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大江 《科技信息》2008,(5):159-159
本文回顾了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对于现有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演化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证明了由Aharonov和Anandan假设的量子循环演化及几何位相可以普遍地存在于量子体系及循环演化存在只依赖于初始条件,与哈密顿的形式无关。并举例演示。  相似文献   

3.
软件的演化     
信息社会,软件已经成为无所不在和不可或缺的,所有的软件产品应该对它们的可靠性承担责任。虽然对可靠软件原本的假设是软件实现应该是有效的,而且大体是无错的。近来对软件适应性和可维护性要求越来越高。例如2004年ACM/IEEE软件工程师学习计划指引把软件演化列成软件工程师教育的十个关键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4.
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的角度.探讨缓解满足城市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与控制城市用地扩张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总结了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机制,提出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空问合理演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冀中拗陷晋县凹陷及邻区束鹿、前磨头凹陷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分析,认为晋县凹陷基本构造特征为:“南北分区,东西分带”,其形成和演化可分为孔店-沙四期(Ek一Es4)、沙三-沙二期(Es3-Es2)和沙一-东营期(Es1一Ed)3个阶段;冀中拗陷南区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自西向东具有凹陷规模由大变小,次级构造单元由宽变窄,形成时期由早变晚,下第三系烃源岩层位数由多变少、时代由老变新、资源量由富变贫,次级横向构造带比较发育且有逐步由强变弱的趋势等规律。最后探讨了南区构造演化的形成机制,认为南区诸凹陷的演化与衡水横向变换构造带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提出用演化博弈理论建模移动自组网非协作路由问题,在证明了博弈的Nash均衡和无环的有效路径之间一一对应之后,给出了基于演化博弈的路由算法.该算法采用模仿者动态机制调整策略使博弈逐步收敛于Nash均衡点.仿真结果显示在能保证节点密度的情况下,新的路由算法的报文发送率接近于节点间无条件合作假设下的路由算法性能.  相似文献   

7.
人性假设讨论及由此引发的企业家激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主要的人性假设入手,讨论了企业家的人性假设主流应归属于“经济人”假设,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企业家激励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8.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信用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电子商务信用策略的模型假设与构建,探讨了数据选取与演化过程模拟,对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平台动态防御系统对病毒的适应性和防御效能,对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平台动态防御演化博弈模型和状态迁移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从病毒传播感染机理入手,阐述了平台状态迁移动态防御和有限理性假设下的演化博弈原理,分析了平台动态防御中节点状态转移关系和影响因素;其次,定义了平台动态防御的演化博弈模型和关键参数,考虑迁移平台与病毒类型之间的免疫特性,提出免疫因子和防御节点收益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算例给出了单个状态演化稳定分析流程和方法,设计了节点状态迁移演化均衡策略生成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平台动态防御节点状态迁移演化均衡策略具有更好的防御效能,可有效解决平台动态防御系统在面对随机攻击病毒的平台迁移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基础。本文模仿管理理论"丛林"对人性假设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基于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的人性假设矩阵,从而将人性假设归类入"实体—静态""实体—动态""关系—静态"及"关系—动态"四个象限。在梳理西方实体人性假设与东方关系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论证了未来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应定位于"关系—动态"象限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了人性假设整体性、过程性、演绎性与非均衡性的特征。最后,本文还指出未来管理理论将出现的四种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企业资源基础论而形成和发展的企业能力理论,其实质是企业的知识本质论,而人力资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对于企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化具有决定性作用。以企业知识为纽带,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配置和激励对其相应作用的分析,构建了人力资本对企业能力的作用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2.
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哲学假设,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石。心理学的历史表明,对人性看法的逐渐改变带来了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模式。从各流派所持的人性观的不同可以洞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和转向:从“物化”到“人化”;从主体到存在;从现代到后现代;从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人性假设理论,认为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本质都是“满足人”假设,即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了需要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而满足需要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满足人”假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满足教师根本需要为基础,逐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以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满足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提出THERP方法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人误概率遵从对数正态分布假定的欠合理性、THERP方法中设计出的条件人误概率不确定性边界的计算缺乏连贯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修正建议——假定人误概率P遵从贝塔分布,并阐述了这一建议的理由.但为了尽量保持THERP方法定量分析的体系及便于计算,最终建议依实际分析的情况交替使用人误概率遵从贝塔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的假定并具体给出了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两者的辩证统一。科学技术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逐渐从对自然的受动关系走向更加能动的关系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作用。虽然科学技术在发展和运用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只有提高人类的素质,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是一个自我决定的文化存在物,因此,我们只能在这个意义上遵循自然,但是,由于我们在自身的进化中所表现出的不成熟性,因而我们对自然的遵循也同样表现为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便有了三种不同性质的遵循自然的方式:动物式的遵循、科学意义上的遵循和道德意义上的遵循.这三种遵循的方式是我们在自身进化的不同时期对待自然的态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灵魂,究竟有没有灵魂,灵魂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什么,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贤哲关于灵魂的论述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按他们所关注的侧重点及其认知水平的不同,可相应地将古希腊关于灵魂问题的探讨划分为自然灵魂?伦理灵魂和神学灵魂这样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初,灵魂被泰勒斯用来解释自然界的生成变化;到了阿那克萨戈拉或至少苏格拉底那里,灵魂则主要用于阐释人性的善恶,对自然的解释已退居次要地位;后来普罗提诺则直截了当地把灵魂当作具有神学意义的太一之派生物。自然→人→神,是古希腊灵魂概念之流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From the principle of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OC), this work presents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phology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evolution of landforms. First, we validate the assumption: Erosional slopes may be treated as SOC systems. Thus Sand-pile models will reflect the universal process of energy dissipation within the slope accumulation under the self-organizing actions. And the scale and frequency of deposit landforms will be related by Fractal structure. Then, by analyzing the field data, such as landslides, rockfalls and debris flow fans, in three typical areas, the power law for the magnitude-frequency seems very robust. Furthermore, some problems in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The molecular clock runs more slowly in man than in apes and monkeys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W H Li  M Tanimura 《Nature》1987,326(6108):93-96
The molecular clock hypothesis postulates that the rate of molecular evolution is approximately constant over time. Although this hypothesis has been highly controversial in the past, it is now widely accepted. The assumption of rate constancy has often been taken as a basis for reconstructing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sms or genes and for dating evolutionary events. Further, it has been taken as strong support for the neutral mutation hypothesis, which postulates that the majority of molecular changes in evolution are due to neutral or nearly neutral mutations. For these reasons, the validity of the rate constancy assumption is a vital issue in molecular evolution. Recent studies using DNA sequence data have raised serious doubts about the hypothesis. These studies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suggestion made from immunological distance and protein sequence data that a rate slowdown has occurred in hominoid evolution, and showed, in agreement with DNA hybridization studies, that rates of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odents than in man. Here, rates of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in rodents are estimated to be 4-10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higher primates and 2-4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artiodactyls. Further, this study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hominoid slowdown hypothesis and suggests a further rate-slowdown in hominoid evolu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ariation in rate among mammals is primarily due to differences in generation time rather than changes in DNA repair mechanisms. We also propose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divergence times between species when the rate constancy assumption is viol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