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提高城市垃圾管理系统运转效率,针对垃圾转运系统中中转站选址问题,采用层次 分析法(AHP)构建福州市城区垃圾中转站空间布局现状评价体系,利用欧氏距离分析、缓冲区分 析和叠置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适宜性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部分现有站点 处于适宜性等级较低的区域内,研究有效解决了垃圾中转站选址不合理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合 理规划垃圾中转站选址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撞击法和沉降法分别对安庆市主要不同功能区的冬季空气微生物(细菌)进行采样和监测,参考大气微生物评价分级标准,对安庆市主要功能区冬季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检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庆市不同功能区冬季空气微生物状况总体较好,但华茂垃圾中转站属于中度污染,工农街菜市场和客运中心站属污染级别。对两种方法捕获效果进行了比较,撞击法和自然沉降法测得空气细菌总数间存在显著的正的线性相关关系(r=0.9112, p<0.05),撞击法比自然沉降法捕获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撞击法和沉降法分别对安庆市主要不同功能区的冬季空气微生物(细菌)进行采样和监测,参考大气微生物评价分级标准,对安庆市主要功能区冬季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检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庆市不同功能区冬季空气微生物状况总体较好,但华茂垃圾中转站属于中度污染,工农街菜市场和客运中心站属污染级别。对两种方法捕获效果进行了比较,撞击法和自然沉降法测得空气细菌总数间存在显著的正的线性相关关系(r=0.911 2,p<0.05),撞击法比自然沉降法捕获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缓解城市垃圾运输及处理压力,解决垃圾中转站转运能力不足、投入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城市地下垃圾中转站选址 分配问题。【方法】首先,结合城市垃圾收运模式及地下物流特征,建立以垃圾中转站建设成本、垃圾运输成本和垃圾分类管理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的混合整数数学规划模型。其次,以上海市为例,基于该市空间布局特征,随机生成20组不同规模的算例。再次,借助优化软件CPLEX对模型的有效性及求解效果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借助24组小规模算例进行了实例演练,并进行了成本扰动分析。【结果】1) 建立的模型在300 s内可求解最大问题的规模为1 000个垃圾收集点、50个地下垃圾中转站、4个垃圾处理厂。2) 随着问题规模(垃圾收集点、地下垃圾中转站)的增大,问题求解复杂度急剧增加。3) 单位运输成本相比单位建设成本和单位分类管理成本对选址 分配方案的影响更大。【结论】研究成果不仅对现有选址 分配问题的理论进行拓展,而且可有效缓解城市垃圾收运压力、节省垃圾转运投入成本,为城市环卫规划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城市垃圾收运系统作为垃圾回收处理的重要环节,研究这一系统的合理规划对城市垃圾有效治理意义重大.[方法]结合城市垃圾收运模式、地下物流系统与选址-分配理论,建立以地下垃圾中转站建设成本、垃圾转运成本和管理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的选址及转运数学规划模型.借助36组大规模算例和优化软件CPLEX进行仿真实验及实例演练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建立的模型可快速求解所有的算例;2)所研究问题复杂度随着问题规模的增加急剧增加;3)考虑需求的可拆分相对于不可拆分的方案可节约22%的运营成本.[结论]研究成果不仅可拓展垃圾中转站选址及转运问题现有理论,而且可为城市垃圾收运系统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以期缓解城市垃圾收运压力、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妥善解决中小城镇生活固废中转站优化选址问题,本文针对中小城镇垃圾收运现状对中转站选址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改进MCLP模型确定一套中转站系统分级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建设、转运成本最小而固废回收量最大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最优一级站组合,而后应用综合了负效应的整数规划模型与覆盖模型依次确定二级站与回收站位置与收纳量。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模型、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为妥善解决中小城镇生活固废中转站优化选址问题,针对中小城镇垃圾收运现状对中转站选址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改进MCLP模型确定一套中转站系统分级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建设、转运成本最小而固废回收量最大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最优一级站组合;而后应用综合了负效应的整数规划模型与覆盖模型依次确定二级站与回收站位置与收纳量。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对周边土壤中铅、锰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选用我国北方某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及其附近1 km范围内的土壤作为研究样本,在中转站外设立一个垃圾回收对照区。给出土壤p H和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介绍了铅、锰含量测定过程。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美罗综合污染指数对土壤中铅、锰的污染情况进行衡量,分析了研究区域生活垃圾物理组成。为了使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对铅、锰的分布特征及其和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土壤对铅、锰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程度。给出不同采样区表层0~20 cm土壤中重金属铅、锰的污染情况和污染指数评价结果。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铅、锰化学形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土壤p H与有机质含量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转站周边土壤中锰含量基本没有影响,可忽略;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能够降低周边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须劲松 《科技资讯》2014,12(17):186-186
