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提出一种测定氧扩散系数新方法.用Sol-gel法制备了Y2O3/SiO2均匀致密的薄膜,能成功解决其它方法无法得到的冶炼所得到的熔体,光学椭偏测定氧化层的膜厚.探讨了氧在薄膜中的扩散,在Wagner理论基础上,用数学方法表达在掺杂SiO2薄膜氧扩散系数与氧化层膜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测定氧扩散系数新方法。用Sol-gel法制备了Y2O3/SiO2均匀致密的薄膜,能成功解决其它方法无法得到的冶炼所得到的熔体,光学椭偏测定氧化层的膜厚。探讨了氧在薄膜中的扩散,在Wagner理论基础上,用数学方法表达在掺杂SiO2薄膜氧扩散系数与氧化层膜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测定氧扩散系数新方法。用Sol-gel法制备了Y2O3/SiO2均匀致密的薄膜,能成功解决其它方法无法得到的冶炼所得到的熔体,光学椭偏测定氧化层的膜厚。探讨了氧在薄膜中的扩散,在Wagner理论基础上,用数学方法表达在掺杂SiO2薄膜氧扩散系数与氧化层膜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波消化测定煤和土壤中微量元素砷。用硝酸高压消解,然后用原子荧光仪测定。方法的检出限0.011ng/L,线性范围0~40ng/L,其回收率为90.95~104.25%。该方法简便了煤和土壤中砷的消化和测定,精密度高,检出限低。  相似文献   
5.
贵州汞冶炼与散布(英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贵州是我国著名的“汞省”,汞冶炼的结果表明:1983年汞生产过程中向大气散布的总汞是11t,1994年下降到5t.自从1994年以来,汞散布到大气的累积量是745t:从废水排放到水生系统是40t:以废渣形式累积到陆生生态系统的是450t.本文以贵州某汞矿作为研究汞污染的点源,研究大气和土壤中汞浓度随距离的变化而改变,从距汞源0.5km到3km大气汞浓度是180ng·m-3~20ng·m-3;从0.5km~15km,土壤中汞浓度是146μg·kg-1~2.2μg·kg-1.  相似文献   
6.
根据目前国际上沉积物对重金属毒性评价的进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本文结合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的结合相、形态,介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提取方法,可应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和Ha Kanson潜在生物风险指数法,以及生态危害指数与污染系数,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生态危害程度,揭示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和分析遵义东南部地区农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状况,采用生态风险预警评估法分别计算了该地区农业土壤中重金属cd、Pb、cr、Hg、As的生态风险预警指数,评估了该地区耕作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预警级别,得出了该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预警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生态环境仅受到Cd元素一定的污染和扰动,Pb、Cr、Hg、As的预警级别是无警。总体评估遵义东南部地区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零,属于无警级别。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波消化测定动物组织中微量的铝。先用硝酸高压溶解,然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方法的检出限0.91ng/ml,线性范围0—1000ng/ml,其回收率为95.1%-104.7%.该方法简化了对动物组织中铝测定的消化,精密度高,检出限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及自然保护区大气汞的沉降。测定大气中总汞、二价汞、甲基汞 ,用 Moss Bag、涂层KCl扩散管 (Denuder)、便携式大气测汞仪进行测定与评价。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大气汞的沉降和汞沉降瞬间和相对空间变化关系以及煤汞引起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通过苯氧乙酸缩水杨酰腙与醋酸铜,六亚甲基四胺反应生成了含有N-N酰肼基铜的化合物,并对其结构、红外、荧光、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分析。该聚合物的空间群为P21/c,晶体参数为a=11.1786(8)A,b=18.2807(13)A,c=10.1395(7)A,α=90°,β=98.6410(10)°,γ=90°,V=2048.5(3)nm3,Z=4,Mr=469.99,F(000)=972,Dc=1.524 mg/cm~3,R=0.0344,w R=0.0956。该配合物中的Cu(Ⅱ)离子分别与来自2个六亚甲基四胺中的氮原子,肼基中一个氮原子,苯氧乙酸中的一个氧原子和一个酚氧进行配位,完成了五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