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魏晋玄言赋或重具体事物的描摹以点出玄理,或以生活指向来展开玄理阐发,具体事物与玄言玄理二者构成玄言赋的“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如何以文体的“有意”、文学形象的“有意”、探讨理论时进入审美状态的“有意”来把握玄学理论的“无意”;最后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以玄学理论来把握现实生活的“有意”。  相似文献   

2.
魏晋玄言赋或重具体事物的描摹以点出玄理,或以生活指向来展开玄理阐发,具体事物与玄言玄理二者构成玄言赋的"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如何以文体的"有意"、文学形象的"有意"、探讨理论时进入审美状态的"有意"来把握玄学理论的"无意";最后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以玄学理论来把握现实生活的"有意".  相似文献   

3.
玄言诗以感性形象体悟玄理时,遵循玄学思想方法的“略于具体而究心抽象原理”,即“得意忘象”,自然景物须先通过概括、抽象后才能使之具有玄理意味。谢灵运山水诗虽也述说某些玄理,但其诗中的自然景物则具备鲜明的具象性和充分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即是《辨宗论》提出的“顿悟”,认为面对自然景物不须经过概括化,一般化的过程就可以“顿悟”玄理,这就是谢灵运对玄言诗的改制。  相似文献   

4.
关于陶渊明作品受玄学影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陶渊明不可能不受玄学思潮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渗透在他的诗歌当中。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对玄理进行了意象化、情感化、生活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玄言诗的生成,与玄学的兴盛有着必然的关系。玄学的自身演变及玄学在社会上影响的扩大,是促使玄言诗出现乃至形成独特风格的前提。从玄学的思辩性与实践性、玄学的边缘化与主流化、玄学的诗意化与诗化三个阶段来考察玄言诗生成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对时代与社会的认知,辨析“文变染乎世情”在魏晋时代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堇斋诗话》以“意”为论诗主旨,并把“意”展开为“情”、“景”两要素。“势”作为“意”的下属形态,与“情”、“景”一样构成了“意”的丰富内涵。这一切,皆源自先儒所揣摩出的心性“中扣”之度对从生活到做诗各种活动的生动性把握。  相似文献   

7.
重玄学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唐宋之后道教心性理论、修行理念、境界追求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术界对此多有提及,但具体从宋元道教著述中探索重玄意蕴以佐证这一点的论说则似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分析重玄学对全真教的影响,论证重玄学与唐宋以来道教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对道教发展变化的审视需将道教视为一个内在完整的、具有演变活力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8.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的解释者(主体)与解释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解释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辨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文本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过程。正是在这基础上,“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所蕴涵的解释学思想能与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深层对话,两者互取长处,在内在旨趣上形成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张海明同志文章中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刘勰论文“受玄学本体论影响”进行商榷.分别从刘勰对玄学的态度,《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原道篇》的具体内涵,刘勰是否属“缘情”派,刘勰对“才性”问题的认识等方面表明笔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的炮舰冲破我国的大门以后,英语词也相继进入中国。一些中国所没有的事物,我们必须有一个名称来称呼它。以tomato一词为例,我们称为“番茄;毛辣椒;洋茄子;西红柿”。说这个东西象茄子、辣椒、柿子,但又不是茄子、辣椒、柿子。所以加上“番、毛、洋、西”等字,都是表示外国来的。又如cement最初在广东称为“红毛泥”,这“红毛”二字含有贬义,也是指外国来的。又如bicycle叫做“洋马儿”也是属于这种类型。可是有很多事物一时说不出个名堂来。于是不管是具体有形的东西或抽象意义的事物都只能根据外语的读音音译为汉语来使用。这种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词汇的词  相似文献   

11.
因文求义论     
所谓“因文求义”,就是据上下文即具体语境以求义。从训诂的角度看,语境可分为文旨、文义、文理三端,词语训诂只有合乎这三端,才有可能正确。反之,要使词语训诂合乎这三端即具体语境,莫过于因文求义。因文求义的依据是语境对词语具有制约功能,其作用则不仅在于考求词义,还可用来校勘文字。  相似文献   

12.
所谓"因文求义",就是据上下文即具体语境以求义.从训诂的角度看,语境可分为文旨、文义、文理三端,词语训诂只有合乎这三端,才有可能正确.而要使词语训诂合乎这三端即具体语境,莫过于因文求义.因文求义的依据是语境对词语具有制约功能,其作用则不仅在于考求词义,还可用来校勘文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山水画,源于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成立于玄学鼎盛的魏晋时期,受道家美学思想熏染更深一些。文章结合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思想,阐明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个性契合了老子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即:水墨显现了“朴”的生命本色,空白处呈现了空灵的生命气韵,远的自觉体现了对“大”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春夏秋冬的气候的变化,引起文人各自不同的反应。不同意象的选择受到作家情感、人生境遇的制约,也受到审美情感的和平与强烈所影响。当诗人的审美情感比较清和时,所选择的意象相对来说较温馨,而当诗人的审美情感比较强烈时,所选择的意象往往力度较强。杜甫的春秋咏时诗通过不同的意象,体现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感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分析电影《寻枪》和《可可西里》的生命价值找寻母题的内涵及在影片中的表现。指出其当下意义主要在于两点:1.满足当代人内心积压的对形而上的追逐欲望。2.刺激当代人思考生命的价值及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认识论意义观认为作品的意义即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原义;迦达默尔则认为作品的意义不是先于理解而有的东西,在解释者的理解之前总是处于未定状态,向多种解释开放。本文认为作者在作品中有明示或暗示的作品,意义是确定的,即以作者的原意为意义;对没有任何暗示的作品,其意义才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玄学的影响下,魏晋赋体的嬗变,首先表现在题材的多重走向上。赋家们冲破美刺讽谏的樊篱,将视野从宫廷苑圃移到自我人生、移到自觉实践的广阔社会。为颂帝德到为情造文,呈现出承前启后、开拓嬗变的前进轨迹,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审美语境。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多样性、差异性使道德批评陷入了主观主义,道德的功利性使道德批评与文学对象难以契合,道德形而上不能确证文学批评的合法性。文学价值不等同于道德价值。对文学内容的道德性改写是不合理的,用道德形而上形而下既不能说明一部作品、一个形象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说明不了它们的美学价值。文学史不是道德史。“红色道德形而上”也弥合不了“政治伦理化”与“审美价值”之间的裂隙。  相似文献   

19.
魏晋文士身历乱世,经受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却并没有表现出颓废软弱之态,相反却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显示了风神独具的人格魅力。这一时期创作的送别诗充满了对人生世相的深刻体悟,对自然、宇宙和生命深情脉脉的关怀和眷恋。魏晋送别诗不仅反映了文人之间良好的社会交际关系,也是他们深情兼智慧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