键参量之一。该文在非理想情况下,通过分析Wollaston分束器和检偏器对入射光强的削弱作用,对基于双Wollaston棱镜的偏振干涉成像光谱仪的光通量进行了讨论,得到了较精确的光通量表达式,给出了最大调制度下的通量数值,并与近似理想条件下的光通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对紫外-可见光谱区星载光栅光谱仪的响应偏振敏感性的问题,采用加入退偏器的方法来消除仪器的偏振响应,保证成像光谱仪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退偏器根据大气偏振的特点采用简单双光楔结构旋光退偏器,给出了其退偏度理论表达式,计算分析了系统的线性偏振敏感度.采用矩阵计算法推导分析了退偏器的偏振像差矩阵和光学传递矩阵,重点分析了退偏器引入的双像对成像光谱仪像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加入退偏器后,仪器偏振响应敏感度小于1%,系统MTF下降小于1.5%,像质满足使用要求,完全可应用于星载光栅成像光谱仪.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利用光学、微波遥感数据反演土壤湿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ASAR-APP和TM影像数据,研究了小麦覆盖地表的土壤湿度反演方法.首先,利用冠层后向散射模型MIMICS(michigan microwave canopy scattering),分析了第二入射角模式(IS2)2种极化组分散射对总散射的贡献,确定了土壤湿度反演的最佳极化模式;其次,分析了植被微波单次散射、植被层双程透过率与NDVI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单次散射及双程透过率模型,然后,结合IS2入射角模式ASAR数据,建立土壤湿度反演模型.最后,基于模拟数据和获取的ASAR、TM影像数据,利用半经验模型反演土壤湿度.研究结果表明:IS2_HH模式土壤散射在总散射中贡献更大,该数据更适合土壤湿度反演;植被微波单次散射、双程透过率与NDVI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以利用线性模型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经验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土壤湿度,反演和实测的土壤湿度相关系数为0.75,均方根误差为5.07%.  相似文献   

17.
偏振成像系统的颜色校正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偏振片消除由光照不当等产生的镜面反射,将线性偏振片与彩色工业相机等构成偏振成像系统,提高一些表面光滑物体的成像效果.对构建的偏振成像系统进行了原理分析,并基于系统的稳定性与重复性,证实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不会影响系统采集的颜色数值,之后分别采用多项式回归和BP神经网络对其进行了颜色校正,并对比所得结果从中选择出最优的校正算法,以达到在消除镜面反射的同时,较好地保留物体颜色特性的效果.应用该系统及颜色校正结果对电路板成像,既消除了镜面反射光,又使色差从55.5523降低到了4.0439.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斯托克斯矢量法分析偏振片和1/4波片产生各种偏振光的原理,以及如何多次使用偏振片和1/4波片,达到无限远的全视场显示效果。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多层回折线结构的VICTS天线极化实现方式,首次采用两个回折线极化器级联的方式,以一个统一的极化器结构,在一副VICTS天线上实现线极化补偿和线/圆极化转化功能.天线无需更换极化器,即可实现线极化和圆极化的自由切换.设计了一个直径D=100mm的模型,验证了这种全极化可调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