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青藏高原东缘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 Schlecht)为对象,从区域尺度沿环境梯度采样分析共19个样地的西藏沙棘叶长、叶宽、叶面积、长宽比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生长季月均降水、生长季月均温度),探究其叶片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沙棘叶长为13.66~31.48mm;叶宽为2.42~5.24 mm;叶面积为24.44~119.26mm2;长宽比为3.78~8.67.西藏沙棘叶长、叶宽和叶面积与生长季月均降水均极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月均温度显著负相关;叶长宽比与生长季月均降水和月均温度都极显著正相关.此外,从研究区内叶片性状与生长季月平均降水和温度的相关性系数大小可以看出,西藏沙棘在生长阶段其叶片性状对降水的响应要明显强于对温度的响应,降水影响着西藏沙棘叶片性状的格局.初步推断在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过程中,西藏沙棘对环境的选择受降水作用强于温度.  相似文献   

2.
沙棘在我国北方地区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沙棘的生长特性以及沙棘能够快速恢复植被、减少泥沙、改善环境、恢复生物链的优点.回顾了我国沙棘事业的发展过程,重点论述了沙棘在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西宁地区以向阳、楚伊、中国沙棘3种良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果沙棘在不同基质中的扦插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基质条件下,沙棘不同品种的成活率及生长量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效果。同一基质时,各品种成活率表现为中国沙棘〉楚伊〉向阳;森林土,河沙按照1:3比例均匀混拌的基质,品种成活率和苗木年高生长提高显著,生长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以歪头山尾矿库为例,开展现场修复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与沙棘生长状况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的生物量、根径、地径、株高与土壤密度、p H值、孔隙比、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极高,和电导率呈现较高相关性;沙棘的生物量、根径、地径、株高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钾、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总体呈正相关性,与全磷含量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极高;沙棘的生物量、主根长、根径、地径、株高与土壤的Cr和Ni含量的负相关性较高,与Pb和As含量的正相关性极高,沙棘覆盖度与Cd含量的相关性极高;土壤养分对沙棘生长状态的权重值最大;土壤综合性质对C区沙棘的影响最大,对B区沙棘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对尾矿库生态修复工程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温度对沙棘种子发芽率和胚根生长量的影响,本实验在水、气、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在20℃2、5℃、30℃恒温条件和20~30℃变温条件对沙棘种子分组培养,记录始发芽天数和对应的胚芽长度,并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0~30℃的变温;就根生长量来看,在20~30℃时,沙棘种子随温度的升高,胚根生长加快。本实验摸索出沙棘种子最佳发芽率及胚根生长长度与温度的关系,为生产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丹县自2002年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3940hm^2,其中沙棘面积达21333.3hm^2。由于调运苗木时未严格检疫,2010年在县境内发现沙棘白眉天蛾疫情,且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沙棘林木正常生长带来了一定威胁。本文通过对伞县沙棘白眉天蛾危害状况、生物学特性和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沙...  相似文献   

7.
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林缘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沙棘林缘扩散过程和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沙棘的克隆生长过程.结果显示:中国沙棘以年龄最大的分株为中心向两侧实施克隆扩散,形成中间分株大、密度小以及越向两侧分株越小、密度越大的双向“阶梯式”种群外貌.然而,种群向两侧的扩散并不对称,其原因在于扩散过程受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一侧,林缘扩散种群以分株较大、密度较高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聚集型”;向土壤水分较差的一侧,林缘扩散种群以分株较小、密度较低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由此表明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下,中国沙棘通过克隆生长调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克隆生长格局,即觅养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沙棘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是很早为人们熟悉利用的植物,在国外尤其是俄罗斯对它的研究开发较早,而且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我国虽然50年代就着手研究,但真正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近十几年来才进行.目前,与俄罗斯、蒙古、印度、尼泊尔、芬兰、瑞典等国家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与联合国开发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和粮农组织(FAO)等均有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合作.一、沙棘研究开发的方向沙棘研究开发涉及到许多领域和部门,目前我国组织科技人员分别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工作.1.沙棘生物学、生态学、分类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沙棘是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灌木,是在干旱、半干旱、沙化、半沙化和高寒地带生长繁殖能力很强的植物.它对该地带的水土保持、改良土质,改善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对沙棘在上述各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我国取得了较好成绩.2.抚育沙棘林,营造沙棘混交林,沙棘良种培育和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我国有大面积没有利用的干旱、沙化、贫瘠的荒山坡地.在这些地区抚育营造沙棘林,以及与其它抗旱树种一起种植的混交林意义十分重大,目前,除了人工种植外,某些地区也进行了飞机播种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生长沙棘的地域很广阔,在西北  相似文献   

9.
