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犯罪人为中心的传统预防犯罪模式久不见效。通过对被害人的研究,发现在犯罪——被害的互动中,被害人自身存在的某些因素对于犯罪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能更有效地减少犯罪。以高发性的财产犯罪为例,案件很多时候是由于被害人自身的疏忽与过错造成。因此,树立被害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减少犯罪被害的诱发性和易感性。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过错是困扰我国刑事司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对加害人的刑事责任的量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刑法理论对被害人过错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更严重的是我国的刑法对被害人过错没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强明 《科技信息》2007,(14):206-206,229
无被害人犯罪是西方学者在犯罪日益增多、司法资源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目前,有关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学说都有待商榷,应将其界定为:基于被害人同意,且未对刑法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或者危害的行为。从刑法的人权保障思想和刑法的歉抑思想出发,我国应顺应国际刑法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将无被害人犯罪实行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财产犯罪的占有转移认定疑难问题凸显了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理论与新型网络财产犯罪之间的适用冲突。认为网络空间财产犯罪中存在网络平台“错误认识”的观点不符合诈骗罪本身的逻辑构造,提供代码验证服务的网络平台不参与用户之间的占有转移。网络空间财产犯罪的占有转移实质上是财产性利益的占有转移,应当以“与原占有人人身相分离”的可转移性和“对于被害人具有财产法益”的财产性为标准划定占有转移成立的边界,且不得以数额不明确为由缩小其成立范围。在具体认定过程中,要采取“账户权限或记录的不可逆转变”的认定标准,区分网络空间财产犯罪的占有转移与占有的迟缓。  相似文献   

5.
侵权法立法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在人们行为自由和权利保护之间实现利益平衡。过错归责、自己责任和构成要件等是侵权法一般利益衡量的利益平衡机制。无过错归责、规定过错和因果关系推定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是特殊利益衡量的利益平衡机制。侵权责任法第87条以分配正义理论,侧重被害人救济,扩大对人们行为自由的限制,但是它突破了既有侵权法理论对分配正义理论的适用模式,导致其所规定的责任承担没有侵权法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很多国家的刑事立法都对被害人承诺问题作出了规定,我国刑法典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该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已有所运用。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的理论根据是被害人对于自己有权支配和处分的利益在不侵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放弃了刑法的保护。加大对被害人承诺理论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过错理论是大陆法系侵权法的核心理论,过错不仅是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也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我国的侵权法理论继承了这一传统。过错理论的分野在于过错的性质和判断标准,分别发展成主观过错说与客观过错说,理论分歧导致了立法差异。但是,从诉讼证明的视角看,对过错无论采客观说还是采主观说,最终都是从致害人行为的角度考察,主观过错的证明比客观过错的证明只是多了一个转换步骤而已,并没有实质性区别,从而形成了主观过错与客观过错在理论上存在巨大差异,而在司法实践中却又趋同与融合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立法与司法的错位,其实质是:主观过错的证明不具有司法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一、被害预防概念阐述被害预防,主要指潜在被害人及已然被害人从被害现象发生的危险性、倾向性趋势状况出发,为避免被害原因出现,防止和减少初次被害或继续被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及形成的有效保护机制的过程。1在现代犯罪学研究领域中,人们不再把犯罪被害人完全视为被动无辜的,而是将被害人看成犯罪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往往具有特定的人际关系,被害人有可能是暴力行为发生的起因,有可能在暴力犯罪中起积极作用。被害预防是预防犯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今的文明世界中,不文明的事件并没有消失。尤其在家庭的小小的领域内,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下面我们看看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暴力在侵害案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中,杀人案件和伤害案件又是最主要的侵害类型。全国妇联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2本文就将对家庭暴  相似文献   

