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晓娟  吴邦雷   《科技信息》2010,(34):I0110-I0111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转移对于安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经济风险。为使皖江城市带更有效地实施产业转移,本文运用SWOT方法深入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在国内各界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一片“叫好”的情况下,旨在探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从而更好的促进安徽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承接产业示范转移,皖江城市带发展现代物流业势在必行。通过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条件成熟。根据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基础条件,确定合肥、芜湖和安庆为物流网络的区域中心城市,通过"轴三角"连接,依据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完全覆盖为原则,最终确定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最后,从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平台、培育高端物流人才等方面为构建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体系提出了保障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加大技术创新,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设立.安徽将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单独列出一章强调产业转移中的自主创新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包括了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新的发展形势对安徽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安徽科技》2010,(8):22-23
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切实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和省政府《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2010〕8号)精神,共同制定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帮助读者了解该政策的具体内容,本刊记者专访了省科技厅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7.
方元 《安徽科技》2010,(9):25-2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先行先试”的政策是国家给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胆探索的“尚方宝剑”。因此.铜陵在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先行先试”.重在创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为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储流杰 《安徽科技》2011,(4):19-20,29
目前,皖江城市带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及国家创新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使皖江城市带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双重战略机遇。科技创新可以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效应。  相似文献   

10.
何渊 《安徽科技》2010,(7):13-15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泛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方面,沿海和沿江各省也都明确将先进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发展的落差呈扩大趋势,虽然有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可能会延缓融入长三角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安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几年落后于中部的其他省份,因此它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结合安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出安徽应采取实施以融入长江三角洲,把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做大做强为目的的大开放战略。最后,本文提出了实施该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安徽省历年各个学历毕业生人数作为人才需求指标.根据2006年至2010年的历史数据对2011年至2020年安徽省人才需求做了灰色预测分析,然后根据安徽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前景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2011年至2020年安徽省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然后使用两个模型的组合预测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修正.预测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期间,也就是未来十年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水平.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物流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部崛起和安徽东向战略的实施,其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确定省域物流枢纽城市和综合物流中心城市,评价各地级市可达性和划分出各市域物流实力等级的基础上,刻画了安徽省物流综合实力的点线面空间发展格局,并按照点-轴-面的物流空间组织模式,提出营建T型物流经济带和Y型物流经济带,即以合肥、巢湖轴线与沿江城市轴线构成的T型经济带;以淮北、蚌埠、阜阳、淮南、合肥等组成的Y型物流经济带。实现以点带轴,以轴带面,推动安徽省物流产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外贸易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影响重大。安徽作为中部的代表与东部的代表江苏省在对外贸易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存在不同。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两省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其对外贸易的差距也日趋扩大。因此,安徽省必须在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在产业结构上做出一系列调整,以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文章通过2011年全国GDP和旅游收入、安徽省2002至2011年GDP和旅游收入两组数据的比较,运用Eviews软件,从纵、横两个方向,对GDP与旅游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分析证明,两者之间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促进安徽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实现安徽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正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本文从城镇空间格局、社会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发展特征与优势;同时分析了该区城市功能、区域管理与分工、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今后的发展战略与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7.
空间功能分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空间上的重大举措,国内学术界正兴起主体功能区的重大理论、方法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安徽沿江正成为快速发展地区。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将安徽巢湖沿江地区的开发空间划分优先开发区域、鼓励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引导开发区域和庐南矿区,为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8.
安徽山河天下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本文从旅游定位,旅游品牌、旅游形象、旅游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论述安徽旅游业发展问题.目的是加快安徽由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大省,使旅游产业成为省内主要的支柱产业,使安徽省成为全国优秀的旅游省份.  相似文献   

19.
在充分发挥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才集中等优势的前提下,以长江为纽带,以芜湖为“龙头”,以马鞍山、铜陵、安庆为依托,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带动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结构。再经三个五年计划的奋斗,把沿江地带建成我省经济发达的工业走廊(或称长江经济带)。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作为我国发展基础最好,经济总量最大的核心经济区,在其发展道路上愈来愈受到种种压力。分析了安徽省融入泛长三角区具有的优势,指出安徽省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