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代的送别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熔铸了盛唐蓬勃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文章对唐朝送别诗进行分析,分别勾勒出唐代送别诗雄浑壮大、豪放劲健、悲壮崇高的三个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遐弟 《科技信息》2010,(2):204-206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及选取物象上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地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龄的送别诗,风格黯然却不低沉,哀婉却不低调,忧郁中暗含激情。  相似文献   

3.
初唐诗坛,沈佺期和宋之问并提,足见二人的地位和影响,他们的送别诗同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现实,朴素自然、动情率真,殊不同于其馆阁应制之作。内容可分为应制和集体活动送别诗、同僚友人出行送别诗、亲情送别诗、抒发贬谪之情的送别诗等四类。  相似文献   

4.
杨柳 《科技信息》2006,(6):70-71
李益是大历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大历时期杰出的边塞诗人。除边塞诗外,李益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他的送别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送人征戍使边的送别诗,这类诗从广义上来说隶属于其边塞诗一脉,具有刚健的风骨和悲壮阔大的意境;另一类则是一般亲朋同僚间的送别诗,这类诗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大历诗,具有大历诗风冷寂悲凉的特色。这两类同中有异的送别诗共同构成了李益送别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孙应时是南宋初期的入蜀文人,他因丘崇制蜀而受招入蜀担任幕僚,虽官卑职微,却仍热心政治,尤其是对"吴氏叛蜀"的预见,更体现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然而,现存孙应时蜀中诗约76首,这些诗或为纪写蜀地山水景物之作,或为与友人唱和之作,或为送别之作,而绝少涉及政事。  相似文献   

6.
关于梅尧臣诗歌的批评接受,在宋代以来,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送别诗"可谓独树一帜,打破了往日悲伤惆怅的氛围,于诗体进行革新同为送别诗类,杜甫诗歌的内容篇幅远在梅诗之上,且批注颇有类似之处。以方回的诗学批注为基础,将梅尧臣与杜甫的送别诗进行对比观照,既可分析同样诗歌题材的前后沿承问题,又可探究梅诗独有的诗歌品性。  相似文献   

7.
王昌龄是盛唐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灸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8.
魏晋是我国悼亡诗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魏晋时期的悼亡诗不仅抒发了自身的情感,更直观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潮,折射出时人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态度,对后世哀祭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梅 《科技信息》2011,(13):624-624
李白与王维生于同年,都在诗歌创作上有杰出的成就。对于二人的山水诗、送别诗已有学者作过比较研究。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专论二人送别诗之不同。并对产生不同的原因作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黄鹤楼送别》一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之后,触景生情,吟成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宋代南戏和元代杂剧所表现出的两代文人之仕婚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宋代文人社会地位高,他们只求做官,不求做人;为了做官,不惜负心婚变,攀婚高门,他们对待仕婚矛盾的态度是仕高于婚,婚姻是为仕宦服务的,其婚姻带有明显的功利思想,这是宋代科举大盛的一个恶果。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他们只求做人,不为做官;为了做人,他们重婚轻仕.追求理想的婚姻生活,并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这是蒙元中断科举给元代社会道德风尚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是宋元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道德风尚的形象反映,尤其反映了两代文人尊卑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评论语言要讲事实,求准确,要有科学性.印度的<梨俱吠陀本集>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诗集.<红楼梦>是18世纪世界第一流长篇小说,但不能说是第二个千年居世界顶峰的小说.鲁迅不是因小说,而是综合小说、杂文和其他文学体裁而可以与世界大师匹敌.清朝前期经济高度发展和繁荣,但在第二个千年尚未达到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3.
湛方生是东晋文坛比较优秀的作家。虽留存的作品不多 ,却为东晋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山水诗以阔大壮美之景物表现了诗人同化于自然 ,拥抱自然的纯净、宁定 ,淡化了玄言的成分 ,走出了玄理表达的狭隘世界。其田园诗开魏晋南北朝田园诗风之先 ,以质朴通俗的语言 ,恬淡、宁静之景物描写 ,奠定了后世田园诗作之风格。他的咏怀诗比之同时期的同类作品 ,成就虽不高 ,但在表达人生的感悟 ,归思之情上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末五代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之一,但这一时期的南方士人群体的境遇较好,心态与北方士人相比也不同.他们与王权保持着一种疏离的状态,内心深处眷恋盛唐时期的繁荣,行事上讲究物质享受,标新立异,人情放荡,风雅不羁.唐末五代士人的奢侈之风,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加速了南方各政权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陆居仁是元末明初藉藉有声的文学家兼书法家,由于其作品大多散佚,不仅学界关注甚少,而且其生平描述也较为模糊。通过董纪与陆居仁的交往唱和、董纪与俞氏兄弟唱和诗中所隐藏的信息,大致可以推断出陆居仁卒于明洪武二十年。  相似文献   

16.
吴历是清初学兼中西的一位文人画家,信仰天主教接触许多西画后,他不学、不模仿、也不贬低西画技法,让东西方绘画技法在中国各行其道;但他在文人画题画诗和画跋中融入了涉及天学思想与修行、传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李孝光佚文佚诗补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家李孝光作品颇多散佚,近人续有辑佚之作。兹复从诸书辑得佚文7篇,佚诗1 3首,予以校录。其中一些佚作对考论李孝光家世、生平、交游、思想及创作主张极有助益。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创作的诗歌或采集的民歌、哀歌有时重复出现在自己不同的小说中,这种重复既表现了作者的文人才气,也承载了作者的哲学理念,揭示了作者深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吴历是清初学兼中西的一位文人画家,信仰天主教接触许多西画后,他不学、不模仿、也不贬低西画技法,让东西方绘画技法在中国各行其道;但他在文人画题画诗和画跋中融入了涉及天学思想与修行、传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建安文人山水园林之游与园林山水赏会,刺激了建安文人山水审美意识的滋生与发展。建安文人已经进入了初期山水诗创作的进程。同时,进一步关注山水景物,描写山水景物,积累了艺术描写的经验,也表现了建安文人的山水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