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长三角区域16个核心城市2003年~2012年的物流空间布局演化特征为基础,从需求、供给、产业环境和政策等4个维度选择了影响物流集聚度的影响因素,并实证分析了这些因素对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10年来,长三角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同时受到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各城市物流集聚呈现分化态势,经历了"三心多点"到"两极一心多点",再到"一极一团一走廊"的阶段性演化.(2)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的演化是区域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劳动力水平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第二产业的规模对物流集聚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开发区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开发区的空间布局特征、产业分布和其影响因素,优化不同主导产业类型开发区空间布局,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和《中国开发区年鉴》数据,采用最近邻点距离指数、Ripley′s K函数、核密度估计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方法分析不同主导产业类型开发区在黄河流域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集聚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开发区总体呈现出"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各类开发区空间分布均存在明显的集聚状态;各类开发区的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开发区的空间分布受经济、环境、科技创新等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等因素影响作用显著。对此,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中心城市2008—2017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三系统的协调度,以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三角中心城市三系统协调发展呈现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热点城市范围在研究期内相对固定;在空间上,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且始终保持“东南-西北”分布格局. (2)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及相对稳定的空间聚类格局,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3)市场驱动、交通通达、外商投资、劳动聚集、资源禀赋和旅游规模对该区域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与旅游效益的影响系数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4.
曹志杰  蒋丽萍  周可心  吴静 《河南科学》2023,(10):1488-1497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数理公式推演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省际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识别出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表明:((1)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增加,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整体呈现“中间低、两端高”的分布;(2)流动人口对于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发展存在规模和结构效应,改变地区人口数量、影响地区生产效率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3)流入人口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影响,而流出人口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流出人口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大于发达地区.因此,发达地区应助推人口回流趋势,转移中低端产业和低技能劳动力,疏解人口过密压力,实现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欠发达地区应把握人口回流和产业转移的机会窗口,精准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人才进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典型产业分析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学者和北京市政府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界定和对应产业,结合北京城市疏解的近期要求,主要选取一般性产业中的农林牧渔和制造业以及从制造业中剥离出的冶金化工产业等典型产业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年和2014年的POI数据,从空间维度运用Arc GIS中核密度分析和Ripley’s K(r)函数研究产业转型下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研究数据分析显示,从2009—2014年,1)以农林牧渔以及制造业、冶金化工产业为代表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出从市中心向外转移的趋势;2)农林牧渔产业整体呈现围绕城近郊区向周边近邻扩散的趋势,并向东南、向北形成岛状集聚斑块;3)制造业总体呈现集聚弱化的态势,仅在东部形成小范围集聚的格局;4)冶金化工产业总体格局没有显著变化,仅在城区东北方向进一步集中。  相似文献   

6.
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其富集程度逐渐成为衡量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表 征。基于2016—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法分析中国独角兽企 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影响中国独角兽企业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因素。 研究发现:(1)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集聚特征显著,分布密度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总体 上形成以沿海和沿长江为主轴的T字形空间发展格局;(2)独角兽企业空间重心向南方移动,标准 差椭圆向内陆地区延展;(3)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 企业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进入发展的起步阶段;(4)政府的科技投入强度、地方薪资水平、产业结 构和经济规模是影响独角兽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向集中,具有明显的边缘-核心结构,市域差异显著;与产业转移集聚格局不同,河南省环境污染集中度时空格局变化较明显,由"西北高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整体来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环境污染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为主,而产业转移集聚相对超前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产业转移集聚与环境污染集聚基本一致的地区由2个增加到7个,二者一致性越来越显著,且在空间分布上有向南推进的趋势;河南省2007—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均为正数,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029 5下降到2016年的0.024 0,二者集聚格局有趋同态势,相关性日益显著;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且是正向影响的因素为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专利数的回归系数都为负值,表明加快河南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类型转型.加大人才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着力改善各行业生产技术是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2012年重庆市139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借鉴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Czamanski法,共辨识出20个产业集群,并利用局部空间统计方法,测度产业集群局部空间的自相关系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重庆市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特征。结果显示:1)不同产业集群的空间局部自相关度存在明显差异,纺织服装业集群最低(自相关系数M值为0.1221),局部相关性和空间邻近不明显;而都市型工业(M值为0.399 4)、交通设备制造业(M值为0.424 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值为0.419 2)、汽车及其设备制造业(M值为0.466 9)等4个核心制造业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度较高,在重庆市具备独特优势。