9.
尹丹丹 《奇闻怪事》2010,(8):36-37,32
犯罪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人犯罪侵害遭到损害的人,具有犯罪被害性、犯罪和被害的互动性,有时还具有可罚性或可责性。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无关联和有关联两大模式。犯罪被害预防有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个体被害预防三个层次和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和被害后预防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参照犯罪客体要件理论,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目的,分析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侵犯的交通有序、交通安全、交通畅通三类客体辩证关系及危害程度。提出在判定当事人过错行为与交通事故因果关系基础上,根据过错行为所侵犯的具体客体类型,区分当事人行为在交通事故发生中的过错严重程度,从而提供了新的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校园师源性侵害犯罪罪前情境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性犯罪的情境因素是性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前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形成与原有心理结构相适应的犯罪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的综合,中小学校园师源性侵害犯罪作为性侵害犯罪案件的一类,具有时空条件、被害人情况及加害人与被害人特定关系等罪前情境因素。为了减少乃至最终根绝中小学校园师源性侵害行为,必须从加害人角度、被害人角度、社会角度及家庭角度开展综合性的情境预防。  相似文献   

12.
马艳平 《科技信息》2010,(25):393-393,406
被告人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损失时,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现行法律只将物质损失列入赔偿请求的范围,针对被害人精神损害部分不允许提起,在侵财性犯罪中被害人遭受的损失也不允许提起。本文分析了立法和司法实务现状,论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和侵财性犯罪中的被害人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当期新疆兵团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日趋严重。探究国内外五种流动人口犯罪相关理论,结合兵团实际,兵团的流动人口犯罪主要有相对剥夺与社会歧视、兵团管理体制的滞后、兵团文化与内地农村文化的冲突等方面犯罪原因。  相似文献   

14.
“准中止犯”是由被害人的行为、第三人的行为、客观情况的介入或行为性质所致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其主观特征表现为犯罪中止行为是基于行为人意志所为,其客观特征表现为行为人做出了真挚努力但其防止行为与犯罪既遂结果不发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准中止犯是中止犯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应该在相关的法条中对其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是指犯罪发生之后,由调停人使受害人与加害人直接交谈,共同协商解决刑事纠纷的活动,它兼顾了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性。刑事和解是西方刑事司法的一个创举,其最主要的理论核心是恢复正义理论。它体现了公正、效率的法律价值,契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时代主题,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对合犯在大陆刑法中属于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在将此概念引入我国刑法理论时,却与我国的共犯理论产生了冲突。因此,有必要跳出我国刑法中的共犯理论体系,将包括对合犯在内的具有对合关系的一类特殊的犯罪即对合犯罪单独归类进行探讨。在犯罪构成上,对合犯罪具有犯罪客体同一性、客观对合性、主体依存性及主观对应性等特征。对合行为在我国刑法中主要表现为买卖行为、渎职、失职行为与一定违法行为间的对合行为及其他对合行为。对于对舍犯罪的处罚主要有对合双方行为都是犯罪和仅对合一方行为构成犯罪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我国目前立法中的空白,而在国际层面,该制度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承认,支撑该制度的理论学说有国家责任说、社会福利说以及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该制度的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弥补刑事被害人的心灵创伤、防止诱发新的犯罪,并有助于公众对司法的信赖。  相似文献   

18.
一、被害预防概念阐述 被害预防,主要指潜在被害人及已然被害人从被害现象发生的危险性、倾向性趋势状况出发,为避免被害原因出现,防止和减少初次被害或继续被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及形成的有效保护机制的过程.1在现代犯罪学研究领域中,人们不再把犯罪被害人完全视为被动无辜的,而是将被害人看成犯罪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认定采取的是过错原则,即环境犯罪的成立须具备故意或过失的罪过形态.但随着高度危险工业的发展,环境犯罪问题日益复杂化,单纯依照过错原则已不足以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行为.为此,我国应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在环境犯罪中规定严格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20.
优质学校建设中我们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模式,通过大学和中小学形成互动促进学校改进,向优质化方向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合作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文化背景、时间、信任度以及理论水平,为了解决这些冲突与矛盾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增强学校的信任度、明确研究者的责权、加强研究者之间不断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