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以传统产业中的低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并带动全产业链共同提升为基本出发点,分"内外部技术资源整合"、"产业链全面升级"两个阶段论述了中低技术企业的开放协同创新机制,对中低技术企业进行二阶段协同创新的推进提供了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协同创新三螺旋模型上进行改进,形成了一个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四螺旋(Four-helix)模型,重点在这一模型框架下探讨了各协同创新主体构成与功能定位,结合典型沿海地区、海洋科研机构、涉海企业及相关机构的运行实践,构建多主体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关系网络,并基于海洋科技成果特性提出"定制型"和"推介修正型"两种转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历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量实践和实验做基础,所以实验室的管理方法及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协同创新在国内被普遍认为是大学、企业以及科研院三者分别借助自身的优势以及科研能力,在政府等有关主体的协作下,共同研究并创新技术的活动,自2012年教育部实施"2011计划"以来,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陆续在各地成立,该文就协同创新中心公共平台的创新运行模式在管理方法和人员队伍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针对先进制造技术(AMT)研发的不确定性及其研发价值,分析制造企业间决策的协同对企业AMT研发的影响.以合作企业独立AMT研发和下游制造企业协同AMT研发两种决策模式为研究对象,建立制造企业间协同研发决策的经济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这两种决策模式下企业AMT研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合作企业的AMT研发能够通过下游制造企业的协同决策获得技术价值的增长,这种价值的增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下游制造企业的协同将使得合作企业确定更大的AMT研发努力水平;另外一方面将会增加所有合作企业的AMT研发绩效.  相似文献   

5.
《科学管理研究》2016,(3):16-19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多个区域和国家,需要沿线各国的合作,是一条协同创新之路。在国家创业、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通过协同创新驱动,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合作机制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协同创新、金融融资协同创新、科学技术协同创新,为"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创新管理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高校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突破了原始合作模式下仅限于物质资源基础的共享,完成了对积累、模仿方式下要素整合模式的"质变",将基本的"融合"行为升级为"创造"行为。而创新人才的思维活动,所发挥的创新效用支撑了整个合作过程的顺利运行。高等学校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方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通过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用;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促进技术的物质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与研发活动数字化转型,从知识共享、市场需求、技术变现及政策红利4个维度梳理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字化协同创新特征。在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创新资源、企业战略及发展目标等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技术协助型、研发集群型、价值链融合型3种数字化研发协同模式。基于网络分析法(ANP)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字化研发协同模式的评价方案,并面向云南多家典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案例研究,最后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技术创新重要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协同创新存在很多问题。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力军、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创新模式,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协同创新大多是政府带头、政府出资,市场和金融机构没有很好的进入协同创新中来。通过系统仿真的方法研究协同创新的各方资金来源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协同创新各个阶段各方资金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创新科技》2020,(3):1-11
复杂的市场环境促使集群企业通过开展外部性的创新合作来提高技术竞争能力,而与大学及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具有分工式生产和集聚式创新特点的产业集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实现的条件。首先,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演进过程。然后,结合"集群环境"概念的提出,对集群环境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行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结构。接着,结合学术界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本质是知识协同和知识增值过程的论断,提出了集群环境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解释。最后,构建了理论模型,并对集群环境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在异质性视角下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协同创新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协同创新对企业出口选择的影响表现为"U型"。这一结论并没有随着企业的出口总额、出口概率以及企业所有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所以,我国企业应综合考虑协同创新提高带来的积极作用和的负面影响,以及使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的选择效应与创新效应、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等之后,整体全面地决定企业是否选择出口。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外部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跨组织协同创新。依据各组织是否处于同一产业内,跨组织协同创新又分为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以跨组织横向协同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创新模型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绩效、创新风险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提出横向协同创新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为跨组织协同创新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总结出一些协同创新的关键性因素,并设计协同理论模型根据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出协同创新的影响因子,为企业的创新工作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基于跨区域低碳技术协同创新的基础性差异和现实困境,从区域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层面,论述了跨区域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管理的形成机制,指出了跨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和信息沟通协同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国防科技创新概念的内涵及国外开展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情况,探讨了中国开展国防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开展国防科技创新的4种模式,即基于网络平台的跨域协同创新模式、基于强强联合的合作协同创新模式、基于整合相同相近科研机构开展一体化科研的协同创新模式、基于军民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被誉为"未来成功的企业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通畅快速地传递信息流非常重要。文章在详细分析协同管理的定义基础上使用图解诠释了学习型组织在进行协同管理时的信息流向。并阐述了学习型组织信息资源的协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路径。韶关学院以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协同创新实践改革,逐步形成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拥有自身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市场岗位需求与教学课程模块实施协同创新策略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结合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实践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内涵,阐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优化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以就业为导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制约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以岗位能力素质为方向,优化课程模块体系设置;加强外部创新主体合作,构筑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双师型"的教学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引导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然而高校与企业并非自发进行资源互动,现有成果对协同创新动态共生的变化机理等深层次问题研究不足。对此,运用主观博弈理论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生成机制和内生演化机理,研究了引入"第三方指导"模式对博弈参与者的内生变化影响,探讨了博弈稳定状态和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条件,进而提出对高校协同创新实现路径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学”是所有生命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微生物学”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尝试协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全员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和分享模式等实现校内外师资协同;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科研平台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教育平台、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工程实训基地资源等实现教学资源协同;通过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课程内外协同;通过全员全程参与,实现全面评价学生成绩。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完善,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大力推动课程建设。对培养富有创新思维、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对制冷空调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企业产品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协同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制冷空调实验教学中心在协同创新机制、模式方面的尝试与实现。该协同创新机制、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协同创新的结果表明,依托制冷空调实验教学中心,可以有效地实现了中心、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