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要想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思想道德教育并从中受益 ,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我认为 ,克服教学中情感上的“干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是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新视点。因为 ,思想道德修养与人类充满感情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与人类的情感生活密不可分。这些理论只有借助各种内含的“情” ,才会使学生对它产生亲近感、认同感 ,使它更富于穿透力 ,从而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产生自觉的修养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就应“浓缩”多种情感与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以情感人”是使“…  相似文献   

2.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以古典诗词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教学方法作了粗略探讨。1.控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情感美。2.以“沟通”之法架设情感桥梁,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3.以“点拔”之法引学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一、指导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授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下面介绍几种自学方法:“多读”。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主线也是“读”。对一篇课文,应提倡多读。叶老曾说,老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课文,就是由字词章节而通观全篇。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反复诵读,才能得其要领,读懂读好。在教学实践中,一篇课文至少…  相似文献   

4.
所谓“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篇课文的第一次通读,其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称之为“初读”,是与“细读、精读、美读、赏读”相对而言的,目的是为了稍后的深读课文,研究性赏析,体会作品的情感等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将文中细致的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应该是情感教学的关键之处。在课堂上我们要紧扣作品,真正吃透作品,把作品所提供的人物、情节及其他相关内容化为教师娴熟而又饱含真情的展示。教师的教其实也是一种再创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从情入手,才能体会到文章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谓“自主”,就是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了体现新课改所遵循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尝试了“自主式”的教学实践。一、“自主式”教学的前…  相似文献   

7.
董芳 《科技信息》2009,(7):144-144
“以情带学生”是一种管理方法,在学校的管理教育中,它是管理教育学生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情带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情感观”,抓住情感投入的时机,争取人心、消除阻力,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完成好学业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等。所以,以情带学生一方面要做到坚持原则,公正公平,不循私情;一方面要做到区别对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而走进文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还是积累语言文字都离不开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以下几种形式可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可以训练的.学生在产生情感及体验情感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内部环境和外在因素,这就要靠老师的引导,既要从内部将学生潜在的情感诱发,又要从外部对学生进行感化,这种诱发、感化的过程就是语文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得到体验、熏陶的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是有情人,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构建起一个情感体验的互动空间,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将对性善的论证诉诸人的情感体验。孟子论中的所谓“四端”之心,实即儒家传统性情观中的“情”。它被孟子理解为人性感物之后所自然萌生的最初的心理情感反应,它具有直确的、直觉的特征。孟子在儒家性情观伦理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最早尝试对情与欲加以二分。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师生不仅要进行智力活动,还要进行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一堂语文课,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读”、“体验隋感”这几个与情有关的词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一堂课往往成之于情也败之于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带领学生走进教材的情感区域,领悟课文的情感主题,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激情;调动经验——融情;体验角色——悟情;精读词句——抒情;放飞想象——释情;放飞想象——释情。  相似文献   

13.
在留学生的基础汉语学习阶段,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年中尽快地掌握课文中的汉语知识,这是我们经常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多年来,不少同志已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我们就背诵在留学生基础汉语学习中的作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所谓背诵,当然不是指“死记硬背”,而是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熟读,最后脱开课文复述出来。背诵,就是强制大脑记住所学的内容。背,就是有意识记。  相似文献   

14.
一、情、理触动 “美读”震撼心灵 语文教学处处皆有情,美文、佳作处处有经典。有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也有人物内心的真情流露与文章的气势贯通,情、理的触动都能激起作者与读者之间强烈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内涵,而且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文本中的遣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语言运用上的继承和创新,形成语言不断优化之趋势,用“美读”来感染学生,结合“美学”理念,传递“美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赵娟 《世界博览》2015,(1):27-2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运用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表达运用。课堂上的表达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文章是表达的基础,儿童是表达的主体。因此,有效表达首先要让儿童真正在场。一、让儿童的情感在场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在于情感。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学生就无法准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兼具了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情感投入,是一种将艺术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的综合万象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性是美育的突出特征。“以情育情”的审美教育能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感色彩。下面笔者以《背影》为例,谈谈怎样进行情感教学。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这种激情式的技巧,要求教师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或用激越的情感,或用缠绵的情感,或用哀愁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如教《背影》,我采用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  相似文献   

17.
申瑞琼 《广东科技》2011,20(8):14-15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基本的教学原则,运用以情激情,情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感受相沟通,从而擦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教师应戴"现代平视眼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真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就是要脱掉“有色眼镜”,以崭新的科学为指导,讲究授课技巧,以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和真挚的情感来拴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学生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诗人何逊在诗中大规模地运用“水”的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分别后的怀念之情,以及难以释怀的羁旅客愁,抒发了对遥远家乡的思念。利用“水”的意象来寄予这些情感是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而在何逊的诗歌里却更集中,更强烈地突出了“水”在表现平常情感上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所谓“疏”与“导”,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疏通与引导。 一、精心备课,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在上数学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将要达到的智力水平,把“温故知新”这一基本思维规律贯穿于每一章节的教学始终,课内提出问题的角度要恰当自然,切忌生搬硬套。 1、从学生的实践入门,使抽象的数学命题变得通俗易懂,用实例启发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