沙棘是一种野生灌木或小乔木,它耐干旱、耐贫瘠,生命力极强,即使在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下也能生长。它根系发达,水平根可达10米以上,能从土壤中充分吸收水份和养份;它虽不是豆科植物,但根系有根瘤,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并依靠固氮作用保持旺盛生长,成林速度快。沙棘独特的生理结构使得它还耐干热风、耐盐碱,可以在PH6.5~9.5的环境中生长良好。沙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肥力的作用,而且,沙棘的嫩芽、叶、花、果被各种野生动物所喜食,从而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发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肋果沙棘种子萌发温幅较宽,在15~35 ℃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肋果沙棘种子在温度为15 ℃和20 ℃时发芽率达90%以上,显著高于30 ℃和35 ℃处理的发芽率;生长结束时胚根及下胚轴长度(37.22±2.910,52.41±3.030 mm)也大于30 ℃(33.32±1.313 mm)和35 ℃(23.28±1.641 mm)的长度,表明肋果沙棘种子在较低温度下萌发和生长情况较好.此外,肋果沙棘种子在各温度处理下,1~2 d内开始萌发,4~7 d完成萌发过程,具有迅速萌发的特性.较宽的萌发温幅、在较低温度下的高萌发率以及迅速萌发的特性保证了肋果沙棘能够在低温环境和较为短促的生长季节里顺利完成萌发过程,迅速占有生存资源与空间,这体现出该植物对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沙棘是煤矿复垦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先锋树种之一。果实含水量是沙棘果实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叶片含水量又影响沙棘的光合生长。因此,对沙棘果叶含水量进行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煤矿复垦区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沙棘果叶含水量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①在土壤物理性质中,土壤容重与中国沙棘、大果沙棘果实含水量的关系最密切,影响较大;毛管孔隙度与中国沙棘叶片含水量关系最密切,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与大果沙棘叶片含水量关系最密切,影响较大;②在土壤化学性质中,有机质与中国沙棘、大果沙棘果实含水量关系最密切,影响较大;有效磷与中国沙棘叶片含水量关系最密切,影响较大; pH与大果沙棘叶片含水量最密切,影响较大。该研究结论能为今后煤矿复垦区植被恢复重建、沙棘经济林营造以及调节沙棘果叶含水量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沙棘干缩病症状与发病规律及抗性品种初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棘是重要的经济和水土保持植物,被称为沙棘癌症的干缩病是其主要病害。对沙棘干缩病的症状与发病规律进行了观测,并对不同沙棘品种的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沙棘干缩病发病初期,感染部位出现零星分布的黄色斑,随后叶片变黄、脱落,生长势减弱,果实不正常早熟,随着病情发展,感染部分树皮开裂、腐烂,导致植株死亡;干缩病侵染主要发生在树颈处,且主要发生在3龄以上的植株,树颈以上部分因干缩病死亡后并不影响根系重新萌发新植株,且同一基株上的不同分株感干缩病后的死亡互相影响较小。根据病情指数初选出的高度抗干缩病沙棘品种有亚历山大12号、中国无刺雄株和柳沙2号等,感干缩病沙棘品种有红毛雄株、橙色、柳沙1号和阿列伊等。这为认识和研究沙棘干缩病发病机制、克隆抗干缩病基因及培育抗干缩病沙棘品种提供了材料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呼和浩特科技》2007,(1):14-16
一、沙棘产业概况沙棘又名醋柳,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一种神奇和特殊的野生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俄罗斯、蒙古等国海拔1000米——4000米的高原地带。中国沙棘林目前已超过两千万亩,占世界沙棘林面积的90%以上。沙棘根系发达,串根萌蘖,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生命力强的特点,可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其根部的根瘤菌,具有极强的固氮能力,是根治土地沙漠化、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植物。沙棘也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早在一千多年前已有记载被藏医、蒙医入药使用;1977年被录入国家药典,同时也是国家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源物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药食同源植物因其绿色环保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山西省是沙棘资源大省之一,但其开发利用远远不足。