该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垃圾中转站选址问题。主要思路是利用mathlab中的优化函数,通过建立垃圾密度矩阵,实现总支出最小的目的,从而找到单个优化点。该优化点考虑了收集成本和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中转站装载装置无法与压缩车配套使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生活垃圾中转站装载装置方案.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六杆举卸装置的物理和运动模型,对举卸系统进行了运动仿真及运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六杆举卸机构进行了参数化建模.通过优化设计研究确定了举卸液压缸的位置和结构参数,实现了举卸机构的动力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秦伟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8):120-121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的内容都取材于民间故事,都属于标题性音乐作品,作品曲式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对造成悲剧原因的展示有着明显区别,主、副部主题的表现和运用截然相反,音乐的主基调有较大差异,作品的整体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2.
徐辉 《科技信息》2011,(5):231-231,266
健康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运动分为有氧和无氧,有氧运动较无氧运动更易普及和被大众接受,从人体长期参加有氧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阐述有氧运动对人体的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3.
Dads and disomy and disease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 Little  V Van Heyningen  N Hastie 《Nature》1991,351(6328):609-610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沙尘暴易发的国家 ,进入90年代以来 ,沙尘暴有频率增加、强度加大、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剧的趋势。据统计 ,我国发生强沙尘暴的次数 ,50年代为5次 ,60年代为8次 ,70年代为13次 ,80年代为14次[1] ,90年代为23次[2] ,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强度及造成的损失 ,以90年代最为突出 ,发生于1993年5月5日(5.5沙尘暴)和1998年4月16日(4.16沙尘暴)的特大强沙尘暴 ,是我国近100年来所罕见 ,损失极其惨重。5、5沙尘暴锋面前移速度14~17米/秒 ,最大19.5米/秒 ,瞬时最大风…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因高校管理引发的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师生的法治观念在增强,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在师生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适应。要改变这些不适应,就要进行依法治校,更新管理理念。做到规章制度合法、管理行为合法。努力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和师德校风建设,切实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发展为我们带来全新便捷的互动平台和交流方式,博客是当今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个体性、公共性、开放性、成本投入少等特点吸引着"90后"大学生广泛关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占领网络博客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博客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献信息情报工作在科技工作及立项决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揭示了在当今信息市场形势下 ,文献信息情报工作在科技工作和经济立项决策中的作用 ,同时也指出 :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者们能在强手如云的信息市场中占领一块阵地也应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欲望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欲望有什么影响,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道教的功利性,文人纷纷走近道教,文学观念中的道教因素等方面,对道教与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功利欲望作些专门探讨。这无疑会拓展人们研究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19.
辽金诗文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佛经禅典移植而来的话语。这一现象从特定侧面体现了佛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渗透溶浸。其表现主要反映在借用佛禅意像、使用佛禅故实和引用佛禅语汇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沙尘暴易发的国家, 进入90年代以来, 沙尘暴有频率增加、强度加大、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剧的趋势。据统计, 我国发生强沙尘暴的次数, 50年代为5次, 60年代为8次, 70年代为13次, 80年代为14次[1], 90年代为23次[2], 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强度及造成的损失, 以90年代最为突出, 发生于1993年5月5日(5.5沙尘暴)和1998年4月16日(4.16沙尘暴)的特大强沙尘暴, 是我国近100年来所罕见, 损失极其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