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0.105M NTA高压离子交换排代色层法分离Nd、Sm、Y三元素,研究了不稳定阶段排代离子进入稀土区段的过程,对氢阻滞床和铜阻滞床的不同情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由排代离子浓度计算“最小柱比数”的经验式。明确了在这种条件下“最小柱比数”与区段长度的关系。实验表明,用氢作阻滞离子时无论排代剂中加入硝酸铵与否,由于没有排代离子穿过稀土区段前沿,稳定区段的移动速度可用公式进行计算。在用铜作阻滞离子时,排代剂中不含有硝酸铵,则仍然可以用上式计算稳定区段移动速度;如果含有硝酸铵,则有一部分排代离子穿过稀土区段,不起排代作用。由此,我们提出了一个计算穿透铵量的经验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用加压排代色谱法从堆照产物Fe中分离出无载体放射性同位素60Co,54Mn及纯化55,59Fe.以DTPA作排代剂,H+为阻滞离子,研究了阻滞离子、排代剂pH、线性流速及柱比等工艺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其最佳工艺条件为:cDTPA=0.05molL-1,cVc=0.05~0.10molL-1;pH=6.0~8.0;线性流速为7.5~10cmmin-1;柱温:70℃;柱比大于0.5.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用高压离子交换排代法富集锂同位素时,理论塔板当量高度(HETP)和离子交换树脂的颗粒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到 H=(?),α=2.4,证明了 Snyder 公式适用于简单排代机制的同位素分离体系。并对一些实验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以EDTA为排代剂,用高压离子交换螯合排代法分离重稀土元素时,不同的阻滞离子对分离效果的影响.阻滞离子-树脂的亲合力和阻滞离子-排代剂络合物的稳定性是阻滞离子影响稀土元素分离效果的2个因素.在稀土分离中,选择阻滞离子时,综合考虑上述2个因素,是实现有效分离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在升温条件下以EDTA为螯合剂排代分离稀土时缓冲剂NH_4Ac的作用。提出了利用模拟滴定曲线预先选择缓冲剂浓度控制排出液的酸度的方法;研究了缓冲剂对谱带移速的影响;证明谱带移速正比于“有效”排代离子的浓度反比于树脂的体积交换容量。指出大孔树脂在稀土分离中,比732型阳离子树脂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中,我们首次将Nernst-Planck方程应用于离子换排代色谱的理论研究。对于两组分体系,得到了稳态条件下浓度分布的分析解为CA·CB-ZAZB=C0exp(gx)式中CA,CB为A、B离子的浓度,C0为常数,g为与扩散系数及流速有关的系数。由以上理论结果,可以对同位素分离过程的浓度分布及实际操作过程出现的极限实集等实验现象做很好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硬质地层中扩孔气动冲击器的排屑性能,基于岩屑颗粒在排屑流场中的临界流速原则,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和Fluent仿真软件,研究了一种与排屑性能相关的扩孔气动冲击器设计方法,并将该设计方法在反向扩孔气动冲击器上进行应用.得到设计前后冲击器排屑流场内气相速度分布规律,岩屑颗粒速度及轨迹变化情况和环路内岩屑颗粒浓度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扩孔气动冲击器排屑流场环路内岩屑颗粒临界流速为6.02m/s,采用该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加反向扩孔气动冲击器的排屑性能,使得排屑流场环路内气流速度增加到10m/s左右,岩屑颗粒在排屑流场的停留时间减短,流场内颗粒浓度分布范围由0~100kg/m3下降到0~4kg/m3.  相似文献   

8.