沙棘叶中富含黄酮、多酚、萜类等化合物,具备较好的保健与医药价值。因此,本研究优化了沙棘叶中自由酚、结合酚的提取,并对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进行评价。首先比较了80%丙酮、80%乙醇、超纯水、80%甲醇、80%乙酸乙酯5种溶剂提取了沙棘叶自由酚的效率,结果发现沙棘叶甲醇提取物中总酚、黄酮、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溶剂,且较其它4种溶剂的提取物,其对结肠癌细胞表现出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然后采用不同的水解方法从甲醇提取自由态多酚后的沉淀物中提取沙棘叶结合酚,结果表明碱水解法得到的总酚、黄酮、单宁含量及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显著高于酸水解法,且高于自由酚。为得到较纯的活性多酚,进一步分别选用极性、非极性的大孔树脂进行纯化,筛选出最优树脂为HPD600。然后用30%、60%、95%的乙醇梯度洗脱多酚,发现60%的乙醇洗脱液具较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本研究的实施为我省野生沙棘资源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沙棘作为甘肃武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为了提高古浪县各项绿化造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效,选择适宜在古浪县区栽植的树种。因此,研究其“中国沙棘古浪种源”在不同地理生境的适应性,可为进一步推进良种化进程,大力推广乡土树种培育。以中国沙棘天然优良种群内采集的种子为供试材料,通过选取古浪县、天祝县和凉州区3个不同试验地,研究中国沙棘在不同试验地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3个不同造林点生长量的差异:古浪县古丰镇最大、天祝哈溪镇次之、凉州区张义镇最小。不同试验地栽植的“中国沙棘古浪种源”均生长良好,为目前甘肃省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造林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6.
初步研究表明,沙棘种源苗期生长量、生长进程及种子形态和播种品质等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生长性状变异呈以等效纬度和海拔为负相关地理变异模式;种子性状变异以经向为主,纬向为辅的双向变异;沙棘地理变异体现了由干到湿,由冷到暖种源呈正向渐变的规律;西北华北种群为优良种群。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荧光检测法检测了不同生境的沙棘中痕量5-羟色胺.用荧光试剂2-[2-(7H-二苯并[a,g]咔唑-乙氧基)-乙基氯甲酸酯((DBCEC-Cl))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对痕量5-羟色胺进行衍生后,荧光检测法进行测定.测定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90.检出限在10.93fmol.平均回收率在99.9%,RSD%为0.92%.结果表明生长在干旱地的沙棘中5-羟色胺量高于生长在潮湿地沙棘中5-羟色胺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证明,沙棘种源苗期生长量、生长进程及种子形态和播种品质等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生长性状变异呈以等效纬度和海拔为负相关地理变异模式;种子性状变异以经向为主,纬向为辅的双向变异,表现为高经度、等效纬度偏低的种源种子长宽比小,千粒重大,发芽率高,种子品质优良;沙棘地理变异体现了由干到湿,由冷到暖种源呈正向渐变的规律;根据苗期综合表现,将沙棘种源划分3个种群:西北华北种群、新疆种群和西藏种群,其中西北华北种群为优良种群。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果沙棘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利用价值的论述及其在太原市工程造林中引种和推广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分析,指出太原市的自然条件适合大果沙棘生长,大果沙棘是太原市生态建设,山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太原市造林新品种开发的必然选择,应尽快加以引种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无性系植物可通过自身的表型可塑性调节适应不同的环境资源供应水平.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典型的无性系植物中国沙棘为对象,采用跟踪挖掘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无性系之间的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子株数量和子株大小、子株数量散布格局和子株大小散布格局,以及无性系子株群结构等方面.此外,子株地径与母株地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