2)重庆市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主要集聚在主城区和近郊县域,并向外部区域延伸;同时,产业集群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区域布局和功能重叠等问题,这些因素对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空间转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采用行业平均集中率指标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空间集中度,然后以制造业二位数分类行业集中分析两省一市产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在产业转移方面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调整和转移,上海通过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吸收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区域内总制造业的份额;浙江正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和释放制造业基本保持平稳和缓慢略微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核算2005—2019年中国省域建筑业碳排放;利用重心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迁移轨迹及空间集聚特征,发现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后向东北方向迁移,建筑业碳排放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利用GTWR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数量的增加、产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建筑业碳排放,而降低能源强度与调整能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建筑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在我国区域空间分工格局日益形成的背景下,在NEG理论模型中加入符合中国实际的假设,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向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拥挤效应"的作用下,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在给内地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减缓了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的增速,成为出现"民工荒"问题的直接原因.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政策措施是加强沿海和内地互动,既要发挥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又充分体现内地成本优势,以期实现沿海和内地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旅游业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旅游业竞争力为切入点,结合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构建了旅游业竞争力体系,对中国31个省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996-1999年,各省市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竞争力变化剧烈,消费能力有空间转移,主体区旅游业外向程度低,产业发展能力发展程度较高,接待能力空间上由集中走向分散,科技优势省际分化明显;1999-2003年,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规模空间分布趋于集中,消费能力空间分布分散化现象明显,省际旅游业外向度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主体区域产业发展能力较低且块状集中现象明显,科技进步优势东西差距显著,接待能力空间格局有变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综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辐射功能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全国特色小镇中216个旅游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方向和空间格局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推动形成这一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旅游特色小镇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分布,其中资源依托和特色产业类呈均匀分布,其他4类呈集聚分布;(2)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中资源依托、民俗风情、康养度假等类型与总体走向近似;(3)空间格局呈现以1个高密度集聚区和3个次级集聚区为主,各类差异较大;(4)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对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历史文化类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旅游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运用我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和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均呈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工业比重上升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改善有负面影响;另外,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分位点对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最后,文章对如何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酒店业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活跃程度的重要产业之一,酒店空间布局影响城市区域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借助ArcGIS,SPSS等软件,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福州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酒店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发现:福州中心城区酒店主城区显著集聚,其余区域分片集聚,总体呈现一主、一副、六组团的空间分布格局;各类型酒店空间分布集聚程度不均衡,五星级酒店呈点状分布,其他等级酒店呈集聚性分布,分布方向性上,各类型酒店均为西北—东南走向,呈现向东南扩张发展的态势;酒店空间布局受地形、经济、商圈、旅游、交通不同程度影响,长乐区、马尾滨江、阊侯、荆溪未来酒店布局潜力较大,地铁陆续开通将促进福州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更加均衡。  相似文献   

16.
以欠发达平原县——兰考县为研究区域,在域内自然因素近乎无差别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欠发达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相关性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欠发达区域农村聚落演化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了9.24%,而用地规模增加了12.54%,居民点数量减少和规模扩张在2000-2010年阶段更为显著;(2)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集聚性加强,但斑块间形状差异增大;(3)受城区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近城规模大数量少且集中、远城规模小数量多且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3)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交通、城镇辐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带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整体经济效益良好.其中一些子行业已成为该地区各省市的绝对支柱产业。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节约紧缺的劳动力资源和压缩成本。该区域部分地方正在将装备制造业中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为相关企业以及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皖江城市带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8.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卜博 《华东科技》2023,(4):105-110
<正>本文搜集中国指数样板下以全国分区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发电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人口数据为主的四大指示性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平均重心分析,以相关指标为权重,对指标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与表达。在数据分析中,笔者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电力产业等相关内容及其产业重心,在二维空间存在明显的“重心转移”现象,且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数据的重心转移方向一致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聚久必分,制造业集聚尽管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受企业战略和集聚区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集聚企业开始迁移。本文基于"广东双转移"背景下,以佛山南庄陶瓷产业转移及清远源潭陶瓷产业承接为案例对比,探讨制造业集聚转移中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博弈,以及产业集群式转移后对转出地和转入地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珠三角传统的制造业集聚区通过产业有序转移,达到"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优化目的,从制造业中心转变为先进服务业中心。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从农业外围演变为制造业中心,而产业空间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污染转移则是转移的一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