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对公路施工作业区层级限速方案实施效果作出合理评价,分析了公路施工作业区层级限速方案种类,从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的角度选取速度偏差变化系数、等效最小安全距离、平均车辆总延误、平均最大排队长度,作为公路施工作业区层级限速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在30种交通组成条件下应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对6种层级限速方案进行仿真,得出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值,并利用加权加法平分法对4种指标值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当公路施工作业区交通量不大于1 080pcu/h且小车比率越大时,一级限速方案的效果较强;当公路施工作业区交通量介于1 080与1 440pcu/h之间且小车比率越大时,二级限速方案的效果较强;当公路施工作业区交通量介于1 440与1 800pcu/h之间,且小车比率越小时,三级限速方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穿城市的部分干线公路不能满足其过境交通功能,也严重干扰了城市交通的通行.为了缓解急剧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有限的道路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合理分流过境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各城市纷纷将干线公路改建至城市外侧,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利用规划的城市快速路解决兼顾过境交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通道.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G206公路(南岗至上派段)为例,探讨了此类兼具有干线公路和城市快速化道路的总体设计方案要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十车道高速公路复杂的交通环境,考虑交通量及货车比例双重因素影响,采取全面试验设计方法,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4种车道管理方案开展仿真模拟研究,以平均车速、路段通行能力、冲突数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车道管理方案评价方法,基于多组合交通条件下的车道管理方案评分提出十车道高速公路不同车道管理方案适用条件。结果表明:针对十车道高速公路,当交通量≤1 000 pcu/(h·车道数)时,宜在左侧一条车道禁行货车;当交通量>1 000 pcu/(h·车道数)且货车比例≤30%时,宜在左侧三条车道禁行货车;当交通量>1 000 pcu/(h·车道数)且货车比例>30%时,宜在左侧两条车道禁行货车。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线控系统交通延误,通过车流集散性分析,根据交通波理论,提出协调相位红绿灯车流到达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绿波交通构成和聚集车队通行需求,依据绿波车流时空图,探讨上下游交叉口的协调相位绿灯时间算法。进而结合次要道路交通需求,给出线控系统的系统周期和绿灯时间优化模型。最后以某干道为实例,进行成果试算及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相比现状,优化后实例干道延误下降了82.57 s/pcu,主次路系统延误下降了104.64 s/pcu;相比基于经典数解法的绿波方案,优化后实例干道延误下降了18.24 s/pcu,主次路系统延误下降了5.16 s/pcu。可见该方法可改善线控系统配时算法,有助于城市交通控制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交通工程学原理,对近20座城市出入口道路交通调查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出入口干道的交通组成,交通量的时间分布和纵向分布,行车速度变化、纵横向干扰和交通环境等基本交通特性首次提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变化模式。表明出入口干道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集散性和方向不均性等特点,属多功能的短程干线,它既有别于公路,也不同于城市道路。这些特性的发现,对于进行出入口干道的规划、设计及管理等均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界定对城市干道交通运行产生影响的道路空间分布,定义城市干道交通影响区,分析烟羽模型的宏观交通参数扩散适用性,进而通过研究区域内路段单元设置,将烟羽模型用于研究路段单元宏观交通参数的路网扩散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路段单元空间平均车速与交通强度的影响距离模型,从而得出基于烟羽模型的干道交通影响区范围,最后以某市主干道杨桥路为例进行试算.试算结果表明,周边26个路段单元的交通影响距离均延伸至杨桥路,其中14个路段单元构成杨桥路交通影响区范围边界.可见该计算方法可求出影响干道交通的路网范围,有利于干道交通生成规律与管理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鹿安波 《科技信息》2011,(24):I0307-I030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事业也随之迅猛发展。许多国道和省干道交通量不但超出预计的增长率,而且重载车辆超载超限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许多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上的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己不能适应迅猛增长的大交通量和重载作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缩短了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因此有必要研究适应目前交通要求的重载条件下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强度增补。  相似文献   

