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各省仿照《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来建立本省的法政学堂,以满足本省对法政人才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各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学制进行相应的改变,使法政人才的培养混乱,对当时法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清末直隶法政学堂的建立开始,中国法学教育巴逾百年,其问专门法学教育机构名称中"政""法"二字的顺序变化深刻反映了政治与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折射出了法律工具主义对中国法治进程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变化及影响对确立现阶段法治建设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式学堂新办及学制改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变化。清末民初时期,吉林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以新式学堂为代表的新式教育体制已经确立,但传统教育并未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学堂与私塾并存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吉林地区教育呈现出新旧并存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在教育改革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积极主动地推广新式学堂,废除旧的科举制度,规划学堂管理,兴办留学,培养科技人才。这些举措不仅对袁世凯本人地位的巩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清末教育改革、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甚至整个清末新政的走向也影响不小。  相似文献   

5.
我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李大钊,曾于1907—1913年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六年。关于他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大钊同志自己和后来有的文章有过一些记述,但都略而不详。最近,我们看到一本《直隶法政专门学校十八周年纪念特刊》(以下简称《特刊》),其中刊登了一篇李大钊在校庆会上的讲演记录,它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所学校的沿革、学生政治运动的情况以及李大钊的学习和斗争生活,提供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材料和线索,并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学堂笑话》的文本分析,用全新的视角去探究影响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因素,丰富了清末教育的实态。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式学堂的兴办,急需大量的新式教师,师范教育随之产生。重庆建立了师范学堂,并在辖境各地设置了多样化的师资培训机构,按照清末"新学制"的要求实施教育管理、安排课程和教学计划,并对中小学堂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和考核。清末重庆的师范学堂为新式教育培养了所需的合格教师,推动了当地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进程,并对当代重庆的教师教育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清末山东创办的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具有深刻的创办原因,良好的办学情况,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又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是抡才教育,新式学堂则为培才教育。清末改废科举,兴办学堂,官绅合办是兴办新式学堂所常用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几位朝廷大员讨论兴办学堂及改废科举的奏折中逐渐形成,内涵也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于政府所颁布的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清政府采用这一模式有两个原因:一是基于国家财力不足的考虑,二是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清末山东创办的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具有深刻的创办原因,良好的办学情况,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又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清末浙江的民办教育热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浙江新教育兴起之时 ,官办学堂的数量并不多 ,私人兴办或集资兴办的学堂占据大多数。尤其遍布各县各乡的小学堂中 ,有着无数献身新教育的办学者和执教者  相似文献   

12.
对清末学堂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隐形教育的悖反、传统"中学"的式微都导致了清廷思政教育可耻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清末改废科举兴办学堂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转型。经费不足一开始就成为各地兴学的一大困扰。文章通过对科举废除后,科场经费在中央与地方,地方省府厅州县之间的分配,探讨兴学陷入经费困境的原因。除了中古的生产不足于应付现代的教育外,清代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科举制度下国家重视人才的选拔而对育才投入不足的传统等等,都使得清末兴学的筹款困境重重。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推广新式学堂的兴学活动中,清政府对于地方乡镇制定了利用地方公款兴办地方学堂的方针.但在具体的筹款办学里,围绕着所筹地方公款应用于学堂还是地方其他公务等问题上,学董与地方里总监保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纷争,致使所筹款项难以成为学款,从而阻碍了学务的推广.政府为维护原有传统习惯而实行的"官不经手"原则,是导致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日本著名监狱学专家的小河滋次郎,对清末狱制转型事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对在日留学生倾心培育,为清末狱制转型储备了大量的人才。留学生对其著作的译介,进一步扩大了他在中国的学术影响。最后,小河滋次郎应清政府重金聘请亲自来华,担任京师法律学堂监狱学专修科的主讲,经过他严格培训合格的官员,大多数被安置在清末监狱改良的第一线,在清末狱制转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他起草了中国第一部监狱法典《大清监狱律草案》和若干法规等,还为京师模范监狱设计建筑图式。小河滋次郎的学术理念和人品都早已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其一直热心追求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一直执着致力于的感化教育事业,使得他已经将中国的监狱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7,(4):103-10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建立新式学堂。在晚清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苏州正谊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改为苏州府中学堂,紫阳书院亦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先改为校士馆,而后又于光绪三十年(1904)改办为江苏师范学堂。从此,苏州新式中等教育全面启动,涌现了一批不求名利的教育实干家,他们致力于发展新式教育,促进了苏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苏州新式中等学堂的兴起,教会中等学校的创办等方面,采用史学研究和方志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清末民初的中等教育在苏州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7.
1901年启动的清末教育改革,始终将教育普及作为发展新式教育的重要目标.清政府将教育普及提升到政治高度看待,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普及的文件,规定了学制年限、规范了课程设置.并且,清政府在学堂创办、师资培养、新教授法的推行、女子教育和文盲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迈出了教育普及的第一步,推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法律政策,或者是社会政策,以两种面目来影响法律:一方面,作为行为规范而存在,这是显性的、直接的;一方面,作为观念而存在,这是隐性的、间接的。具体而言,法政策对民商法律实施过程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法律规则的理解、补偿规则的漏洞两方面。对于既有规则,特定社会政策与法律政策取向总会影响法律实施者的具体理解。在立法滞后的情形,法律实施者可能依据特定时代的社会政策、法律政策而赋予旧规则以时代意义,或者直接根据法政策取向对有关利益关系进行衡量和选择。因此本文从法政策角度探讨法政策和法律的关系,进而在此前提下对《侵权责任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清末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新式教育之师资,清廷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布《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次年,山东省巡抚周馥通令各府治、县治开办初级师范学堂、师范传习所。泰安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将原试院改建为初级师范学堂,学制五年;在泰安府官立中学堂内开办师范传习所,学制10个月。泰安县之初级师范学堂与师范传习所则附设于泰安县高等小学堂内。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贵州踏上了教育近代化的历程。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给贵州传统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新式学堂的大量创办,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迅速掘起,推动分贵州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