为综合分析影响磁约束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研究了磁剪切平板模型下,同时具有杂质离子及平行流速剪切效应的离子温度梯度(ITG)不稳定性的准线性流体理论。分析表明,主要离子与杂质离子的平行流速剪切对不稳定性的影响性质相同。杂质离子的流速剪切及反向密度梯度分布增强了主要离子的温度梯度及流速剪切的驱动机制。该结果对于解释离子输运的某些特殊的实验现象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带排扭矩能否被有效利用.通过控制润滑油流量逐渐增大,对液黏测功机带排扭矩的变化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最大带排扭矩范围内,测功机的加载扭矩随润滑油流量增加而线性增加,故加载初始可通过控制润滑油流量使测功机在最大带排扭矩范围内实现小功率线性加载,同时给出了满足总功率损失最小时最佳摩擦片间隙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计算刷式密封的介质流动,建立了刷丝束截面的2维紧凑叉排管束模型,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求解。研究了刷丝束截面泄漏流的压力和流速分布及压差、刷丝轴向排数和管距对泄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周向1排与周向6排刷丝的模型所计算的压力和流速基本吻合,各数据点的误差均小于3%,所计算的压力梯度结果与转子表面压力测量结果基本吻合。0.2MPa下,最下游刷丝的压降和最高流速增量分别大约是上游刷丝的6倍和8倍。压差增加会加剧最下游刷丝间隙处的压降和流速增量。出口平均轴向流速随着压差的增大而呈线性增长,随着刷丝轴向排数的增大而呈自然对数下降。减小刷丝管距可以在常见的压差和刷丝排数范围内显著提高密封效果。  相似文献   

11.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对酸液助排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表面张力和润湿性影响的差异,研究了酸液表面张力、润湿性与助排率的关系.研究中通过测定非离子、氟碳和阳离子三类表面活性剂对酸液表面张力、酸岩接触角和助排率的影响,证明表面张力降低和接触角增加对酸液助排率的影响同样重要,并建立了相应的定量关系式.将上述研究结论应用于高性能助排剂的开发,优化实验表明FX-2、CTAB和OP-8质量比为1∶2∶2复配时,使用质量浓度为800 mg/L,助排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在氨三乙酸(NTA)和微生物作用下,高羊茅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能力的变化,以天津污灌区土壤为基质种植高羊茅,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NTA及污泥微生物接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高羊茅生物量和Cd、Cu、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微生物菌液以及NTA与菌液联合均能增加高羊茅地上部和根部的生物量,尤其是单独添加微生物菌液,能够显著增加高羊茅的生物量.单独添加NTA处理时,低浓度的NTA能够增加高羊茅的生物量,高浓度的NTA则使高羊茅的生物量下降.高羊茅富集土壤重金属方面,单独添加NTA能够提高高羊茅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单独添加微生物菌液则对其无影响.NTA联合微生物菌液处理中,10 mmol/kg NTA+菌液处理方式下高羊茅地上部的Cd含量最多,15 mmol/kg NTA+菌液处理下高羊茅根部Cd的含量最多;对于Cu,高羊茅在单独添加15 mmol/kg NTA时,地上部和根部的Cu的含量均达到最大;对于金属Zn,高羊茅地上部分达到最大含量的处理是5 mmol/kg NTA+菌液,根部是15 mmol/kg NTA.综合考虑修复效果和经济成本,可采用10 mmol/kg NTA+菌液的方式强化高羊茅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在pH4.78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用氨三乙酸(NTA)作为活化剂,锰离子对高碘酸氧化结晶紫退色反应的催化效应及其动力学条件,对试样无需预先分离,从而建立了痕量锰催化分光光度法,具有高的选择性。65℃时灵敏度达5.88×10~(-12)gMn/ml,线性范围为1.59~79.32ngMn/26.2ml。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HAc-NaAc介质中,以氨三乙酸(NTA)为活化剂,锰(Ⅱ)离子催化高碘酸钾氧化溴甲酚绿的褪色反应,建立了测定痕量锰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20ng/25ml,检测限为0.21ng/ml,用于黄河水中锰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高压静电分选效率,须对排针型电极放电特性进行探究。采用自制排针-辊式高压放电装置,通过改变电晕电压、排针与辊面间距、排针与辊面夹角及排针数,测试了各因素对放电电流的影响,分析了1/4辊面电流的分布特性。