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方元 《安徽科技》2010,(9):25-2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先行先试”的政策是国家给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胆探索的“尚方宝剑”。因此.铜陵在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先行先试”.重在创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加大技术创新,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安徽科技》2010,(8):22-23
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切实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和省政府《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2010〕8号)精神,共同制定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帮助读者了解该政策的具体内容,本刊记者专访了省科技厅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设立.安徽将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单独列出一章强调产业转移中的自主创新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包括了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新的发展形势对安徽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本文采用2006-2012年度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示范区设立后发生了明显好转,这说明示范区的设立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政策推进安徽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相似文献   

6.
方元 《安徽科技》2009,(12):18-19
为适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努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有更大作为,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一员的铜陵,必须要将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促进幸福铜陵建设。  相似文献   

7.
2010年安徽省被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标志着安徽省技术创新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巢湖市地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2010年12月巢湖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市",这为巢湖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城市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引擎,知识产权人才是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力保障,必须努力打造创新能力强、懂法律、懂业务、会经营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来,当涂县积极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着力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全县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何渊 《安徽科技》2010,(7):13-15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泛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方面,沿海和沿江各省也都明确将先进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发展的落差呈扩大趋势,虽然有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可能会延缓融入长三角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为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和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职教育提升服务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要充分了解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积极研究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打造产学研基地,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动参与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秦翻 《安徽科技》2011,(10):8-9
一、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1.承接数量大幅增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品牌价值不断凸显,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8亿美元,增长52.7%,占全省的74.9%;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181.7亿元,增长62.6%,占全省的72.9%。去年郎溪县开发区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00余个,为开发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招商项目总和的近3倍。  相似文献   

13.
凌岚  刘明 《安徽科技》2011,(6):8-10
创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集金融、创新、科技、管理及市场于一体的资金运作模式,国内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安徽起步较晚,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4.
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避免同质竞争,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既要发展产业集群,也要开发沿江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今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省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对于滁州市今后发展将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皖江区域即将成为安徽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无论是科学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还是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创新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2009年皖江区域R&D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评价了皖江区域内各地区的R&D活动水平差异,并对皖江区域R&D投入产出水平作出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实现振兴安徽的重点开发区域。长期以来,安徽存在着人才大量的流失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皖江经济发展的"瓶颈"。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只有科学制定人才发展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并积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回流,才能为实现皖江城市带高端承接产业转移,更好地完成国家使命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8.
储流杰 《安徽科技》2011,(4):19-20,29
目前,皖江城市带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及国家创新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使皖江城市带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双重战略机遇。科技创新可以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效应。  相似文献   

19.
《太原科技》2010,(4):107-107
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规划和发展战略,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沿海企业的高度关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蕴含着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合肥市作为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针对如何勇于承担新的“合肥使命”,发挥好核心带动作用,中共安徽省委常委、  相似文献   

2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实现产业转移的高端承接,做率先崛起的“示范区”,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经验,把重点放在人才开发上,实施科学的人才开发战略,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示范区”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