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甘肃省农产品流通相关企业从业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依据扎根理论研究范式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构建区域农产品流通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区域农产品流通主要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化意识不足,流通基础设施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流通成本高,企业从业者人才缺乏、产业发展不规范,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此,从产品标准化、基础设施体系、流通成本、人才培养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鉴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与非均衡,不同地区的区域发展创新体系构建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在中国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区域创新产出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弱化、创新体系要素互动性不够等区域创新发展及体系上的诸多瓶颈与制约因素。基于对比分析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吸收等方面提出欠发达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可转变地方旅游产业相对优势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实施旅游合作对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尤为重要.以陕南安康、汉中两市旅游合作为研究背景,从旅游产品差异化视角,探讨以创新区域旅游产品体系、优化区域旅游资源配置方式、建构合作竞争的价值网等合作途径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以及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能性,建立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机理模型,研究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机理和作用,并就如何构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抓住我国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优化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有利于中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论证了优化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紧迫性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转"危"为"机"的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农村流通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的影响。采用有序Probit概率模型计量分析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难以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完善。文章建议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健全农村物流系统、完善农村流通服务业等有效手段来完善农村流通环境,健全农村流通体系,以此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步入新世纪,为实现福建发展新跨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极具个性的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的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当前的发展格局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以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硬性要求.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完善陕西农产品流通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城镇化背景下陕西农产品流通发展进行SWOT分析,从以组织和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以城镇化建设为推手,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进程;以示范带动、完善服务为抓手,推广农产品生产、物流标准化等方面,提出提高陕西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发展重点转为优化结构,经济增长动力转为创新驱动。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保持经济增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压力,其中产业转型升级尤为关键。玉门市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以玉门市为例,对新常态下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其他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怀录  许计平 《甘肃科技》2010,26(14):3-4,7
近年,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雷同模糊。以庆阳市为例,从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庆阳市市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对庆阳市市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定位,以期更好地指导庆阳市市域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流通经历了从“无流通-轻流通-重流通”的发展历程。在经济发展迅猛、信息、知识、技术充斥着整个社会经济的时代,流通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参与到流通发展的大讨论中来,关注最多的莫过于“流通创新”与“流通现代化”。本文围绕流通创新和流通现代化展开,深入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未来的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动不同区域共同发展,必须提高欠发达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欠发达地区分为三类。与发达地区毗邻的地区称为一类区域,离发达地区最远的地区称为三类区域,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区域称为二类区域。欠发达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思想观念落后,服务不优,人才难进。因此不但要改善硬环境,同时要加强软环境建设,而软环境对承接产业转移至关重要。对此要分层分类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更新思想观念,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惜才留人,让承接产业转移顺利进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4):741-747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是企业实现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直到价值构建的重要过程,其关乎企业经营和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竞争力.对于现代流通业而言,伴随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技术体系的成熟,流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复杂性提升.文章以三维度结构视角探讨流通企业动态能力,并构建了流通企业的结构维度评价模型,并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和假设检验的方法对流通企业结构维度进行了检验.得到结论:流通企业动态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市场导向的感知能力和知识导向的组织学习与吸收能力、资源导向的社会网络关系能力三个方面,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因而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在很大程度服务于流通企业的动态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这些地区往往有着要素低成本、资源丰富等优势,但又存在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劣势。以原巢湖市为例分析安徽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并针对这些问题给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因地制宜构建符合现代性特征的产业体系,是我国探索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区域,重庆要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框架下实现地区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超越“行政区划界线”,统筹重庆全域空间进行协同规划布局,探索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重点的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在阐述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现实背景和内涵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以重点塑造十大现代生态产业空间为导向的现实路径,以及涵盖战略理念、考核制度、土地要素、财税政策和生态补偿等内容的八大支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杨春柏 《科技信息》2010,(31):I0011-I0012
本文提出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重点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融资难的具体表现,并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政府的角度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经营机制、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构建民间信用体系和利用国家财税支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谭红  罗艳  朱平  陈亦康  严勇  何锦林 《贵州科学》2012,30(6):16-23,29
本文通过分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阐述了食品分析检测在食品监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国内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结合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构建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路、做法和运行成效,并对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框架性建议,为保障体系在全国工商系统内进一步推广提供一种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讲求经济效益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物资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中介和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经济活动,其经济效益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物资流通产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影响。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提高流通经济效益。物资企业必须强化经营管理,以加强管理求效益,靠降低费用增利润。本文就对如何理解、考核和提高物流效益提出了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9.
工业城镇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策机遇,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城镇发展普遍具有发展基础好等共性.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特殊发展条件的小城镇为例,以规划编制中对发展条件的解读和宏观发展环境的理解及城乡统筹理念的应用,对甘肃省永登县河桥镇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中镇村体系布局、城镇功能定位、用地布局等方面有所创新,旨在探索西部工业城镇发展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20.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有地方政府力量、转移地区的离心力和承接地区的吸引力.在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力量所起的作用明显强于国际产业转移中市场力量所起的作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能源短缺、发展空间狭小等问题,企业规模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而欠发达地区承接地在以上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转移地区的离心力和承接地区的吸引力共同作用下,发达地区部分产业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欠发达地区承接地政府应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找准产业承接方向,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在思想观念、产业、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地进行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