在MATLAB平台上,利用电磁场理论,实现了对排针型电极的空间电场分布仿真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其他条件一定,单排针与辊面间距越小,放电电流越大。排针-辊间距为80、100、120 mm时,辊面分电流极大值分别为6.78、5.3、3.34μA。2采用双排针结构,有效放电区域增大,辊面分电流有两个极大值,电晕电压23 k V时,双排针和单排针总电流相等,24~33 k V时,双排针总电流大于单排针。3采用三排针结构,辊面分电流有三个极大值。两侧两排针对中间一排针有排斥作用,三排针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30°、45°、60°和15°、45°、75°时,两侧电流极大值约为中间电流极大值的3倍和4倍。实验结果与仿真模拟一致,印证了辊面电流分布特性,为排针-辊式高压静电分选机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将Hopf代数上的Killing型和伴随表示理论推广到弱Hopf代数上, 给出弱Hopf代数上Killing型和伴随表示的概念及性质, 并讨论弱Hopf代数H8的伴随表示及其Killing型, 从而实现了Killing型和伴随表示理论在弱Hopf代数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并结合盆地模拟,对吐哈盆地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排烃门限和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史埋深过程中,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分别约于3.5,4.0和4.5km处进入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排出门限,排烃阶段为:水溶-扩散相排气→游离相排气→游离相排油气。天然气主要以水溶、扩散、油溶和游离4种相态排运,其中,水溶相和扩散相所占比例分别超过35%和20%,排出油中水溶相和扩散相约占30%,游离相不到70%,现今,1m^3源岩中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的排出量分别为0.4m^3,0.18m^3和0.16kg,三者的排出效率分别为32%,26%和24%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膏体料浆管道输送过程中的压力损失,本文建立了新型闭路环管试验测试平台,研究了管径、料浆流速、料浆中固相含量和物料粒径对膏体料浆管道输送压力损失的影响。流速对压力损失的影响分两个阶段:当流速小于黏性过渡流速时,压力损失随流速呈线性增加;当流速大于黏性过渡流速时,压力损失随着流速增加呈1~2次多项式增加,且增加速率远大于流速增加速率。压力损失随管径增大呈负幂指数减小,随料浆中固相质量分数的增加呈指数增加。在相同工况条件下,细粒级较粗粒级料浆管输压力损失更大,且黏性过渡流速较大,压力损失随流速增加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19.
应用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并结合盆地模拟 ,对吐哈盆地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排烃门限和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地史埋深过程中 ,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分别约于 3 .5 ,4 .0和 4 .5km处进入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排出门限 ,排烃阶段为 :水溶扩散相排气→游离相排气→游离相排油气。天然气主要以水溶、扩散、油溶和游离 4种相态排运 ,其中 ,水溶相和扩散相所占比例分别超过 3 5 %和 2 0 %。排出油中水溶相和扩散相约占 3 0 % ,游离相不到 70 %。现今 ,1m3源岩中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的排出量分别为 0 4m3,0 18m3和 0 16kg ,三者的排出效率分别为 3 2 % ,2 6%和 2 4 %左右。  相似文献   

20.
悬浮泥沙扩散会导致局部海域悬浮物增加,对区域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以大风江大桥为例,基于MIKE21模型分析了大风江潮流场变化和悬浮泥沙扩散特征。结果表明,大风江以往复流为主,涨急时最大流速为0.80m/s,落急时最大流速为0.89m/s,落急流速(平均流速为0.42m/s)大于涨急流速(平均流速为0.28m/s)。大桥建设对大风江的流场影响有限,主要影响范围为桥的东北端海域。当悬浮泥沙在低潮释放时,落潮期间浓度10mg/L的包络面积(10.11km2)远大于涨潮期间的包络面积(1.10km2)。同时落潮时最远扩散距离为7.15km,涨潮时最远扩散距离为2.69km。悬浮泥沙的扩散会对周边海域的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建议控制施工规模并采取防污帘等措施来减少悬浮泥沙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