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预实验,观察和了解在24.8℃下九孔鲍精子与盘鲍卵子授精,及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出现的时间.采用不同浓度的乙烯脲失活九孔鲍精子的遗传物质,确定其最佳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遗传物质失活的九孔鲍精子和盘鲍卵子授精,用CB进行不同持续处理时间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出现的方法诱导多倍体.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4.8℃下,作为失活九孔鲍精子遗传物质的乙烯脲,当其质量分数为0.5‰和处理时间为10 min是比较适宜的;用遗传物质失活的九孔鲍精子与盘鲍卵子授精,在授精后10 min,用浓度为1.0 mg.dm-3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24 min,表观三倍体率达65%以上,表观四倍体率达5%左右.稚鲍的倍性检查中,雌核发育多倍体占总多倍体数的80%,杂交多倍体占20%.盘鲍异源雌核发育的三倍体率达到93%,四倍体率为3%左右.  相似文献   

2.
应用热休克、冷休克、6-DMAP和CB处理黄颡鱼受精卵,探讨诱导三倍体的适宜方法.4种方法均能诱导黄颡鱼受精卵形成三倍体胚胎.受精卵经热休克处理(受精后第8min,40℃处理2min),诱导率为93.3%,孵化率为78.6%;冷休克法(受精后第3min,4℃处理15min)诱导率为63.3%,孵化率为82.3%;受精卵经6-DMAP和CB处理得到的诱导率较低,分别为26.7%和10.0%.综合考虑,热休克法及冷休克法为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3.
杂色鲍♀×盘鲍♂杂交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过程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杂色鲍♀×盘鲍♂种间杂交受精主要表现出两性融合的特点.盘鲍精子进入杂色鲍卵子,9 min后中心粒发育为星光;精子头部逐渐膨大、液化形成雄性原核,39 min后与雌性原核会合,而后融合.约3.2%的受精卵中观察到1个受精卵中同时存在3个即将融合的原核,这可能是多精入卵或卵子染色体组自发加倍的结果.42 min后开始第1次有丝分裂,此时在极个别发育卵中发现固缩的染色质小体、微核、或分离不同步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折叠萝卜螺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叠萝卜螺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受精卵从产出到仔螺孵化在(25±1)℃恒温条件下历时327h,胚体增长6 4倍,担轮幼虫和幼螺形成期历时最长,约占整个历期的73 7%.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分为6个时期,即: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仔螺形成期和仔螺孵化期,无面盘幼虫期.担轮幼虫不形成明显的口前纤毛束和口后纤毛束及顶板,纤毛均匀分布于胚体表面.  相似文献   

5.
细胞松弛素B诱导马氏珠母贝四倍体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在珍珠贝多倍体诱导中四倍体形成的机制 ,用醋酸地衣红染色技术研究抑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受精卵第一极体排放后的染色体行为。试验用贝为人工养殖贝 ,贝龄为 2~ 3龄。试验用水为沙滤海水 ,海水比重 1.0 18~ 1.0 2 0 ,p H值 8.10~ 8.30。2 6℃~ 2 8℃下人工授精 ,授精前用 6× 10 - 6氨水处理卵子10 m in~ 15 min。处理组用 0 .5 mg/ L 细胞松弛素 B(CB)处理受精卵 15 min;对照组为不做任何处理的受精卵。受精后每隔 3m in取样观察 ,直至受精后 6 0 min。观察结果表明 ,在第 2次减数分裂期间 ,染色体分离有 4种主要类型 ,即“随机三极分离” (2 8.1% )、“不混合三极分离” (7.6 % )、“联合双极分离” (19.3% )和“离散双极分离” (13.6 % ) ,余下的 31.5 %因染色体混乱或难以确定而无法分类 ,但似乎是以上 4种分离的变体。在受精后33m in~ 42 min,在联合双极、三极和离散双极分离的细胞中分别形成 2 ,3和 4个原核。将各种分离类型所出现的频率与产生的三倍体 (33% )和四倍体 (2 2 % )比较 ,表明导致四倍体形成的是“离散双极分离”;“不混合三极分离”也可能导致四倍体的形成 ;导致三倍体形成的是“联合双极分离”;导致非整倍体形成的是“随机三极分离”和其他不规则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广东引进斜带石斑鱼受精卵1.5kg(约2.2×106粒),孵出仔鱼约1.8×106尾,在水温25.0~28.8℃、盐度25.6~28.4、溶解氧5.7~7.3mg/L的条件下,使用海水小球藻、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蒙古裸腹溞、不同规格的微颗粒配合饲料和鱼糜进行饲喂,经72 d培育出平均全长44.1mm的幼鱼约3.05×104尾,育苗成活率达1.7%.  相似文献   

7.
于2005年11月~12月利用从日本引进的西氏鲍与盘鲍进行了杂交育苗实验,获得西氏鲍♀×盘鲍♂、盘鲍♀×西氏鲍♂、西氏鲍♀×西氏鲍♂和盘鲍♀×盘鲍♂4个组合的F1代.对西氏鲍和盘鲍的卵径以及4个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胚胎发育速度、子代早期阶段的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氏鲍和盘鲍的卵黄径并无明显差异,而二者的卵膜径差异显著.西氏鲍♀×盘鲍♂的受精率为19.1%~65.3%,孵化率为76.3%~84.8%.盘鲍♀×西氏鲍♂的受精率为22.3%~82.7%,孵化率为77.1%~85.2%.在水温19.0℃、盐度30的条件下,杂交组合比自繁组合的胚胎发育速度明显滞后.在鲍苗生长的早期阶段(12、20、30、60 d),各组合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从100 d后,杂交子代的生长速度快于盘鲍和西氏鲍的自繁子代,其中以西氏鲍♀×盘鲍♂的生长速度最快,与其它组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但是,在180 d内,杂交组合和自繁组合稚鲍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人工四倍体皱纹盘鲍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化学药物进行诱导皱纹盘鲍四倍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精后10min开始,用1mg/l浓度的CB持续处理皱纹盘鲍受精卵30min通过阻止极体释放,可获得21.9%的四倍体胚胎。用0.05g/L浓度的秋水仙素,在受精后40~50min的效应时间开始处理,持续3min能抑制皱纹盘鲍的第一次有丝分裂,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3.0%,此外观察到,秋水仙素对染色体组加倍最为敏感的效应时间,也是胚胎对诱导处理  相似文献   

9.
以热休克阻止受精卵第1次卵裂进行斑节对虾四倍体诱导实验.结果表明:热休克温度为38~41℃,处理起始时间在受精后20~30min,处理持续时间为1~2min,四倍体诱导率为4.1%~47.6%.  相似文献   

10.
采用May Grunwald-Giemsa染色法研究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a)血细胞的显微结构,根据细胞大小和核质比将九孔鲍血细胞分为3类:大细胞、中等细胞和小细胞.血细胞密度为(8.32±4.76)×106/mL,大细胞、中等细胞和小细胞分别占血细胞总数的3.6%、91.7%和4.7%.透射电镜下血细胞可分为两类:颗粒细胞对应于光镜下的大细胞和中等细胞;无颗粒细胞对应于光镜下的小细胞.用细胞化学的方法证明九孔鲍血细胞中含有多糖、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它们的阳性率分别为57.3%、95.2%、86.3%、6.7%;但是根据血细胞的这几种成分不能区分血细胞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