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完全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发生,而是出现了产业转移粘性现象。导致产业转移粘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劳动力自由流动、产业转移成本过高、西部制度环境不佳、东部产业集群的存在以及区域能力结构差异等若干方面。皖江示范区要培育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增加本地市场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加强软环境建设,以便更好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日益增涨的水资源需求导致的缺水问题, 从投入产出视角进行合理的虚拟水调动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新途径。基于1997 年与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以及水资源公报数据, 构建虚拟水多区域投入产出计算模型, 并细化用水产业, 计算得出区域间虚拟水相互交换关系与转移量。同时, 将区域虚拟水空间流动量与区域间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特征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 研究时段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虚拟水主要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输送, 且区域间人口迁移特征与虚拟水空间转移特征的关联性很强。人口流动带动消费品转移, 进而引起虚拟水流动, 产业空间转移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与聚集, 持续影响虚拟水的流动量和流动方向。因此, 基于中国城市化特征, 未来区域发展应考虑结合实体水调动以及虚拟水流动与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关联关系, 保证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水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3.
用重力测度方法,对中国制造业总体及28个二位数制造业2000—2014年产业规模(总产值)和产业活动(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劳动力)重心轨迹变迁进行分析,显示制造业总体呈向西转移,28个二位数产业重心也出现不同程度转移趋势。从异质性生产视角,考察中国制造业产业空间演化格局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从全国整体上看,要素生产效率(劳动力和流动资产)、集聚外部性、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本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布局有显著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和对外开放度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影响不显著。此外,不同区域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动力影响因素以及同一区域在不同时序内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城市文化消费为例,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方法,对省域层面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区域公共服务的影响机制及可能的空间外溢效应进行了识别。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显著增加转入区域及其周边城市文化消费价格;转移劳动力的低技能水平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而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公共服务供给产生了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为了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并抑制其对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负面影响效应,重点应该是加大对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同时,积极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公共服务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对转移劳动力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通过建立教育投资模型,训练投资模型及流动投资模型,指出了正规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迁移与流动投资对人力资本收入能力的影响。经分析表明,个人的人力资本现时存量与个人的未来收入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以2005—2015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与验证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两者交互项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抑制性.3)总体上,在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有助于经济增长;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提出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积极突破制约结构红利的限制条件,实现人力资本及其构成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及粮食生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9年以来,我国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城务工,并逐渐形成"民工潮".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并会对农业及粮食生产产生深刻影响.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会影响农业部门资本积累、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人力资本积累和粮食供求区域均衡.从政策层面、产业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稳定农业及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环境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4-2007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依赖性逐步增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研发投入、累积知识存量、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显著;人力资本、知识流动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不明显;金融规模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滞后期,而对外开放在当期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差异,亟需丰富实证研究。本研究运用Brown-Mood检验、局部多项式回归模型和Ridit检验,从静态与动态视角分析2015-2019年中国省际人口流动对GDP的影响。结果显示:(1)省际人口净流入平稳促进GDP增长,且随着人口净流入率增长而增长,促进作用呈先减后增的趋势;(2)东、中、西部人口流动及对GDP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入率较高但GDP增长率仅处于中位,且随着人口净流入率提高,GDP增长率先显著升高,而后升高趋缓;(3)中部地区人口净流入率方向基本为负,人口净流入率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呈递增趋势,当人口净流入率升至-0.5%时,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衰减;(4)西部地区在不同人口净流入率水平下GDP增长率离散程度较高,但总体变化趋势与全国整体情况类似。建议东部地区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社会化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本提升机制,在进行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协同人口流动;中部地区重点解决人口外流问题;西部地区继续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源优势产业,提高人口流入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2—2011年中国大陆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异质型人力资本和产业集聚对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异质型人力资本存量、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水平、服务业集聚程度对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是,产业结构服务化程度对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效应,正好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异质型人力资本、产业集聚对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基础设施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对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也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不过在不同区域产生的效应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16个地市在2010-2013年间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度;进而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揭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会影响政府和企业对人力资本和研发的投入,进而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16年全国30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和高技术产业规模经济程度进行测度。构建计量模型,研究规模经济、运输便利度、人力资本以及城市化水平等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度的影响作用程度。结果表明:规模经济、运输便利度、城市化是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积极因素;而人力资本水平则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发展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中国各地通过优惠政策“广栽梧桐,争引凤凰”的根本原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借鉴β-收敛模型,分析高层次人才集聚对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6年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的区域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就整体而言,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是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就人才结构而言,大专、大学及研究生以上人才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差距收敛均有负向效应。高层次人才越多越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与其他地方拉开差距。另外,研发投入、交通条件具有正效应;而产业配套、开放程度具有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人力资本结构的失衡问题,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中国公共教育投资对就业总量以及三大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教育投资的整体就业效应比较弱,但是增加公共教育投资会降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总量,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2001~2016年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基础上,利用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包括人口流动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省际间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省际之间的人口流动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效应有所差异。人口主要从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其中对东部地区呈显著的正向效应,对中部地区是微弱的负向效应,对西部地区是显著的负向效应。为此,我国应当加强中西部人才引进措施,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助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工业化进程、对外贸易、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区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系数作为测度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的变量指标,根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Nich)以及离差(Di)和比率(Gi)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的区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07—2015年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呈现不断增大的态势并呈现出阶段变化的特征。(2)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从静态格局和动态变化上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根据各市的区域特点及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将河南省18个地市划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以及弱等5种区域类型;(3)创新能力、人才密集度、科技投入对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作用较大,技术市场需求和信息化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产业结构演化的就业效应理论模型,分别采用混合回归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区域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通过F检验采纳了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研究表明人口总量对4大经济区域的就业总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对4大经济区域的就业总量均存在负向影响,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政策投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人才流动、知识溢出和区域发展:一个动态知识连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知识载体的高级专门人才及其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和贡献无可争议。在高级人才流动和转移的基础上,讨论人才流动和知识溢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区域间人才流动的动态知识连接模型,分析高级人才流动及知识流动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视阀下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管理研究》2016,(1):62-66
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机制,剖析协同创新、知识外溢和专业化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探讨创新壁垒、创新风险和创新锁定效应对区域创新的束缚作用,剖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同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的决策过程,提出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合理规划区域创新活动和培育区域创新文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