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开始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
村干部、乡村精英及普通民众是村委会选举的直接参与者.三者在村委会选举的博弈中,往往以村干部和乡村精英的联合胜出而告终,普通民众一直处于权力的边缘,导致选举力量的严重失衡.这不仅促使了部分民众的政治冷漠,也阻碍了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首先要规范村民选举制度,细化操作流程.其次要保障村民选举制度,加强国家主导.最后要拓宽村委会选举出入口,消解地方利益集团.通过上述措施打破村干部与乡村精英之间的利益组合,畅通普通民众参选通道,平衡选举权博弈中的三方力量.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为加强对基层社会资源的控制,不断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整合,而实行地方自治则是当时通常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山西进行创制新"村制"探索,并最终走上了乡村社会体制变革的道路。由此,国家权力不仅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也正式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替代了乡村社会原有的权力组织。由此可知,当时国家政策不仅在有计划地改造基层社会,且已成功介入了乡村社会的秩序再构、权威重塑等领域的具体操作过程。通过对民国时期以山西"村制"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考察,可以揭示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自治思潮兴衰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村干部、乡村精英及普通民众是村委会选举的直接参与者。三者在村委会选举的博弈中,往往以村干部和乡村精英的联合胜出而告终,普通民众一直处于权力的边缘,导致选举力量的严重失衡。这不仅促使了部分民众的政治冷漠,也阻碍了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首先要规范村民选举制度,细化操作流程。其次要保障村民选举制度,加强国家主导。最后要拓宽村委会选举出入口,消解地方利益集团。通过上述措施打破村干部与乡村精英之间的利益组合,畅通普通民众参选通道,平衡选举权博弈中的三方力量。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为加强对基层社会资源的控制,不断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整合,而实行地方自治则是当时通常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在此背景下,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山西进行创制新"村制"探索,并最终走上了乡村社会体制变革的道路。由此,国家权力不仅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也正式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替代了乡村社会原有的权力组织。由此可知,当时国家政策不仅在有计划地改造基层社会,且已成功介入了乡村社会的秩序再构、权威重塑等领域的具体操作过程。通过对民国时期以山西"村制"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考察,可以揭示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自治思潮兴衰的主要特征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传播生态的基本框架是信息技术、传播范式和社会行为。信息技术与范式结合并凸现在信息传播中,媒介生态环境也会随之变化。传播范式对传播生态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自古至今依然。新闻传播中对信息的组织、选择和传送如果进入一种流程,那么传媒内容程式化、传媒使用的语言规范化、传播过程模式化就不可避免,因为范式渗透其中,信息传送经常失衡,受众的趣味、爱好、观念、行为乃至于思想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从此意义上说,新闻范式的控制归结于政治需要和国家利益,其实质还是对文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广大军民艰苦抗战的同时,在乡村政权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最终创造出“三三制”这一既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它改变了传统以乡绅地主为主体的乡村社会权力格局,国家政治权力在两千多年来首次以现代政党组织的形式对乡村社会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种乡村管理体制是新中国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雏形,也为今天的村民民主自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自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两千多年里,“大一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官民共治”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从而实现“摄取乡村资源”和“降低治理成本”的统一。而“官民共治理”的“乡里制度”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即以血缘为前提的有限自治。本文追溯了乡里制度和官民共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特点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广西的县政改革标志着政府管理从“无为”而治向“有为”政治的转变.在“行新政用新人“的理念下,新桂系政府采用了一批新的县长取代传统士绅.通过追溯广西县长群体的选拔、构成特点和地位作用,探讨在近代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的过程中这一关键群体的形象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创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势必要求新时期的农村政治进行民主化改革。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关键在于基层社会政治制度创新,即要重新调整乡村社会的权力配置,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同农民群众之间沟通协商的机制,依法行政,提高效率,推进农村民主化的向前发展,从而达到对农村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以村民选举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自治的改革经过30年的发展,乡村民主逐渐从自发性民主过渡到现实性民主,在国家权力的推动下,乡村社会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有法律保障的民主权力。村民选举能够在乡村逐渐推行,主要得益于四种力量的推动,即各地农民的实践、民政部门的总结、中央高层的推动和全国人大的立法。乡村民主的每一步发展,都和行政力量的推动紧密联系,可以说村民选举是民间智慧和国家权利相互配合,共同寻找到的一种新的乡村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全国各地的社区建设都十分注重居委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然而,居委会选举鲜有创新。居委会选举创新不够表面上是由于居民对选举的政治冷漠,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居民与社区利益的低度相关和基层政府对选举的操纵。改变居委会选举困境的办法是加大社会资本投资,建立有限政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作者第一手调查资料 ,紧密结合广东农村撤区设村、统一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改革实践 ,从农村二元权力结构的理论视野 ,着重分析了村民选举后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认为 ,直接公开的村民选举导入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权力 ,促使农村权力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的转型。在现行的宏观政治框架内 ,建立在权力资源配置多元化和权力来源渠道二元化基础之上的农村党政关系 ,通过“两票制”和“二选联动机制”把村民选举的制度机制同时引入村委会与党支部建设 ,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 -发展村民自治”双赢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网络的出现对信息的传播更是如虎添翼.但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所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每一个国家内都普遍存在,所不同的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所显现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本论述通过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介绍,分析了在网络传播由于信息接受者的因素、文化氛围的因素、不同文字的因素、国家的政治因素等造成的不对称现象,以及当前我国应对网络传播中信息不对称所采取的策略.确保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拥有“资源共享”的权利,使每个人都具备和享受这种权利.  相似文献   