8.
廖婧仪  贾顺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8):12605-12611
为提高道路网通行能力,缓解干道拥堵,提高支路利用率,研究了非机动车流对机动车流的影响,并构建了影响模型,对机动车流的路阻函数进行改进。使用改进后的路阻函数构建微循环路网单向交通组织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路网交通效率最大,干道平均饱和度最小和微循环支路平均饱和度最小为目标; 下层模型是基于用户平衡分配的交通流分配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北京市西三旗地区某微循环系统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单向交通能够有效降低干道饱和度,提升支路利用率,平衡道路资源使用。在不考虑非机动车流影响时,进行单向交通组织的路段为9条,考虑单向交通影响时,进行单向交通组织的路段为4条,仅有两条路段重合,两种情况路网组织方案差异明显,所以应在实际路网优化时考虑非机动车流的影响。可见,考虑非机动车影响的微循环路网组织优化模型能够为实际单向交通组织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评价规划路网的服务水平,引入平均到达饱和度与延误率指标,以克服单一饱和度指标对路网交通流分配评价的不足.交通分配过程中,根据交通流三参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路段交通量与出行时间成一个“侧峰曲线”关系,采用交通分配模拟法基于“侧峰”路阻进行交通分配,引入了到达交通量和通过交通量的概念,并提出了平均到达饱和度和延误率指标对道路网络交通流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高速公路上大型车移动瓶颈影响效应及其对交通流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选取跟车距离标准差、速度标准差、车辆变道率和平均延误作为交通流稳定性评价指标,以大型车混入率为研究对象,对基本参数、车辆参数和可变参数进行设计,对不同的交通量、单向车道数、纵坡坡度条件下的交通流运行状态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交通量小于1 500pcu/h、车道数大于2、大型车比例小于60%、路段或路段坡度小于4%时未形成移动瓶颈,交通流稳定性高;随着大型车混入率增加(大于60%)、交通量大于1 500pcu/h、车道数为2、纵坡坡度大于4%的路段易形成移动瓶颈,车流的跟车距离趋向于大型车的跟车距离,速度离散性增大,稳定性降低;大型车混入率大于80%、交通量接近道路通行能力、车道数为2、坡度大于5%的路段,移动瓶颈效应会相互影响,严重时造成交通阻塞,交通流状态很不稳定。据此,将交通流稳定性划分4个等级。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设项目的增多对原有交通状况必然发生影响,随着中国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在规划阶段对交通影响进行评估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通过对中国交通影响评估现状的分析,采用"小区-路网"理论,对交通量进行估算,最后以软件的形式产生一个交通影响评估系统,完成交通影响评估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2.
交通仿真技术特别是TransCAD的OD(Origin-Destination)反推技术和VISSIM的动态仿真技术,是进行交通规划和交通影响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城市内大型公建项目越来越多.由于建筑规模大和土地利用性质特殊,大型公建吸引和产生的交通量势必对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路网造成冲击,导致路网局部的交通供求不平衡,引发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等问题.因此,在项目方案实施前对其进行交通影响分析非常必要.以淄博市银座购物广场为例,设计出项目交通影响分析的仿真流程,为交通影响评价提出了一种新的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判别城市干道绿波协调控制系统的优劣性,考虑绿波系统交通通行规律,提出绿波的不均匀度、通行比例、可达性、车队通行率、出行时间和单车平均延误等效率评价指标.然后通过交通冲突分析,以跟驰车辆速度差作为同向追尾冲突和直右合流冲突等安全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绿波协调控制系统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最后以某干道沿线交叉口为例,对基于数解法的3个绿波协调控制方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第2方案为最优方案,对应最大灰色关联度为0.733,此时数解法的初定带速与理想间距范围较为合理.可见通过构建绿波系统评价体系,提出的干道绿波协调控制系统交通评价方法有助于绿波控制技术的优选与改善.  相似文献   

14.
结合空间句法的原理和GIS技术对长沙地铁规划线路的交通可达性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可达性指标,指出长沙市城市远景轨道交通规划(2030)中所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规划地铁线路应强调组团的作用,适当增加地铁各干线换乘点,建设环状地铁路网;通过加强组团间的联系,带动整体城市的发展,避免交通过于集中城市老中心.  相似文献   

15.
基于CTM的干线信号模糊控制优化方法在大型活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城市干道在大型活动交通消散过程的控制效率,利用能够反映交通流动力学特性的元胞传输模型CTM实现消散干道交通信号优化控制.基于CTM建立了消散干道单向交通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滚动周期的干线模糊控制优化方法,通过实时调整主路绿灯时间从而实现绿波控制路段总延误最小的优化目标.对一个由4个路口组成双向六车道干线道路算例进行仿真,在消散干道主路输入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采用各路口绿灯时间一致的控制方案与各路口变化绿灯时间即优化控制方案2种情况下,主路消散方向上车辆总延误分别为4 254和3 825 s.算例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对于减少主路消散方向的交通流总延误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动态交通仿真软件VISSIM为基础,以路网可靠性算法为核心,建立了一个面向特殊地形城市的路网可靠性影响评价的动态交通仿真平台,提出了特殊地形城市路网可靠性评价指标和算法.以兰州市为例,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城市内复杂的交通路况以及各个路口较低的通行效率,设计了一种主要面向路况中主干道与次干道分明的交通信号灯系统,在主干道上采用双向干线协调控制。当交通非饱和状态时,在一种改进的相位模式下,以降低车辆延误为目的,建立交通系统数学模型,并根据数学模型对路段进行优化和配时。选择数传电台实现相邻路口间的通讯,选择GRM模块实现路口与远端监控中心的通讯,并给出了相应的电路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道路网通行能力、缓解停车供需矛盾,从道路负荷度、车辆绕行及路侧停车需求三方面出发,构建针对城市办公区路网单行交通组织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最小干道路段平均饱和度、车辆最小绕行系数及最大停车泊位增长率为目标,力图优化单行方案以使目标函数最小;下层模型假定出行者遵循用户平衡分配原则选择路径,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算法处理多目标问题。最后对北京市某办公区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组织单行交通之前,干道饱和度明显降低,支路利用率显著提高;同时在保证较低的车均绕行距离的前提下,路侧可设置泊位数增大,支路可增设的路侧停车泊位为实施单行交通组织前的2.9倍。由此可见,研究提出的优化模型可为办公区等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城市中心区域组织单行交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以环杭州湾区域内高速公路和主要干道组成的路网为研究对象,建立VISSIM动态交通分配仿真模型,模拟杭州湾跨海大桥发生紧急事件的多种场景;从路网、路径和路段3个层面出发,评估不同严重程度事故对路网整体运行状况的影响;量化评估车载诱导系统的作用.结果表明,事件持续时间是影响路网运行最关键的因素,相关部门的应急救援能力急需提...  相似文献   

20.
为利用有限的交通采集设备,实现全面掌握城市路网交通运行状况、快速有效制定管理措施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封闭环"式检测线圈布设方式和城市局域路网交通量与OD矩阵估计方法.以交叉口转弯比例稳定性实证研究为基础,建立理论模型,并探讨路段分配流量和OD估计唯一性问题.采用蒙特卡罗法设计车辆转弯行为仿真模型,并提出了局域路网交通量与OD矩阵估计的集成仿真方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实际路网上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可为先进交通管理系统相关交通模型的建立和交通采集设备的布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