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以近期发生的典型网络舆情为蓝本,结合网络传播环境、网络舆情特点及传播规律,探析新闻通稿在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表现出及时回应,权威性强;简洁明了,针对性强;持续跟进,连续性强等三个方面的特点,以及引导舆论,净化环境;化危为机,保持稳定;提升能力,维护公信等三方面的显著作用.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通稿在网络舆情处置中的作用,有效引导舆论,促进网络舆情事件的妥善解决,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逆转现象时有发生,对具有逆转特征的舆情现象进行建模分析,有助于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本文基于Deffuant-Weisbuch观点交互模型以及传染病模型,引入信息质量、信息传播率、逆转信息发布时间等多个维度的舆情逆转影响因素,构建了网络舆情逆转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信息质量越好,传播该信息且表明支持态度的用户数量越多;信息质量和传播率越高,逆转信息发布的时间越早,网络舆情逆转的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对政府网络舆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加强信息公开程度,加快响应速度,提高新闻发言人权威可以有效地增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回应,相应地使网络舆情热度减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府进行网络舆情回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晓辉 《科技资讯》2014,(26):246-246
舆情在社会舆论发展逐步趋向公平、公众、公开的环境情况下,实际上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舆情事件通过使用相应的逆向途径来船体某些信息,达到了减小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由于特定来源发出、通过特定途径传递而对信息产生的影响。重大突发事件突然爆发,不确定性高,涉及面广,轰动性强,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是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热点。网络是目前最直接、最快速的信息载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和解决产生着重要影响。网络媒体传播、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一段不起眼的网络视频,一篇表示质疑的文章,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都足以掀起一场舆论风暴,甚至造成严重的企业危机。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这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工作者缺乏舆论意识、盲目应对舆情问题、线上与线下不匹配等问题。基于此类问题,笔者提出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培养工作者的舆情意识、舆情处理工作与现实相符合等措施,以期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防范舆情风险,分析网络舆情的细粒度演化,提出一种去冗余的衍生事件内容关联演化分析框架。通过文本挖掘技术从海量文本流中提取主要的衍生事件,将舆情内容压缩到人工可判读的数量级;利用词移距计算相邻两个时间片上的衍生事件相似度,构建反映演化关系的衍生事件链图。以“上海特斯拉自燃”事件为例进行事件链演化分析,得到微博网络舆情事件发展不同阶段涉事主体在各个衍生事件中的话题转移关系,最后鲁棒性分析的结果验证了该分析方法具有降低微博短文本冗余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事件演化关联识别分析的准确性。该研究方法为舆情事件的事后复盘、同类舆情事件的预判和介入、衍生事件的科学研判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高校党建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责无旁贷,并且应该大力开展网络党建,积极参与到高校网络舆论场中来。在大学生网络舆情演变中,高校网络党建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意见领袖功能等,要从日常宣传教育机制、舆情协调交流机制、舆情信息汇集与反馈机制、舆情危机预警机制、舆情应急处理机制等多方面构建高校网络党建参与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的生成环境、形成过程、萌发动力,认为新的办学生态和舆论生态使新媒体成为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的起点,提出网络爆料、网络围观、话题链接的动力分别在于涉事方的利益诉求、社会情绪的出口、广大民众的民生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BS模型通过简单的演化规则体现出复杂的演化动力学.将BS模型应用到舆论传播模型,在模型中植人一个新的参数一节点的质疑度,它是表示该个体对某一件舆论信息提出质疑的程度.质疑度越小,表明个体对舆论信息越相信,反之,越不相信.通过对模型性质研究和数值模拟发现,带有质疑度改进的BS模型上的舆论传播具有许多生物界进化的相似性.模型中的质疑度等性质在网络随时间演化充分时间后,网络能够自组织达到一个稳定临界态,稳定临界态指数也可以计算得到.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别和追踪热点话题是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础。现有研究具有网络舆情事件表征不全面、对于热点话题的识别和追踪局限于语义信息等问题。该研究基于社交、内容、话题、情感4个维度构造超网络模型,并引入时间特征作为网络的连接关系,用于定量表征时序的网络舆情事件;将话题节点在超网络中的中心性及中心性变化率作为话题热度的度量指标,实现热点话题发现及演化跟踪;应用“甘肃白银马拉松”微博舆情案例对模型和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时序超网络模型能够清晰表征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中心性及中心性变化率指标能够准确识别和跟踪热点话题,并为实时态势研判预警、舆论引导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公众监督公权力实施的有效途径。法律是法官审理案件的唯一依据和标准。民众和媒体不能左右司法。司法机关应当在保持中立的前提下接受舆论的监督,强化司法职能,推动司法审判的程序公开、公正,最终在现行法治环境的推动下,实现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司法与舆情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法治社会和谐发展,两者是互利共赢、和谐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民众心态可以全方位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共识和价值取向,它是舆情危机事件频发的潜在动因。新时代民众心态的负面成分直接反映为舆论场生态,导致舆情危机的无序、失控状加剧。运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理论,通过大量案例事实分析新时代民众心态的负面呈现,概括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新常态",在把握舆论引导的导向原则、遵循舆论自身系统规律、进行多元协同治理等基础上,建构网络舆论引导立体化模式,从舆论、民众心态、社会问题中寻求逻辑,力图最大化发挥网络舆论的社会善治功能。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舆论主体和舆论规则体系所组成的人造社会生态系统。现在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主体构成单一,稳定性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引发网络舆论事件,影响现实社会的安定团结。善治网络生态系统,除了技术监督、政府引导、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之外,还必须重视舆论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通过新媒体渠道向校园渗透,高校网络舆论环境进一步社会化,给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思政政治工作者,要想引导舆论、预防校园危机事件,就必须全面了解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特征,摸清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干预机制,从而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形成有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特点,舆论监督与司法的互动也出现了新局面。网络舆情危机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应有的独立性。本文将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特点,并就网络舆情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以及预防应对舆情危机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当前网络已经进入4G时代,大学生参与网络的热情日益高涨,由此引发了一些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着引导主体不明确、疏导不够、引导时效性差、引导方法单一等问题,笔者试图从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领导机制、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表达和沟通机制、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和反馈机制、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技巧和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教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宋爱艳 《科技信息》2009,(34):193-193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构成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从把握网络舆论导向的主动权、运用技术手段加强控制、培育自我管理模式和建设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网络舆情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是根源于公众舆论的相关研究,是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很多,笔者经比较分析后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形成或体现的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网民趋同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情绪等,是舆情的网络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舆论工具的日益丰富催生出更多的舆论主体和舆论机会,构成了开放而复杂的网络舆论场。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需要认识网络舆论形成的多样性、两极性、阶段性和不可控性,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态势,改进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潍坊学院学报》2019,(4):102-105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自主化和隐匿性突显,客体内容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增强,载体的多元化和传播过程的即时互动性显著,成为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主力军,面临诸多困境。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网络舆情研判能力,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构建舆情应对指标体系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成为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