15.
乡村基层权力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完善乡村基层权力监督有利于肃清基层政治生态,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原则,确保基层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针对当下监督实践中面临的监督对象覆盖不够全面、监督效果较弱、民主监督意识淡薄以及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现实挑战,有必要从健全监督机制、优化监督结构和创新监督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完善乡村基层权力监督。  相似文献   

16.
传播是社会的皮肤 ,它不断感知着我们自身及周围发生的一切 ,同时传播也是社会和组织的黏合剂 ,它使社会和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在抗击“非典”时期 ,各高校通过信息传播不断地及时了解新问题、新情况 ,并及时做出决策。同时 ,高校通过信息传播使全体师生员工统一认识 ,充分发挥了集体团结的力量。经过一次“非典”考验 ,各高校变得更加成熟、稳健 ,并能够沉着应对各种复杂的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退踞台湾之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及“外交”上面樯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对国民党政权的生存造成极大的挑战。为了巩固政权,建立其统治的“正当性”,国民党在台湾建立二元政治体系,以党国威权体制控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层面,而将基层选举作为巩固威权统治的机制。从国民党对地方选举制度的设计以及操纵选举的策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在台湾实施地方选举,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地达到社会控制与政权统治。  相似文献   

18.
“软权力”作为国际政治话语力的“软力量”特征,已经被演义为新的国际战略传播行为。“暖实力”的战略传播较之美国“冷实力”在战争活动中的“帝国霸权”运用,具有深厚的国际道义基础。新媒体环境下,借助“中国梦”之“暖实力”的价值传播和军事外宣功能,对于进一步提升和扩大我军“军事软实力”在全球化发展中维护世界正义、道义与和平秩序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权力转移和其他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为信息传播领域带来新动力,而互联网则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场域。20世纪70-90年代的“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运动有得有失,如今仍有其积极意义,启示了在互联网平台上类似运动开展的可能性。当前由美国主导的互联网信息秩序仍然是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一种新秩序亟待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从之前运动中获得启迪,而新的形势和条件要求重寻理念、重塑主体、重建制度,在多元化格局中寻找秩序建立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城市基层治理研究存在三种路径,即国家政权建设的路径、社区治理的路径、基层民主的路径。遵从国家政权建设的学者认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变迁无非是国家政权不断下沉,以期实现对变化中的城市社会重新渗透和控制;秉持社区治理研究路径的学者指出,虽然国家在竭力渗透和控制城市社会,但是城市化和市场化造就了新的政治行动者、价值观念、关系网络,于是国家政权在控制社会的同时也被社会改造,集中体现为权力运行逻辑的变化;偏好基层民主的学者则认为国家主导的居民委员会制度革新,在客观上打开了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大门,虽然基层民主的质量尚难令人满意,但是利用现有的参与体制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已然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